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将迎来创刊70周年。
70年间,人民日报的社长、总编辑换了一位又一位,其中,新中国建立初期任职的范长江、邓拓二位在社会上知名度较高,文采及处理记者稿件一丝不苟的精神蜚声新闻界,也令报社记者津津乐道。
10年前,我参与搜集整理人民日报记者部史料集,接触到李庄、纪希晨、刘时平、金凤、艾丰、张书政等同志回忆范长江、邓拓的有关文章,现择录、梳理成文与大家分享,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也作为对两位老领导的深切怀念。
言传身教帮助记者成长
李庄同志在《从范长江同志对我的言传身教说起》一文中这样写道:人民日报进驻北平后,时任社长范长江的两句名言终生受益。第一句是当记者“要从容对匆忙。”当时刚进城,而记者职业特点是马不停蹄,居无定所,成天匆匆忙忙。针对这一特点,长江同志告诫记者反其道而行之,力求从容、镇定,用他的经验“点破”众多记者。第二句是要重视旧县志。长江同志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旧县志就是这个县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人文、历史,这对记者写文章大有裨益。
长江同志是记者出身,特别熟悉、关心记者稿件的处理。抗美援朝刚开始,李庄奉命赴朝鲜前线采访。看到李庄所写《复仇的火焰》时已过零点,长江同志马上通知夜班编辑把该稿上版,并在文章开头亲笔加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9个字,在一版突出位置发表。还有一事令李庄终生难忘,那就是报社曾组织职工观看苏联电影《大转变》,该片是描述坚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最终从防御转为进攻、扭转全局。长江同志抓住这一时机,提出报社也要来个“大转变”,把编辑部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去抓稿子,以“决胜于报社大门之外”的响亮口号鼓舞士气。时隔不久,稿件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大家无不佩服长江同志的眼光和魄力。
刘时平同志《追忆范长江、邓拓》的文章,是从两件小事说起的。北平1949年1月31日宣告解放,人民日报北平版于2月2日出版。范长江作为社长,除值夜班、看大样、写社论外,还亲自抓记者工作。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记者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他提出一条带有定义性的意见,即“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欲知和应知,是“从群众想知”与“领导要群众应知”两个角度阐述的;对“未知”的内涵,强调记者要考虑其未知的方面和程度,至于重要与否要靠记者的水平、敏感及对群众的了解等条件去判断。
邓拓同志让刘时平深刻记忆的,是他一丝不苟认真处理记者稿件。1957年4月中旬,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罗夫访问中国。专机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人民日报记者集体采访了这一轰动全国的新闻。当晚交稿时,总编辑邓拓把执笔记者叫到办公室,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认真核对、无一差错后,叫人送排字房;然后,他再把清样从导语到结尾反复字句斟酌;文章标题定为《八亿人民的拥抱》(当时中苏两国约8亿人口),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这件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纪希晨同志在《邓拓和人民日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邓拓同志告诫编辑人员:“要办好报纸,必须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应该是人民日报的方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50年5月的一天,吕叔湘先生对人民日报上某些文章的文法、修辞提出批评意见,邓拓马上写了一篇评论,对吕叔湘的批评表示欢迎,并请先生来报社,给编辑部人员做语法、修辞如何运用的报告,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1950年4月19日,党中央发布《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邓拓同志带领编辑部人员,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引导人民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对党的中心工作给予坚定支持与推动。特别是对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化,黄逸蜂压制批评、王振海违法乱纪等重大案件,先后发表批评信件2000多篇,充分发扬了民主,加强了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日报功不可没,邓拓同志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口皆碑!
鼓励记者成名成家
为提高记者队伍整体素质,范长江、邓拓明确要求记者坚持多读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观武装自己;反复强调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先打基础,后求专深;努力创造条件、鼓励记者成名成家。
长江同志明确提出:“要培养无产阶级的名记者。”邓拓同志则在自己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要求大家以苏东坡为榜样,勤奋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间断。
金凤同志是范长江、邓拓时代培养成长起来的名记者。她1995年1月所写《时代呼唤名记者》内涵深邃:范长江、邓拓(他们本身就是名记者、名主笔)是很重视培养名记者的。长江同志的名言“决胜于报社大门之外”,意思是报纸质量决定于有分量的报道,报社必须派出一大批有实力的记者分赴全国第一线采访,抓重点报道,使报纸办得生机勃勃、读者爱看。他曾抽调编委、部主任级业务骨干分赴各大行政区采访,及时发回重点报道。年富力强的萧航同志曾一个月从广州发回8篇通讯,都见报了。
邓拓同志重视记者队伍建设,主持建立了人民日报驻各省市记者站,更着力培养名记者。他说,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公报》曾培养出范长江、杨刚、萧乾、彭子冈、徐盈等名记者,蜚声海内外,为《大公报》生色不少。为什么新中国不能培养出自己的名记者呢?他要求记者刻苦努力,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不断攀登新高峰。同时,报社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记者成名成家创造条件。邓拓同志首先给部分记者以“特派”名义,担负重点报道任务,如田流、陆灏、林里、季音、纪希晨等深入一线采访。田流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肇东县委书记任国栋》,在报纸上刊登两个版;季音同志驻上海,每个月发的头条新闻都不少;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林里同志揭露重庆不法资本家“星四聚餐会”的通讯,令人瞩目。
艾丰、张书政是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对新闻界前辈范长江、邓拓的新闻思想、新闻理论研究颇有见地。艾丰在《长江前辈给我的两点启示》一文中,把长江同志的“新闻实践和理论”归结为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非常强调记者要研究问题。记者不仅是报道者、信息传播者,还应该是社会的解释者、问题的研究者;只有做到报道者和研究者的统一,才能做个好记者。艾丰同志一直实践着这样的理念,在各种新闻体裁中,使用最多的、最中意的是“新闻述评”,代表作是《经济述评自析集》。
二是强调记者的参与作用。要求记者不仅要写,而且要参与行动,要成为社会活动家。践行长江同志倡导的新闻工作实践与理论结合,艾丰于1992年参与并组织“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事先策划行动方案,把首都新闻界联合起来,搞一场大型的综合活动,既报道取得的成绩,也总结存在的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该活动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质量万里行,大快人心事”,诚恳希望“万里行,天天行”。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质量意识,促进了相关法制建设,加强了企业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范长江“新闻实践和理论”的一次成功尝试。
张书政同志在《邓拓的新闻道路》一文中写道,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邓拓同志于1949年10月被任命为人民日报总编辑。在范长江和邓拓主持下,借鉴中外办报经验,报社大刀阔斧地改革了编辑部业务分工的组织形式,将原来的编辑、采访、通联组等,改变成党的生活、工业、农业、文艺、国际、理论等组。业务分工深化,有效加强了编辑部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报纸宣传与国家建设的紧密配合。与此同时,范长江、邓拓还主持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和条例,从制度上完善编辑部建设。
值得一书的是报界“伯乐”邓拓。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邓拓热情“传、帮、带,精心育人”,成为青年同志的良师益友;他勉励记者“不要把记者工作看成过渡,而要把这个工作看成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
正是在范长江、邓拓的亲切关怀与培养下,人民日报涌现出田流、陆灏、林里、季音、纪希晨、金凤、柏生等一批名记者。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退休干部)
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