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你对媒体浮躁怎么看

鲁 泽 《 新闻战线 》(

    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单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他提议把摒弃媒体浮躁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研究解决,结果被否决,领导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办报质量。他问我对此有何看法。我说这个问题此前未思考过,待下次打电话再说说看法吧。

    放下电话,我从剪报本中翻出了2007年7月20日解放日报第18版刊载的《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解放日报“第十届文化讲坛”上所作演讲的记录稿。反复阅读该稿,深感范老对解决媒体浮躁问题想得深,讲得细。如今,他的意见也很值得参考,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范老说:“人们都在指责媒体‘浮躁’。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说,按照《辞海》等辞典的解释,浮躁即“轻率、急躁”。在新闻队伍中,有的人工作漂浮,急功近利,就属于浮躁。他举例说:“有一位编辑要我给他编的书写一个序言,还要求用文言文写。我的第一句话是‘余束发受书于太仓唐文治先生。’意思是我在年龄很小、头发刚刚梳起来的时候,到唐文治先生那里受教。结果他看完序言说很好,最后问,这个‘余束发’是谁?”(听演讲的人全场大笑)。范老还说,新闻界很多人学习很努力,工作很勤奋,作风很严谨,但他们苦于长期写不出受读者欢迎、影响重大的优质作品。说具体点,好多记者、编辑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这样写出来、编出来的稿子,读者能爱看吗?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归到文化上面来,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

    其二,媒体文化的缺失是怎么形成的?范老说,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长期以来,在对新闻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的文化人。可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左”的思潮泛滥,在新闻界造成的危害是把政治和文化对立起来,只强调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到了80年代中期,在讨论新闻的专业职称评定时,还有人公开提出“新闻无学”,反对把新闻列入专业职称评定的范围。时至今日,不少媒体评价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主要是指写作能力,并不强调综合文化素质。这种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对年轻的新闻从业人员产生误导,使他们误认为从事新闻工作用不着多少文化修养、文化积累、文化底蕴,用不着读多少书,也用不着在新闻写作上下多少功夫。范老以此引导听众深思:不认清文化缺失的原因,把“浮躁”当作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能解决好媒体的“浮躁”问题吗?

    其三,范老在演讲中提出,新闻媒体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从文化上突破。当今,为了发展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行各业都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以高质量呼唤技能劳动大军,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强化职工培训,努力提高职工素质。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媒体在制定工作规划时,明确提出如何有计划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和研究,更少有提出要求其认真读哪些书等具体方案,好像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知识水平都已经很高了。其实,现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人,虽然多是新闻院校毕业生,但不一定下功夫学过文化课程,许多院校教师就新闻教新闻,学生就新闻学新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文化的先天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去采写专业知识方面的新闻就更需要补专业知识课了。媒体把解决文化的问题完全推给个人,这样做明智吗?不少媒体在抓文化意识提升,抓文化复位、回归上,委实存在浮躁问题,因此提出“媒体要摒弃浮躁”很有必要。

    我把学习范敬宜先生演讲的感想,打电话告诉文首说的那位朋友,他说很受启发。我建议他把范老的这篇演讲稿找去认真学学,不妨也送一份给单位领导看看。他说那要花不少时间吧,正忙着赶稿子呢。我感慨,积极提倡媒体要摒弃浮躁的人,自己却也是浮躁的。

    看来,媒体要真正做到摒弃浮躁,既要深化对浮躁的认识,又要重视把相关工作做细。

你对媒体浮躁怎么看
技术应用须守法律、伦理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