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有声有色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孟 威 《 新闻战线 》(

    用心发现那些普遍存在但具有深刻意义的“非典型性”真实,塑造朴素、生动、充满灵性的人的形象,将人物放置于新时代环境背景之中自然呈现,反而能够成就发聋振聩的典型性力量,抵达和冲击公众的心灵。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作用举足轻重,是主流媒体开展正面宣传、引领舆论导向的主要方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可以起到树立楷模、教育大众、引导思想的作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典型人物报道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公仆孔繁森》等优秀报道,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街头闹市“鸦雀无声”、人民“脸上挂满泪水”①的震动效果,也在许多人头脑中烙刻下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然而有些典型报道形式内容单调,人物过度拔高,说教色彩浓厚,使公众产生了抗拒、逆反情绪,因此,出现了典型报道“非典型化”“弱化”“式微”等说法。

    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重塑传播环境,公众信息诉求更加丰富多元,虽然“原有的典型报道方式已不如昔日那般奏效”是新闻界内外的共识,但“称典型报道已不适合现代中国社会尚属妄断”②。新时代,国家、社会需要典型人物凝心聚力引领精神,公众、个体也需要典型人物激发情怀激励心志。因而,如何改进报道,提升典型人物报道品质、增强传播影响力引导力,成为媒体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议题。本研究针对当前典型人物报道问题、难点,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守正创新之道。

    通过“非典型性”真实还原人物“典型性”

    《新闻学大辞典》中将典型人物界定为“在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典型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典型人物作为宣传个体,既带有突出的个性特点,又代表着某种一般性诉求或历史发展趋势。

    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典型富有真实可感的鲜明特征,逼近事物本质呈现、富有表现力。借助于抽象思维,通过典型可以达及对规律、趋势的认识。

    真实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典型人物是展现最具时代特征的“这一个”,同时也能够产生超越时代的价值引领,引发共鸣。

    发掘典型性是人物报道的起点,要求紧紧把握真实性、社会性前提,体现新闻价值要素,这使典型人物报道与文艺创作产生了本质的不同。但同时,典型报道要代表性地体现出人物崇高思想境界与审美情感,这又使其与艺术创作有了相通之处,也提高了典型人物采写的难度。典型性如何展示?典型形象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精神怎样恰如其分地揭示?围绕这些问题的实践作答,能够反映出传播者发现、辨识、提炼生活的专业功力。在这方面,不少媒体表现差强人意,甚至时遭公众质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媒体以过高标准来报道典型人物事迹,为了某些社会价值宣传而夸大事实,刻画出一些脱离实际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模范”。譬如,有媒体为突出典型人物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常在报道中渲染讴歌“爷爷去世无暇送行”“妻子生产时没能照料”“30多年没休过一次假”等“典型”事迹。虽然催人泪下,但也让公众觉得不近人情,与社会心理脱节,不符合人道主义价值观,因而会被讥为“缺乏人文关怀”。

    二是报道取材方式千篇一律,带有严重的集体加工痕迹。如果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赞美单调且雷同,大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种重复不仅会窄化人物典型性的建构,客观上还可能造成人物可信度和感召力的降低。

    相反,如果媒体不在发掘上用力,避开生活的偶然因素和戏剧性,而忠实用功于可感知的普遍性上,用心发现那些普遍存在但具有深刻意义的“非典型性”真实,塑造朴素、生动、充满灵性的人的形象,将人物放置于新时代环境背景之中自然呈现,反而能够成就发聋振聩的典型性力量,抵达和冲击公众的心灵。

    2019年,退伍军人张富清事迹由地方媒体发掘报道后,掀起了主流媒体报道高潮。作为人物报道,张富清事迹具有典型性:首先,他淡泊名利、低调做人、无私奉献的故事令人感佩;其次,他忠诚、爱国、敬业的品质高度契合社会发展的精神需求,可成为宣传领域的人格化教材,引发认同和共鸣;再次,通过个体生命活动的微观解读,可以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核及其情感化、人性化的美学特质。基于此,张富清必然成为媒体着力报道的典型形象。

    在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对人物的典型性塑造并未落入“高大全”式的俗套,而是力求通过“非典型性”的真实发掘感染公众。通过报道,人们看到,老人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和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一样,战争时期保家卫国奉献青春,退役转业后,悄悄留在条件最艰苦的地区,隐姓埋名安然度日。60多年深藏功名,没有人知晓他的故事,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精心珍藏着血泪凝铸的军功章。张富清的喜怒哀乐显示出最平凡人生的质朴模样,但阅者可以感到,正是这种平凡铸就了伟大,映衬出人物坚守初心、不改本真的生命底色,诠释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

    比起那些偏离生活轨迹、刻意拔高出的“典型”,通过人物“非典型性”行为表现,还原社会生活真实、人性真实和精神气质的真实,不仅不会抑制人物的伟岸与光辉,反而让人物更接地气,形象更可信、可亲、可爱。

    在新闻实践中,“典型性”人物“非典型性”真实的发掘和塑造,不仅靠传播者笔力风采的展示,也贯穿于新闻采写报道的整个流程,需要媒体全面展现叙事场景,发现、引领社会关注,抓取和驾驭细节、故事,调动、发挥语言表达魅力,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方式,追求最佳舆论效果。 

    在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报道中,新华社推出了通讯《生命,为祖国澎湃》。这一报道从选题设计、内容采集、叙述结构、传播表现等方面,尽力跳出定势、打破常规,展现了传播者“非典型性”真实发掘的良苦用心。在内容构思上,报道不做全景展示,而聚焦于描摹科学家为国家利益“不讲情面”、严把科研项目、埋首攻关没时间申报“院士”等故事,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在叙述结构上,通讯借用了蒙太奇表现方式和跳笔等写作手法,通过回溯历史辐射群像,提升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整体精神力量的感知、认同。

    报道还结合公众视觉审美特征,抓取“摔手机”、“躺倒在地阻止卡车强拆无人机”等情节,使科学家形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非典型性”真实的充分展现为报道增添了感染力,真实凸显出科学家个人风采和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传播力上实现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突破。据介绍,该报道多媒体版本推送后,几小时内阅读量便达到10万+,客户端在显著位置推荐的微视频总点击量超过300万次。

    有声有色讲好典型人物故事

    传播学经典理论认为,信息传播具有教化功能,良好效果的取得可以对公众产生影响、形成态度的转变,在态度所包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中,最易促进转变的是情感因素。张富清优秀事迹系列报道活动中,主流媒体遵循新闻价值要求、发挥主动性设置议题,注重公共领域的内容构建和情感激发,聚焦英雄的跨时代背景深入探寻,宣传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讲好英雄故事,通过人物个体生动展现时代发展历程。英雄事迹引领导向,能激发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张富清事迹报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通过战斗时代、退役生活、平凡小事、感人话语等多维度讲述英雄故事,有历史的跨度,也有人生历程的观照。《初心如炬——老英雄张富清纪事》《95岁老人、71载党龄、63年深藏功名,张富清—— 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张富清的故事——五个岗位背后的为民情怀》《锁药记》《搪瓷缸》《88岁,突击队员再冲锋》《英雄底色》《公仆情怀》《永恒初心》等一系列报道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生动再现了典型人物不改本色守初心的感人事迹,也为公众带来了不慕名利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不少人为之动容、感叹。在抖音平台,“云上来凤”新媒体报道获得50余万点赞量;《战斗英雄张富清: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个都不在了,我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的话语视频收获了网民600多万次点赞和10万+评论。

    书写初心情怀,挖掘、弘扬英雄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立场展现人物作为。新闻报道用心用情用功,才能给公众以灵魂触动。从媒体报道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战争年代,以张富清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儿女、仁人志士, 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浴血奋战, 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英雄气质;也能够体会出和平时代,英雄以民为本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一片丹心,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发展伟大事业的真挚情怀,从而加深理解英雄精神的深刻内涵——矢志不渝的信仰追求、报国为民的爱国行动、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责任担当。生动翔实的报道源于深入细致的采访,为了核实细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记者入深山找现场查档案,精心核实信息。正是新闻队伍的用心用情用功,成就了感动人心的精彩报道。

    贴近用户需要组织报道,注重传播规律和宣传效果,形成多维度、全方位传播结构。从报道手法上看,有直抒胸臆的观点铺陈,也有不着痕迹的间接引导。在报道形态上,既注重传统媒体的消息、通讯、评论,也围绕新媒体用户需求重点打造动漫、沙画、H5、短视频,力求照顾不同年龄阶层、接受群体的多元关注。如,湖北日报在深入系列报道基础上,融合图文、音视频,采用手绘长图等制作方法,推出了融媒体产品《誓言无声》;通过在来凤县采访到的15位与张富清有交集的新闻当事人,展示英雄故事的动人细节,制作出微纪录片《永远的突击队员》,得到了青年群体的高度认同。全方位、融媒体、多维度的展示,迅速引发轰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媒体围绕英雄张富清的典型报道有立意有气势、有人性有温度,有声有色地打造出了时代感充沛的立体化典型人物。

    聚力四种关系提升典型人物报道品质

    典型人物报道在宣传正能量弘扬时代主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优秀案例突破报道难点,解决浮夸、神化等问题,传播者需回到生活实际,深化认知理念,聚力处理好四种关系,提高典型人物报道质量和传播影响力。

    伟大和平凡的关系——让闪光点亮起来。英雄是伟大的人物,但也有着平凡的生活。如何表现平凡中的伟大,让闪光点真正亮起来,是典型报道打动人心的关键。为此,需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人物事迹的真实无误、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二是人物亲近可感,而非遥不可及、高高在上。三是报道不做事迹的简单罗列,而要到生活中发现、还原人物的“非典型性”本真面貌,接地气不悬浮。四是要表现有血有肉的社会人、当代人,而不是历史肖像,是可借鉴的时代典范而不是无法模仿的刻板偶像。

    理念和细节的关系——让人物活起来。让英雄人物“活”起来,让报道“火”起来,关键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事实分析,少结论概念铺陈;多真情实感表达,少说教论道腔调;多鲜活生动事例,少空泛抽象感慨。报道沾泥土、带露珠才能冒热气、显活力,写出色彩、写出血肉、写出精神。

    集中宣传和持续报道的关系——让典型立起来。一方面,主流媒体在夯实报道基础的同时,要建立全息、全效报道结构,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注重发掘公众参与的热情,取得互动传播良效;另一方面,要做好全程、连续、立体报道,注重人像和群像的融合,丰富相关或同类人物的群体故事叙述。以群体为背景,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英雄并不孤独,而是背靠英雄群像。

    整体化传播和碎片化传播的关系——让影响泛起来。当前,互联网新媒体成为重要舆论场,是信息发布传播的源头,也是思想碰撞的场所。新媒体舆论场上,主流价值观、时代进程、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社会问题的民间焦虑是公众关注的重点话题。

    树立英雄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媒体既要做好主渠道的传播设计、宣传引导,又要充分开展用户调查,了解用户群体的社会心理和传播诉求。需增强问题意识,抓取群众的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展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自觉弥合民间与官方话语的裂缝。探寻个体奋斗、时代方向和社会焦点关注的重合点,引发舆论共振,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多维度讲好英雄故事,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凝心聚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②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3页。

追求直抵人心的新闻表达
做个 “好裁缝”
让 “硬核” 新闻变得喜闻乐见
精致阅读: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纸媒价值跃升
构建 “颜值” 与 “言值” 兼融的话语表达
如何赋予新闻厚重感
浅读深解 隽永驻心
全媒体时代,报纸如何吸引读者
让有 “味道” 的表达 “摆渡” 优质内容
功夫在诗外 隽永见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