业务广角

新闻战线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践行 “四力” 要求,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江淮》杂志《时代先锋》栏目实践与思考

● 陈 亮 杨昕晨 《 新闻战线 》( 2020年04月01日   第 10 版)

    摘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宣传思想战线的殷切期望,也是新闻工作者增强本领、提高水平的方法与路径。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抓典型、树榜样是加强和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近年来,《江淮》杂志先后推出了淮河琴书传承人孟影、抗洪抢险中牺牲的扶贫干部曾翙翔、年过九旬仍为留守学生无偿补课的退休教师叶连平、坚守实业报国的民族企业家夏鼎湖,在消防救援中牺牲的年仅21岁的消防队员孟鸣之,倡导“阳光·生命教育”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小学校长赵玲等一大批省级重大人物典型报道,有效提升了宣传思想工作水平。

    通过记录具有典型特征与时代特色的精彩故事,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展现人格魅力,使其可信、可亲、可敬、可学,传递正能量,体现党刊“唱响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与担当。

    下基层抓“活鱼”,去现场挖“真矿”

    增强“脚力”,就是要走到现场去,到基层一线去。“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就是去现场跑出来的。走得勤、走得久、走得近,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新闻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

    正如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所译:“新闻是不会飞来的,而是取来的,是要搜寻、掘取的。” 典型人物多出于基层,典型事件常发生在基层,因而典型报道应植根于基层。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直面采访对象,聆听讲述,才能挖掘出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写稿时才能勾勒出更加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新闻宣传工作更是如此,人物典型报道取材于客观事实,来源于生活实际,越是信息发达、信息芜杂,越要把实践和基层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因此,增强“脚力”,坚持不懈走深、走进,方能挖到“真矿”,抓到“活鱼”,让宣传报道“接地气”。

    风起于青萍之末,见微方能知著

    “眼力”是观察、发现和挖掘的能力,有好的眼力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增强“眼力”,要做到善于判断和辨别,勤于观察,精于挖掘,既能看到司空见惯的事情,又能发现不同寻常的亮点;既能从宏观角度高远地看,又能以微观视角找细节。

    采访时,不能仅通过与采访对象交谈获得信息,还需要去观察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获知更多细节。在采写已故扶贫干部曾翙翔事迹时,记者来到他生前工作的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路湖村,仔细察看他生前的住宿条件,那是靠近厕所的一个房间,书桌上摆放了很多学习资料,还有半碗没吃完的泡面,换洗的衣服耷拉在床沿……这些细节帮助记者还原了村民口中那个“吃苦耐劳、从不抱怨、刻苦认真、一心为民”的扶贫干部形象。

    在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下,向人民群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正能量的故事以及主流价值观,是一名党刊记者的责任与追求。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具备“辨善恶、分是非、识美丑”的“眼力”,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观属性,保持清醒的认识,讴歌真善美,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

    勤学习多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脑力”,就是要勤学习、多思考,开动脑筋想问题,想得宽、想得透、想得深,真正做到学思践悟、深思熟虑、三思后行,使新闻报道更具思想性、针对性、有效性。

    新闻采写工作既是一项体力劳动,又是一项脑力劳动。在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中,从材料采集、角度选择、主题提炼到文章撰写,都需要新闻记者开动脑筋,勤思考,方能写出精品佳作。

    2018年笔者前往马鞍山市和县采访退休教师叶连平。时年91岁的叶老师仍坚守三尺讲台,给当地留守学生免费补课,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先后资助了上百位贫困学生。在了解老人的人生经历后,才理解其做这些事的原因以及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在还时间债”是什么意思。在采访过程中,想得深、想得广,在写稿时思路会更加顺畅,文章的前后逻辑也会更缜密。

    通过提高“脑力”,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精心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才能写出深度。新闻记者要广泛阅读,积累知识,还要学思践悟,融会贯通。知识面足够宽广,经历足够丰富,看问题、想问题才不会浮于表面。

    “文章极处无奇巧” ,好故事抵达人心

    “笔力”是语言文字表达和驾驭能力,它是创作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意识、认知能力和学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增强“笔力”,要做到勤动笔,练好笔杆子,将文章写得好、写得巧,真正做到下笔有神,妙笔生花,让新闻作品独具韵味。

    当前,信息纷繁,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更强烈。纸媒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内容取胜是应有之义。实践不断证明,在信息时代,故事越打动人,就可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效果。

    先进典型宣传就是要讲好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避免典型宣传落于窠臼,避免产生“高、大、全”的“全能”形象让读者反感。因此,新闻记者应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将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通过“笔端”流露出来。要用鲜活、真实的事例说服人,用真情实感打动人,用正能量感染人。当作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时,才能够真正传诵到百姓身边,让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入耳、入脑、入心。

    记者在采写淮河琴书第五代传承人孟影的故事时,面对众多的素材一度无从下笔,最后选用了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故事作为稿件主体内容:“三十页的稿子两天早晨就能背完”“用嗓过度患上声带小结却仍坚持真唱”“表演结束后收到群众送来的土鸡蛋”。这些细节描绘出一位对淮河琴书抱有满腔热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歌唱并深受喜爱的琴书表演艺术家形象。文章中呈现出的人物特征与宣传主题相符,达到了传播正能量、传递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菜根谭》有言:“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文字往往朴实不矫饰,所表达的主旨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抵达人心。新闻是一种抵达,好的新闻报道一定能触及人物内心深处,让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新闻工作者要练好“笔力”,就必须加强知识积累,将终身学习作为职业追求,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更新知识体系。 

    通过采写百姓身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更多地激发社会正能量,让人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主流意识的引导力;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在琐碎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作为党刊工作者,应勇担使命,学思践悟,提高本领,在工作中践行“四力”要求,多下基层勤去现场,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勤练笔;用体验式采访,细节化写作,故事化讲述,书写一个又一个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

    (作者陈亮系《江淮》杂志社政治理论部主任,杨昕晨系《江淮》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陈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