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镜头后的无悔一生——记央视女制片人周泉泉

● 贾 晗 史 楠 《 新闻战线 》(

    2019年6月6日12时许,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同志带队在广东珠海担杆岛海防一线采访,在勘察一处坑道时,被落石击中,陷入昏迷。虽经央视及驻岛官兵等各方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因公殉职。

    她的笑容永远定格在46岁的年华,23年的事业戛然止于这一刻。她将倩影永远留在了担杆岛上,留在了这一片文天祥曾创作《过零丁洋》的大海。

    初心贯始终:生命的最后48小时

    周泉泉对待工作一直非常认真,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精神饱满地工作。

    这是一份周泉泉同志因公殉职前48小时的工作日志:

    6月4日12时,参加频道例会之后开始审片。14时,召开栏目例会。15时,主持栏目改版会。会议间隔的20分钟,继续审片工作。19时30分,结束栏目改版会,开始汇总《热血边关》第三季海选大学生体验者的电话沟通情况。21时10分,原定前往珠海的航班推迟到24时左右,利用航班推迟的时间,在办公室完成全部审片工作。23时45分,乘坐飞机前往珠海。

    6月5日2时38分,飞机降落珠海,她立即与编导联络并商讨相关节目的解决方案。3时,前往住宿地,并在路上与同事交流节目拍摄方案、训练项目设置以及人员住宿安排等细节。4时,抵达住宿地,就寝。8时,乘船前往担杆。17时40分,靠岸担杆岛。简单吃过晚饭后立即跟随守岛部队官兵考察岛上值班室、训练室和抗台风坑道。20时,召开采访筹备会,并工作至当日深夜。

    6月6日7时,吃过早饭后即开始勘察岛上各处适合拍摄的地点。12时,考察工作大部完成,她谢绝午休坚持工作,前往最后一处坑道……

    这份工作日志,就此打上了永远没有结尾的句号。

    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编导付伊铭说,在团队里,周泉泉永远是精力最旺盛的那一个。她的干劲是整个团队的动力源。“我的妹妹,一直以一种饱满的工作热情、近乎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多年的实际行动,阐释着她对新闻工作的无限热爱,她的人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变得光彩夺人。”周泉泉的姐姐周宁宁如是说。

    从高原朔风、江南烟雨到边关热血

    1973年,周泉泉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戍守青藏高原的军医。生于高原,长于高原,于艰苦的环境中最终绽放出的,是一个开朗且坚韧、娇小却刚强的姑娘。

    1995年,周泉泉从南京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中央电视台社招考试,并于翌年正式入职中央电视台。进台后,她参与《读书时间》的创办,并很快成为栏目组的骨干编导。

    2001年,她调入《半边天》栏目组,加入了最难做的社会组。先后高质量完成侵害女性土地权益、乡村女性自杀问题等调查节目。在一次调查重庆某公司假借招聘骚扰女性的案件中,周泉泉假扮应聘者,前往涉案公司当卧底,拍下了女性被骚扰的关键证据,让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制裁。工作出色的她,很快就从骨干编导成为社会组组长。

    2006年,周泉泉承担了调查拍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盗挖金矿及盗猎野生动物的内参制作工作,这是一项耗时长、风险大的任务,她毫不犹豫踏上旅程。在无人区,天气变幻莫测,路途极其凶险,盗矿匪徒持有武器、气焰嚣张,甚至将威胁电话打到她北京的家中。但她不畏艰险,坚持完成了内参调查的拍摄。

    2010年,周泉泉通过竞聘,成为栏目的副制片人。2011年,她与制片人乔艳琳一起,带领大家创办了一档每周7天、每天60分钟的直播谈话节目《夜线》。每晚10点至11点进行一小时直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她时常鼓励大家,要做就做开创性的事。她还先后组织策划了《清明节,让我们谈谈生死》大型演播室节目、“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大型直播节目《记得我爱你》等一系列佳作。其中,《记得我爱你》和《星星点灯》两档节目在首届“中国全媒体公益年会”上获得公益特别节目最高奖——最佳作品奖。

    在成绩面前,周泉泉不骄不躁,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摄像机保持着惯有的工作节奏。“她的兴趣广泛,她的视野开阔,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她从不停下对世界探索的脚步,她也从不离开节目制作的第一线。”这是团队同事对周泉泉的一致评价。

    2017年6月,周泉泉策划了八一特别节目《边疆故事——致青春》,获得良好反馈,这让她萌生了策划《热血边关》的念头。她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进一步宣传普及《国防法》,让年轻人更懂国防、更爱祖国,进而投身军营、献身边防。通过周泉泉的持续努力,《热血边关》也成为同类节目中的佼佼者。

    情系边陲,用一腔热血践行“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一线的媒体人,周泉泉同志一直努力践行并不断增强“四力”。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周泉泉的工作,就是在用双脚丈量边疆,用镜头讲述传奇,用专业诠释品质,用创意打造精品。

    《热血边关》迄今已制作播出两季,摄制组的足迹从大漠延伸到高原、从北疆踏步至东海。拍摄过程中,周泉泉明确提出,选择的地点每一处都要“成色十足”,拍摄团队要“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原始森林的巡边路上,她不知疲倦地调动着大家的情绪;在西藏阿里,她带领团队到达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含氧量不及内地40%的地方;在西藏墨脱,她在充满雪崩、塌方、泥石流危险的公路上为大家断后;在西藏最远的楚果寺边防哨所,她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巡逻,真情打动了边防硬汉,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姐姐。

    作为电视团队的领头人,带队伍不仅仅要亲力亲为,还要有过硬的职业本领。周泉泉就是团队的“定海神针”,也是大家口中的“全能女战士”。从演播室导播到节目编导、记者、摄像,哪个岗位需要,她就能第一时间顶上去。在《热血边关》的拍摄中,当摄像因高原反应而无法拍摄时,她立即扛起摄像机,当节目编导因高原反应没法采访时,她又立马进入记者角色,接着完成采访任务。有她在,所有人都会觉得踏实。

    在工作中,她展现出对创新的极度渴求,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从2011年到2013年,她带着团队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使用于电视直播的互动手段。她和新浪团队反复研究尝试,使《夜线》栏目的微博粉丝数半年之内迅速增加到80多万,每一个直播话题下面都有网友的数千条留言互动。就在殉职的前几天,她还联系公安部和抖音平台,在《夜线》推出了系列微视频节目“反诈者集合”,成为在电视端播出微视频的最早一批实践者。

    迈开双脚丈量大地、打开镜头呈现百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掌握本领书写时代,周泉泉同志用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谱写着新闻工作者的华丽乐章。

    热情乐观,以爱的光芒照亮他人

    工作中,全力以赴;生活里,全心全意。周泉泉是一位聪明细心的好母亲。2013年,儿子上小学,她把房子租住在学校附近并以最快速度培养孩子独立上学的能力。每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观察,直至确定孩子可以独立安全地上学后,她才终于放心地告诉同事,这下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了。

    她是一位亲切温暖的好领导。在工作中,周泉泉总是那个可以迅速活跃气氛的人。因为家乡口音的缘故,她有几个词总是说不好,常常被大家取笑,但是她丝毫不介意。同事亲人生病,她常常主动顶班顶岗,甚至反复催促同事赶快回去照顾家人。团队在承担直播任务时情绪紧张,她的解决之道可能是一盆绿植,也可能是对孕妇的几个健康建议,往往很快就能让同事们“元气满满”。

    她是一位热心周到的好姐姐。周泉泉曾在一次西藏之行中与一个叫晋美的藏族小伙儿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两人只是互留了电话就没再联系。时隔很久,晋美突然给周泉泉打电话,说自己的姐姐得了重病,要来北京治病,请求帮助。周泉泉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之后,她把晋美姐弟等人安排在自己家里,帮他们联系医院、医生,直到晋美姐姐的病痊愈。二人由此成了好姐弟。

    她是一位贴心可人的好闺蜜。就在去世前十天,周泉泉还陪同事一起过生日,并专门点了同事爱吃的餐点。噩耗传来,同事们纷纷以文字、照片、影像等方式表达哀思和纪念。甚至那些跟她交往不多的人,也会写很长很长的文字纪念她。

    在短暂的一生中,周泉泉同志用她的热情、努力和追求,以及一部部铿锵有力的作品,迸发出别样的光芒。那一个个为新闻理想奋斗的不眠之夜,那一阵阵带给人温暖的爽朗笑声,那一帧帧记录时代的无言镜头,都汇聚到她为世人留下的倩影上,深深镌刻进与她相识的每一个人心中。

    (作者贾晗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史楠系光明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陈利云

镜头后的无悔一生——记央视女制片人周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