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应用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媒介入口,新闻传播的学科边界也正处在一个逐步扩张的过程中,并不可避免地给学科传统理论和传统价值带来挑战。如何摆脱教学理论与媒体实务日渐脱节的现实困境?如何适应传媒业界的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举办,为破解一系列难题搭建了交流平台,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何微新闻奖 学科价值 产教融合
10月20日至21日,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于西安举行。来自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副院长以及一些重点核心期刊的编辑,共同就如何通过产教融合等路径提升新闻传播学科价值和人才培养能力进行了探讨。
学科培养:打造产教融合人才模式
在“院长分论坛”上,部分与会嘉宾表示,高校新闻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实务导师的聘用等很多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加强与实务界的接轨?如何提升产教融合能力?各位院长结合实践进行了探讨。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指出,新闻教育本来就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很多实操能力突出的学科人才,由于不具有博士学位,难以达到高校职称晋升要求,导致人才流失。只有切实为这些人才提供规范化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黄俊雄教授介绍,该校媒体实验室是以传媒实验中心和艺术实验中心为主的国家级基地,总投入1600多万,有14个类别如报纸、电视、广播、摄影艺术、演播室、动画音效音频等。实验室配置与传统主流媒体同步甚至更高。但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利用率不高和投入不够等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姚泽金教授表示,西北政法大学作为“立格联盟”五朵金花之一,在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走在前列。目前,该院投入的两个实务教学项目——融媒体建设基地和模拟仿真实验项目,正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教授认为,要进一步加快学科的课程改革,通过借力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同时引入企业一线人才作为学生的实务导师,提前为传媒企业锁定培养的人才,也能让学生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陆双祖教授介绍,该院媒体实验室是由新闻综合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和新闻录播实验室共同组成,是学生实习实践的良好平台,但也存在用地空间不足、投资不足和设备老化等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俊荣教授表示,学院通过打造校内实训平台、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西北政法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全景演播厅、大数据舆情中心和戏剧影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等多个实务平台,通过卓越传媒人才教育培训等,开展媒介工作坊活动,鼓励学生锻炼应用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教授表示,政法院校办新闻学,离不开主流法学学科的支持。应进一步发挥法学特色,加强新闻法、传播法方面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认为,技术革新离不开文化滋养。新闻传播学科从以前的小学科发展为社会显学,只有及时提出困惑,切实讨论解决之策,方能担负起引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任。
学术研究:科研要融合现实关切
一个学科的前沿学术讨论对于引领学科的方向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前沿的理论研究与切中要害的现实关注都有助于开阔学者的思路、锻炼学子的思维。
为更好地寻找和定位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范畴,更紧密地回应当下新闻传播实务界的现实问题,本次论坛特举行“学科发展”分论坛。隋岩教授和《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以及来自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新闻战线》、人民法院报、《人民周刊》的多位学术刊物编辑,与参加论坛的师生共同讨论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推动学科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与实务经验的融合。文璐指出,就目前来看,学界与业界在新闻期刊论文上融合度不够,学界论文论述精到全面,逻辑性强,规范度高,具体详细,有诸多注释出处,因此可研究的价值更大;业界论文的优势则在于实践性强,可信度高,对当下热点把握精准,语言生动活泼,有感染力。但相较而言,其学术研究价值偏弱。二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二是避免盲目求新,做好内功。隋岩强调,虽然不少媒体对媒介新现象关注比较多,但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导致报道缺乏深度。希望新闻人能用更具有学理性的新闻报道来吸引眼球,同时也需要涉猎更多学科,融其他学科之力来研究解决之道。
三是学科发展不能脱离时代的背景。中宣部秦强研究员强调,“聚民心,展形象”是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定下的高要求,也是一切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年学子:学术应融合时代需要
何微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思想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历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北京分社社长,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副院长,陕西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等职务。何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撰有《新闻科学纲要》《关于古代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等新闻学著作,在新闻史上享有“西北何”之美誉。“何微新闻奖”设置的初衷,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何微先生的精神,鼓励并帮助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学子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厘清发展目标,明确使命担当。
本次论坛收到近百篇研究生论文,先由主办方学术委员会评选出40篇,再经由研究生现场宣讲和专家组打分,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入选和获奖的研究生论文大多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话题紧密相关,如算法新闻、大数据伦理等。有新锐见解,也有独到观点,充分展示了青年学子的风采,也为加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些启发。
“目前专门面向研究生的全国性论坛是少见的,这正是其价值及难能可贵之处。”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志武教授指出,“青年是学科的未来。通过‘何微新闻奖’的评选,可以培养年轻的学者敏锐的眼光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
新闻传播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实务则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工具。适应新时代需要、推动新闻传播学科价值提升,离不开“融合”这条根本路径。融合能重塑体系,融合能推动创新。我们相信,借助融合的力量,加强产学研各平台的相互沟通,打造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