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走廊

新闻战线 2020年04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能力建构、 角色开掘与融合意识

——赵忠祥主持风格浅析

● 王紫琦 《 新闻战线 》( 2020年04月01日   第 09 版)

    摘要:作为中国首位男性电视播音员,赵忠祥对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他不仅电视形象深入人心,声音形象同样“声入人心”。本文回顾其半个世纪职业生涯创作的经典作品,分析其能力建构及艺术风格,为今日媒体从业者提供借鉴样本。

    中国电视事业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建设、停滞及快速发展阶段,最终逐渐成熟。沈力、赵忠祥等老一代电视艺术家也在摸索中成长、成熟,获得了专业认同。作为中国电视发展的亲历者,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变化,并积极从需求侧入手,调整自己在不同时期、不同节目中的状态,最终成就其事业与艺术。

    探索受众需求

    立足角色,建构标准

    赵忠祥是电视新闻播音从“宣传式”到“播报式”的践行者。在中国电视的初创期,作为中国首位男性电视播音员,赵忠祥与其他第一代电视人一样,对于这一“新兴媒体”,需要一个了解及掌握的过程。

    播音员要根据媒介特征探索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播音范式。从播音的角度讲,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泰斗齐越、夏青、葛兰等前辈引路;但对于出镜而言,基本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只能在摸索中前行。在长期实践中,赵忠祥根据电视媒体的特征,在播读中形成了融合亲和力、交流感的沉稳大气的播报方式,有别于当时广播播音“语气不坠,节奏明快”等播音方式。赵忠祥等最早的电视播音员所塑造的“新闻联播体”也成为之后电视新闻播音员所参考的标准。

    在电视播音中,副语言的运用也是关键。播音员不仅要面对话筒,更要面对镜头。镜头中播音员的气质风貌等形象建构,同样也是媒体形象的体现。因此,从交流时的神态控制到播音时的发声控制,都是电视播音员需要规范的内容。找到角色定位,清楚角色职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亘古不变。

    与时俱进,树立受众思维

    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初期,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仍然是广播和报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1985年,电视的覆盖率达到68.4%,成为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同时,从专业机构设置的角度来看,有四级办台的政策扶持,电视从业人员逐步增多。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逐步提升,电视节目的品质较过去有了跨越式发展。

    此时,观众在电视传播中的作用也开始受到重视。他们拥有了节目选择权,变为“主动观赏者”。赵忠祥在电视屏幕中呈现出的亲切大方、明朗庄重的形象,特别符合当时受众的审美期待。业务逐渐精进的赵忠祥接连获得“最受欢迎主持人”等嘉奖。在赵忠祥从业前25年间所参与的众多节目、报道、采访等内容中不难发现,他能了解受众需求,把握时代脉络,做到常变常新、与时俱进。

    塑造多样经典

    在纵向领域的深耕细作,是衡量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准。而在横向领域的开掘,则体现出个人能力、潜力及创造力。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在该创作领域内具有典型性、权威性的作品。赵忠祥参与制作的《新闻联播》《正大综艺》《人与自然》以及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几档节目分属不同类型,差异较大。当时中国电视刚刚起步,并没有可参考的范本形态,赵忠祥的主持工作具有开创性。

    转型之“勇”与“谋”

    1985年,赵忠祥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从被动转型到主动开拓的特殊阶段。离开了坚守25年的《新闻联播》主播台,他重新出发。多年的从业经历,使得赵忠祥身上有了深刻的专业印记,转型绝非易事。观众对于《新闻联播》主持人固有的形象认知,更成为其转型路上的障碍。

    艺术创作的精彩之处在于创作主体的主观再造。选择自我突破是勇,而如何突破则需详细筹谋。《正大综艺》是赵忠祥的代表作之一,曾经一度有观众质疑他能否突破前主持人姜昆所塑造的风格和形象。节目组选择赵忠祥接手这档栏目,一方面源于他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为完成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型,赵忠祥对栏目、搭档和自我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差异化”来弥合“违和感”,主持风格偏向于知性与引导性交融。同时,他突破局限,在节目中还偶尔进行自我调侃,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与搭档杨澜相比,两人一老一少,一稳健一灵活,恰好能够调整节目的节奏感。

    创新能力与前沿视角

    拥有敏锐触角、把握时代及人民所需是优秀媒体人需要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能力。在当今媒体融合加快、传媒业态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准确把握行业前沿动态并进行有效实践的行动力,更是职业媒体人不可或缺的素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节目开始往深度发展,赵忠祥敏锐察觉出受众对于专题片的需求。于是,他自组团队拍摄专题片。从组织、策划入手,参与专题片制作全过程,一年间就创作了《谈宝钢》《看北京》《撞击与反射》等多部展现各行各业发展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些探索也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专访和评论节目发展过程中具有承接意义的重要实践。在自我能力边界的不断拓展中,赵忠祥对节目创作理念及栏目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融合创作艺术

    有人形容赵忠祥在《正大综艺》中的表现为:规矩中不循规蹈矩的诙谐和风趣。他的老搭档倪萍评价他:是一个可以在搭档想出彩的时候他退后,在搭档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又可以在背后扶一把的主持人。这是对赵忠祥主持风格的高度认可。一位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员,一定少不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主持艺术中的文化融合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文化积淀也是赵忠祥成就个人风格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历史文化、诗词文化对他影响很大。文化积淀与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是赵忠祥艺术创作的底色。而今,老一辈电视人力戒浮躁的创作精神,亦是当下新时代媒体人的引路灯塔。

    配音艺术中的场景融合

    好的配音,在于配音员赋予作品极强的代入感。声音处理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缺失辨识度,要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完美融合。同时,配音的作用也要发挥得当,完成整个声画场景的故事性重构,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动物世界》是赵忠祥的代表作,从推出到现在,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依然能够在今天突破时空的界限,在受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配音者对于作品的塑造,离不开对作品的理解。赵忠祥的配音,将配音视角与个人特色有机融合,塑造了独具个人风格的配音方式。

    《动物世界》配音所展现出的动物最原始朴素的生存哲理及“弱肉强食”的生态链,不存在个人色彩的悲悯或憎恶等感情色彩。低沉舒缓的发声方式,能够增强叙事感和客观性,从而引发受众的思考,增强受众的参与性。通过将主客观统一,以他者立场去诠释生态环境及行为,引发受众对物种生存问题的思考。无论是提升节目价值,还是丰富受众观看体验,这都是独具特色的尝试。

    在一名优秀电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中,打破与重塑,不仅是对自我形象的更新与再造,更是一名主持人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而这一切,不光需要敏锐的视角、创新的勇气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更需要家国情怀的加持和责任使命的驱动。 

    有人说,赵忠祥的成功是因为正好赶上了中国电视从“懵懂”到“转型”的好时机,“一枝独秀”顺势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风格。但在笔者看来,是因为赶上了电视发展巨变的列车,才让勇于冲破舒适圈的赵忠祥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新闻联播》到《正大综艺》再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赵忠祥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时至今日,他依然是众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今天的电视舞台,人才辈出、风格各异,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断突破自我、不断积累创新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作者系内蒙古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