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周总理为何这样改人民日报社论

张 勇 《 新闻战线 》(

    从人民日报社史资料上看到周恩来总理修改社论和国际评论的几则故事,颇受触动和启发,对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卓越风范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据统计,人民日报现存1950年3月5日至1974年5月28日期间的周恩来手稿864件,其中国际宣传手稿占62%。另据估算,周总理审阅的国际稿件远超千篇。1972年,周总理已经身患重病,还在百忙中阅改人民日报稿件。1973年底,为审阅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年终专版,他从晚上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6点。周总理最后一次为人民日报审阅稿件,是在住院治疗前的一个月。

    1960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送审稿中提到:“我国人民向来对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组织,决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周总理将后半句改为“是有足够认识的”。1962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以观察家名义撰写的文章里说:“看来中国政府单方面的和平愿望已经不能使尼赫鲁先生回心转意了。”周总理把“已经不能”改为“很难”。这两处小小的修改,折射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一是恰当的分寸感,话不说绝,恰到好处;二是不系死扣,为今后的外交工作赢得主动。

    1972年5月10日,周总理看了人民日报送审的关于越南问题的评论后指出:“你们的评论说美国表示要从越南撤军是骗人的鬼话。这样讲没有留有余地,不能这样讲,这是极左的话。现在看,它是要撤一点的。这是文风问题,不是说理方式。”周总理要求代表党和国家声音的人民日报评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除了正确阐明我国的立场态度外,还应该切实掌握宣传分寸,不说任何过头话。

    周总理对经手的所有稿件,都是极端负责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探幽入微的分寸感。

    人民日报国际部老编辑、九评作者之一崔奇曾在《人民日报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写的东西到了周总理手里,就像某些不合格的产品,经过严格的检查员的关口一样,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无论是思想观点、事实根据,还是逻辑结构、风格语调,周总理都会精心推敲。如果把周总理在审稿过程中所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以及他亲笔所作的修改加以整理,那就是一部讲授如何写好国际评论的绝好教材。”

    有没有分寸感,是衡量政论写作者在分析形势和驾驭文字上是否获得自由、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周总理倾心力于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把国际舆论斗争作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外交舞台上,还是伏身书案上,他都完美地展现出艺术家般精准的分寸感,令无数国际友人为之倾倒。人们怀念这位高山仰止、让人温暖的大国总理,赞得最多的是他的高风亮节、求真务实和严谨细致。

    “没有分寸感,就没有艺术家”。同理,“没有分寸感,就没有外交家”。不久前,与几位日本驻华记者交流,谈到中日关系遇到困难的原因,有日本某些政治家蓄意制造麻烦,也有双方沟通不顺畅和不充分,形成媒体和民意上的冲撞和顶牛。一位日本记者举例说:在一个重大场合,中国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说“日本人心态不正”,这句话让日本人听了不高兴。事后查证,这位日本记者说的有一定偏差。但是,反思中国当下的舆论场,确实经常出现针对日本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言论。其实日本有相当一批知华友华的人士,是需要我们团结的力量。把握不好言论的分寸感,会令反华者快、亲华者痛。

    近70载筚路蓝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正展现出新的心态和姿态,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更加积极作为。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所创立的新中国外交传统,值得我们今天的外事、外宣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发扬光大。

    (作者系人民日报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周总理为何这样改人民日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