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论重大题材还是一般新闻,细节对于新闻报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黄金笔法”。适当、巧妙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新闻报道“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以突出报道价值,使其成为“独家新闻”;可以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让情感表达更加丰满。
关键词:细节描写 新闻报道 重要性
媒体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生产优质的内容来引导舆论、凝聚共识。当下社会,话语多元,价值多变,但新闻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对优质、有价值信息的需求永远存在。因此, “内容为王”已成为许多传统媒体人支撑前行的不变信条。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好的内容就是好的新闻报道。怎样才能成就一篇好的报道?新闻是一种“叙事”,是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叙事内容确定后,要想让文章真实感人、充满现场感,需要借助一定的叙述技巧。在单调的题材里准确、恰当地加入一些细节性描写,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细节描写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黄金笔法”,是记者对人、物、环境的细微之处所做的独到观察与描写。通过采访紧紧抓住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各种细节,不断地强化现场感,这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掌握的基本技巧。
细节可以使新闻报道“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些新闻没有“灵气”,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难以真正冲击读者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细节描写的运用。要想让新闻“活”起来,用好细节可谓一剂良方。
2017年5月26日,山西日报《要闻》版刊发一篇新闻报道——《特色产业铺富路》,讲述的是一个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双孢菇和养牛脱贫致富的故事。在当下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贫困户脱贫致富一类的新闻报道数不胜数,如果按照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来做,就会老生常谈、千篇一律,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篇文章能够放在省级党报的头版位置,可见其一定有过人之处。
文章开头用了不足300字的叙述,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孟夏之日,绿草萋萋,蓝顶白墙的双孢菇大棚,瘦高个、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哼着小曲在棚外配料等细节性的描写,一目了然地向读者交代了整个新闻事件中的五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同时,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没有出现“记者在现场看到”之类的话语,而是通过形象地描写22个蓝顶白墙的双孢菇大棚排列有序、戴着“帽子”的小白菇悄悄地探出了头,煞是惹人喜爱等场景,自然而然地将读者拉进了新闻现场,使读者身临其境。此外,50多岁、瘦高个、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哼着小曲在棚外配料等细节也生动地描述出了主人公王富珍典型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的细节性描写让新闻报道瞬间“活”了起来,一下子拉近了记者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让这篇新闻报道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细节描写可以突出报道价值,使其成为“独家新闻”
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让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报道”越来越难。面对同样的新闻源,各大媒体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运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也能够让自家的新闻报道在同类型事件报道中成为“独家新闻”。
2015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针对大家所关注的“事故发生后,现场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等相关问题,央视《新闻1+1》的记者到达现场,通过大量的细节描述为观众释疑解惑。记者这样描述:“离爆炸现场最近的时候,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作为新闻事件的记录者,记者没有通过某些知情人士或者权威人士之口,来转述一些死板、生硬的数据,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在爆炸现场所处位置等细节,来展示新闻事件产生的环境,从而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浓烟是从我身旁大概50米的地方过去”,记者用自己一系列亲身感受的细节,把大家带进爆炸现场,让大家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状况,以此来了解整个新闻事件。“当时的风是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通过记者之口描述出来,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起火点的位置及风向;“记者的鼻腔以及说话的时候,嗓子会感觉到一点小小的刺激”等细节性述说,也顿时让大家对爆炸现场的空气质量状况了然于胸。这些具有表现力的细节性描述,一下子抓住了众多关注此次事件的受众的眼球,也让大家逐渐了解了整个新闻事件的真相。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性的描写,加强了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而让这则新闻报道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同类新闻报道中出类拔萃,成为“独家新闻”。
细节描写可以加大新闻信息量,让情感表达更加丰满
新闻报道不仅要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社会中的一些焦点人物和读者比较关心的事件进行报道,通过记者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讲述平凡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同时也可对事件中的一些先进个人进行宣传,为社会树立榜样。而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加入丰富的细节描写,能够更好地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人物和事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梅子:我要坚强地活下去》是2003年10月30日山西晚报上刊登的一篇新闻稿,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梅子因一场妇科手术输血意外感染艾滋病病毒,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梅子在鼓起勇气坚强面对生活的同时,还义务走进其他艾滋病感染者家中,热心帮助其他患者的感人故事。
面对艾滋病患者这个敏感的人物采访对象,记者并没有落入俗套地运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患者梅子如何坚强面对生活,而是通过借助于描写“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梅子的身上”“阳光中梅子灿烂的笑容定格在记者的心里”等细节,从侧面来刻画主人公这样一个坚强的人物形象。记者一字未提梅子的“坚强”,但“冬日”代表着过去,阳光象征着未来,从这一个典型的细节性描写,就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主人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同时,记者在文中还引用了梅子的一句话,“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孩子没有受到任何歧视,他们都在健康地生活着,这就足够了。”这一句话不足50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记者通过梅子的这句话告诉广大读者,在当今这个对艾滋病的认知还有很多误区的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也表露了梅子能够以常人的心态,宽容地对待命运安排的积极状态,从而树立了艾滋病患者不自暴自弃,勇敢面对生活的榜样。结尾处,与梅子道别时,记者发自内心地和她握手并长久地拥抱。记者通过描写与梅子握手、拥抱等细节,不仅表达了自己对采访对象的感谢,也把社会对艾滋病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关爱融入了其中。在这篇稿件中,记者正是通过抓住与患者毫无嫌隙的交流和沟通中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性描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稿件本身赋予了爱的温度,也让新闻稿件的情感表达更加丰满。
人们常说,新闻是以事实为骨架的,而细节就是新闻事实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也是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如果报道的新闻只有骨头没有肉,就不能把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就不能生动感人,也就不可能达到宣传报道的目的。新闻报道要想打动人、吸引人,就一定离不开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细节的描写对准确、真实地刻画人物、事件、场景,更好地烘托新闻事件主题,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新闻报道中细节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黄金笔法”。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要想做好一篇新闻报道,就要仔细研究报道思想,明确报道目的,在接触采访对象之前,尽可能多地掌握采访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的细节。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社)
责任编辑:武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