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光影之间感受大爱

——新闻摄影《传递光明》采写谈

● 温 沁 《 新闻战线 》(

    敏感地捕捉“小”新闻里的好线索,拍摄前确立思路,拍摄时随机应变;运用视觉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情绪,抓拍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巧用拍摄手法对相关信息实施保护,体现媒体责任。新闻摄影《传递光明》借助光影,展现无私的爱心捐赠让受捐者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今年4月,接到电话通知,自己的作品《传递光明》将参加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角逐,感到十分惊喜,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这组作品有幸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望采写经过,细节历历在目。

    2018年3月28日凌晨至上午,我跟拍了一副眼角膜获取、移植的全过程,见证了逝者的无私大爱和失明者重见光明的欣喜感恩。拍摄结束后,我立即赶回报社选图写稿,参与组稿画版,《传递光明》于29日及时见于安徽日报。

    在医院采访过程中,我深受感染和鼓舞,也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并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不一样的精神印记。

    《传递光明》这组摄影报道刊发后,获得读者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人民网、新华网等央媒以及安徽地方媒体多次进行转载,形成刷屏之效,许多读者致电或留言希望加入角膜捐献者队伍。在2018年安徽图片盛典大赛中,该组照片获得了人文关怀类年度大奖。

    “小”新闻里也有好线索

    2018年初春,我在省红会新闻线索群里看到了“春分缅怀诵读会”的消息,判断大概是常规的单图新闻,从新闻性来说,甚至不一定能够及时见报,但出于对工作的责任感,我还是驱车前往位于合肥市城西的大蜀山采访了此次活动。在现场,我被舞台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真情实感的朗读内容所吸引。细细观察,发现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已经完成捐献的志愿者家属眼角泛着泪花。我内心受到极大触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有可能,我要跟拍整个器官捐献过程,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我主动联系了负责省红会器官捐献的屈医生,表达了自己的采访意向。他当即说:“这种事情不大好拍,一方面不确定捐献者具体什么时候去世,多数情况可能是在深夜;另一方面家属也不一定同意采访拍摄,你举着相机太显眼,家属心里恐怕不好受。”“没关系,你们医生可以深夜爬起来工作,我也可以;家属这方面,保证保护隐私,而且都是抓拍,不会影响你们正常工作,也不会打扰到家属。拜托您向捐献者家属转达我的拍摄意图,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同意。”“好,我尽量试试,如果可以,我随时电话通知你。”

    回家后,我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自2010年起,我国着力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并于2015年完成器官来源转型,除亲属间活体捐献外,所有器官均来源于公民的自愿捐献。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我国构建了公平、高效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捐献数量逐年增长,但供需仍然不平衡。

    了解到这些情况,更加坚定了我拍摄这个主题的决心,但接连几天,并没有等到电话。3月28日凌晨1点,我已睡下,手机铃声忽然响起,抓起来一看,屈医生!困意立马烟消云散。电话那头传来屈医生的声音:“刚接到一个角膜捐献者在城东郊区养老院去世的消息,她的家属同意拍摄!”

    谋定后动,抓拍瞬间

    拍摄前期确立思路,拍摄当下随机应变。在拍摄之前,我就决定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跟踪报道,而且因为采访内容特殊,没有二次补拍的机会,所以要尽全力抓拍到每一个环节。

    抓拍源自法国人布列松在1952年出版的画册《决定性瞬间》。布列松对于自己的作品这样写道:“首先,我渴望用一幅照片去捕捉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局势的全部本质,拍照意味着记录事实本身和视觉看到的形式的严密组织,而形式将赋予它意义。这是把人们的头、人们的眼睛和人们的心置于同一轴线上。”

    抓拍,意味着不可能去安排、摆布。布列松认为,拍摄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观察,观察研究拍摄对象的外部形态和内心世界,并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摄影师需要抓拍的“决定性瞬间”。

    抓拍的情感价值。“要捕捉到被摄者的外部形态和内心世界相互交融的瞬间,尊重被摄者周围的环境气氛。”“决定性瞬间”虽然只是一个瞬间,却可能包含了过去的残留,映照着未来的发展。这瞬间蕴含着照片主人公的情绪,又充满着现场的气氛,使人强烈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绪。组照中捐献者家属和医生对话沟通的场景,前景选取了医生交流时的手势,镜头抓取了捐献者家属真实神态的一瞬间,读者从照片中能切实感受到悲伤、坚定和希望,这种真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抓拍的艺术价值。按下快门时,摄影师还需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主体的位置,前景、背景的取舍,一瞬间的光影效果等。光影效果所形成的影调,对作品的视觉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影响读者最终的观感。摄影师通常会选择用高调表达欢乐,低调显示忧郁。组照中黑暗背景里的眼角膜被一束光照亮,光影效果极佳,抓人眼球,在提升作品整体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凸显了为黑暗带来光明的主题。

    除了抓拍好每一幅照片,拍摄组照还需要安排好照片之间的逻辑关系、画面关系。按照时间轴、手术进展的顺序来表达,同时力求让画面疏密有致,如同有韵律的乐曲,有张有弛,大景展现信息元素,特写传递细节和情绪。

    摄影报道的文字采写

    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摄影是记者报道的手段,采访和写作也是摄影记者的基本功。

    图文结合,互相补充。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图文叠加,而是使信息量超过简单相加的总和,增强传播效果。

    图文结合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结合。也就是说,图片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任何一项。重文轻图和重图轻文的倾向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对其中一项的轻视会造成结合的不平衡。摄影图片具有纪实性,图文结合的报道形式,增强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信任程度,与单独的文字报道相比更具说服力。 

    在《传递光明》这篇报道中,一部分文字是作为旁观者的记者在现场听闻的对话、观察到的场景,另一部分是记者事后通过采访获得的。

    文字在摄影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体的文字风格也要与组图气质相契合。

    选取合理角度,尊重拍摄对象

    在拍摄前期,屈医生就告诉我:“为保证盲捐,不可暴露捐献者和被捐献者的完整面部信息。”这给拍摄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在不可预料的现场、有限的时间里,必须规避拍摄主体的面部,如何处理好这些难题是此次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拍摄者,只能敏锐观察、随机应变了。

    在养老院,当家属和医生开始向逝者告别时,我飞速打量周围环境,发现病房的窗户正好反射了屋内的场景,窗户照映的一条红色寿被恰好传递了明确的信息,正当我观察之际,屈医生由于疲累和对逝者的感怀,红了眼眶,抬起手搓了搓双眼,说时迟那时快,我赶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组照里的这张照片,画面在规避镜头直面逝者的同时,传递了遗体告别这一信息元素,还呈现了医生的情绪和状态。

    在受捐女孩进行手术时,我选择在手术室外拍摄,规避了病人的正面和直白的手术场面,同时又展现了整个手术室的信息元素。

    手术结束时,我跟着推车奔跑选取镜头,从正面无论怎样都会拍到受捐女孩与其母亲的面部五官,这时我发现女孩母亲在轻声安慰的同时,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于是我将镜头聚焦在母女俩紧握着的手上,既避开了面部又传递出母亲关切的情感。

    就这样,我通过跟踪拍摄,对眼角膜移植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呈现了这组纪实性很强的照片。组图逻辑关系清晰、画面完整、构图严谨,运用视觉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情绪,抓拍到许多极具感染力的细节。同时巧用拍摄手法对相关信息进行保护,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对光影的运用,衬托出无私的爱心捐赠让受捐者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主题,对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90后新闻摄影从业者,还未曾在所谓“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几时,就受到了“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的冲击。来不及回望奖赏,便又要风雨兼程地出发。我相信,无论新闻的外在形式如何变换、传播方式怎样进步,真实、感人这些核心理念和新闻人真诚、求实、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都是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徐  南

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用人物报道讲好中国改革开放故事
在接天线与接地气结合点上引领舆论
用心用情讲好扶贫故事
麻辣财经,让财经报道“有滋有味”
说说《民生观》的“一二三”
难忘50天
《幸福照相馆》 : 融合创意 温情互动
赋予史实性新闻更准确独特的时代视角
展时代宏大景深图 绘网络访谈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