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内是为了沟通公众、保证监督、争取理解,对外是为了沟通世界、说明中国、解疑释惑。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起到了特有的推进作用,发挥着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双重作用,不仅扩大了国内民众知情权,也成为中国政府向世界表述立场的最快捷、最有效方式。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让北京市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遭遇严峻考验。在这场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中,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第一次广泛深刻地被社会各界所认知。
为适应新的信息舆论传播环境,做好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工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并积极推动在国务院相关部委进行试点,设立新闻发言人,由此开启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的征程。
建设历程
十几年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普遍建立起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近年来,中办、国办持续就政务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新闻发布等事项颁布相关条例、办法、意见、通知等,从政务公开、新闻发布的原则、程序、形式、内容,乃至发布的平台、渠道、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了相应规定和要求。可以说,今天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建设,已逐步走向健全、规范和完善。
政府通过新闻发布,在政务公开、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起到了特有的推进作用。同时,通过新闻发布,及时向外国公众和政府发出中国声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表达立场、解疑释惑,发挥着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的双重作用。
今天,虽然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但应该承认,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进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段。
我国关于新闻发言人的专门规定有两个:一个是1983年2月出台的《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一个是1983年11月出台的《新闻发言人工作暂行条例》。此后一直没有更新的文件发布,其他有些重要文件虽然涉及新闻发言人的工作,但都不是一个专门文件。
新闻发言人制度要与时俱进,新闻发布制度还需进一步发展规范,可考虑制定新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设方向
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扩大了国内民众知情权,使政府更贴近人民群众、使人们更深入了解政策制定的缘由及执行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向世界最快捷、最有效表述立场的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每天发生的事情五花八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政府机构包括社会各种专业机构不主动发布新闻,就会引发各种猜测甚至误解。
新闻发言人只是一个机构的代表,日常表达由他负责,实际上,他所说内容是所代表机构的各部门、部局科室共同的观点。他说的话,虽然有个人风格,但绝不是个人的观点或评论。如果没有大家提供的好的信息基础——明确的观点、足够的资料、精确的数据,新闻发言人的表达就不具有代表性。
我国的干部序列中并没有发言人的位置,任用标准也是各单位自行决定的。重要机构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他要随时观察国内外舆论、本领域有关动态,并研究相关政策、与时俱进进行“议程设置”。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成功的新闻发布。
一个机构不能只是孤立地任命一位发言人,还要有常设的发布团队做支撑,一个人再优秀也孤掌难鸣。在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期间,笔者请政协的干部、主流媒体的编辑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组成的小团队帮助收集各方信息,同时设计可能的答问要点。
在很多国家,一个新闻发言人手下是有一群人在忙碌的,成员一定要专业化、专职化。应对突发事件,没有经过训练的新闻发言人是难以自如应对的,需要团队协同工作。
新闻发言人也应当能够列席所在机构的重要会议。法国总统的一位资深发言人曾说过,他作为发言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跟着总统走,总统到哪儿,他到哪儿。了解了总统的思想、观点和决策,才能做好他的发言人。
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对发言人应有足够的体贴和宽容,不能因为偶尔失误就过于苛责,应为发言人提供更多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很多发言人表现优秀,工作要提升,位置会变动,成熟的发言人走了、新手来了。发言人更换得太快,对工作也是有损失的。
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内是为了沟通公众、保证监督、争取理解,对外是为了沟通世界、说明中国、解疑释惑。政府机构的新闻发布是请媒体把政府的政策主张向公众传达、解释、说明。同时,向公众报告后,还要请公众监督。
官员的新闻素养是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不善于和媒体沟通,执政能力就有所欠缺。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媒体,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否则,就会给小道消息的传播留下空间和时间,再去辟谣就会事倍功半。
建设举措
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态
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有明确规定,每当遇到突发事件,不及时说明事实、立场和处置办法,就可能失去最好时机。不能以还没有调查清楚为由不发言,应了解到多少情况就先说多少情况,以后可以再补充。
突发事件一般都有其复杂性,要做到迅速、准确发布,就必须讲究效率。报道好突发事件,首先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系统,这个系统要极其高效才行。
所谓新闻发布,不是有了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才发布,而是在日常就要建立本机构新闻发布的机制,随时发布应当让公众知道的信息。这里包括几个方面工作:
建立新闻发布工作小组。作为小组成员,平时要多关心与本机构有关的社会动态,包括民意、政策变动、其他城市或机构动态等,这样,就能对国情、本行业行情、政策等有更为真实客观的了解。
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比如,医院发生严重的“医患冲突”甚至聚众闹事,怎么办?如果有预案,一步一步执行起来就不会有大的闪失。
多关注其他工作环节进展。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新闻发布只是危机处理中的环节之一,还要顾及其他工作环节的进展。比如,如何让灾难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如何救治伤员,如何恢复交通,等等。另外,也不能在发布会上说了很多事情,最后再说人员伤亡,甚至对伤亡信息含糊其辞,人的安危是第一位的。
如何面对尖锐问题
敏感问题往往是国内特别是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越是敏感问题越要及时予以回应,含混回答会使敏感问题更加敏感。对敏感问题的背景、进展、国内外主要媒体的报道、国际舆论以及本国政府的态度、本国的民意等,都要做仔细研究,确保有所储备。
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出现,不能用从前的见解来解释今天的事态,新闻发言人要随时了解敏感问题的进展。
在新闻发布现场,不必过于注意追求所谓“技巧”,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几点要提起注意——
不要为幽默而幽默。生动往往不一定准确,容易节外生枝;
不可意气用事。应理直气壮在胸,心平气和在外;
不必卖弄聪明,要和记者诚恳交流。
如何提高新闻发言人素质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变革,社会发展变化之快速与剧烈远远超出预期。与此同时,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面对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变革的时代,新闻发言人需要加强理论、政策、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充分认识和了解当代全新舆论格局下的新闻传播规律,扩展知识领域,提升品格修养,提高专业能力,使新闻发言人的工作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闻发言人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新闻发言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两次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笔者把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概括为三句话:
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
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兼修文化;
讲究逻辑,有理有节,善待记者。
“政治成熟”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刻理解,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包括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政府部门的政策有融会贯通的知晓和掌握,能够在政治上纯熟把握和应对局面;“立场正确”就是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勇于负责”是指有时遇到临时发生的问题,如果不予回答,会引起不良后果,即便没有时间去请示,能答还得答,因为维护的是国家的利益和荣誉。
“内知国情”是指不仅要有关于我国国情的基本的知识储备和本机构工作领域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对一些随时发生的时政性问题的了解;“外知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知道回答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上是一种什么情况,另一方面应该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了解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准确表达我们希望他们了解的信息,也更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兼修文化”指是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深厚的文化修养,特别是要认可人类文明的多元形态,了解不同的文化构成和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多元社会群体和多元文化群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共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讲究逻辑”和“有理有节”的基础就是实事求是。如果碰到尚不了解的情况、不知道的问题,或涉及国家机密的问题,可以说“下次告诉你”,或“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绝不可以说假话或胡乱应付,破坏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善待记者”说的是要理性看待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关系。记者是新闻人,追求的是新闻的真实性。他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敌人, 某种意义上甚至不是你的朋友(作为个人关系当然可以是朋友,这里是就新闻发布的场合而言)。不是学生,就没有必要像讲课一样长篇大论;不是部下,就不能以作指示的口吻讲话;不是发布场合的“朋友”,就不能说我只告诉你们,千万别说出去;不是“敌人”,就要理解虽然有时他们会提一些尖锐问题,但都是职责所在。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世界的利益,无论怀着什么样的立场和心情,人们都会关注中国的发展。而新闻发言人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效率最高、传播最快的一个岗位。归根结底,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讲好中国故事,其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充满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有了这份自信,加之自身的艰苦努力,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新闻发言人,为这个时代和身处的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