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视化新闻是报道表现形式的创新。通过对人民网图解新闻题材、呈现形式、可视化手法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报道形式使媒体内容更有趣味性、立体性、交互性,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可视化新闻 新闻创新 媒体融合
移动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纸质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图书和报刊的阅读,已经渐渐让位于屏幕上的阅读。二是从系统阅读转变为碎片阅读。人们更多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因此要求阅读的内容变得更短、更碎片化,以适应移动阅读的需要。三是从严肃阅读转变为轻松阅读,阅读的泛娱乐化特征日益显现。移动阅读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获取的信息内容更多,关注的话题更广泛,因此严肃阅读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阅读的休闲特征不断提升。这要求信息的内容更多地以多媒体、交互、娱乐的形式呈现。
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的新闻媒体已经注意到了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了解了移动阅读的典型特征。新闻媒体已经做出了针对性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可视化,以可视化新闻的方式,通过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向读者传播。例如,人民网通过图解新闻的方式,在新闻可视化的探索中,不断创新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得用户获得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从而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称赞。
人民网图解新闻分析
在新闻可视化的大趋势下,人民网于2013年5月10日推出了“图解新闻”频道,截至2017年9月20日,一共发表了845篇。该频道的新闻主要是以图片、视频以及H5交互的形式呈现,没有大量的文字配合。当然,这个频道所用的图片等可以配合其他频道的报道使用,起到联合报道、立体化报道的作用。下面从人民网“图解新闻”的报道题材、内容形式、媒体表现形式这几个方面,分析新闻可视化的特点,并总结人民网常用的新闻可视化手法。
从报道题材分析
人民网的图解新闻频道分为时政、社会、国际、军事、交互、百科、人物、数字8个板块,前四个版块按照报道题材来归类,后四个板块是一些特色板块。前四个板块:时政545篇,社会197篇,国际42篇,军事20篇。后四个板块:百科21篇,主要将社会类中有关科普和政策解读归入其中;人物43篇,主要有“人物周刊”“过去一周哪些面孔最受关注”两个专题;数字11篇,是以各种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交互11篇,主要是有交互内容的可视化新闻。
可以看到,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可视化新闻的报道题材主要为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其中,国际新闻跟时政和社会新闻有较大联系,可视为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补充。因此,这里主要分析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这两类报道题材的特点及其可视化的手法。
时政新闻。时政新闻以领导人出访、两会专题报道、国际热点问题为主,这类新闻应用可视化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时政新闻政治性强,内容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应用可视化手段,能充分使用视觉元素同时遵循政治简单化原则,将严肃的时政报道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缓解严肃性,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图解:五年这些民生“获得感”实打实,你得了几项?》用图形化的手法,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出台改善民生的“实招”而取得的成果。《图解:揭秘官场“两面人”的8副脸谱》用形象化的手法,揭示了一些人在领导岗位上说一套做一套,让内容通俗易懂。
二是时政新闻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应用可视化手段可以围绕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连续报道。例如,《图解:习近平访问芬兰并赴美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全纪录》,记录了习近平2017年4月4日至6日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并于4月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总统举行会晤的行程,以及行程中发表的文章和讲话。也可以对一系列新闻事件进行总结性报道,加强读者对时政事件的整体认识。例如,《图解:习近平欧亚三国之行重要成果》,将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7至12日访问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访问活动作了总结,对访问的国家、城市,重要会见、会见的政要、发表的署名文章、签署的重要文件及合同做了梳理和呈现,图文的表现形式让报道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三是时政新闻政策性较强,常有一些事件背景、相关政策等信息需要介绍,这部分内容不适合放入新闻中,而可视化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用少量的文字和大量的图示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描述清楚。例如,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期间,制作了《一图看懂金砖国家峰会》的可视化新闻,用可视化手法介绍金砖国家及其加入时间、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以及历次会晤的时间、地点和主题等,作为背景资料解读,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系列新闻报道背景资料的补充,读者用极短时间就可以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
社会新闻。图解社会新闻主要用于众多社会热点的报道,这类新闻应用可视化方法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包含大量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信息。社会热点事件具有持续性,报道中经常要反映众多的社会观点。可视化报道可以按一定的线索,对社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信息以及社会观点进行梳理,从而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是各地或者不同时间段会有相类似的新闻事件发生。可视化手法可以将一类发生于不同时间或地点的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和对比,挖掘这类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例如,《图解:3年至少30人机井坠亡,华北平原占9成,20人不满10岁》梳理2014~2016年坠井的42个案例,分析事件发生的地点、死亡人员的年龄分布、儿童坠亡者的性别比例、发生的季节,以及机井的深度、宽度,救援情况等,提出了有效的救援方法,并警示人们妥善处置“吃人的机井”。《图解:孩子模仿动画片危险情节后果惨重,你还不闻不问吗?》列举2008年以来发生的6起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情节而受伤的事件,呼吁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观看电视节目并看护好孩子。如果用文字描述这些事件,比较枯燥乏味;而用可视化方法,可以用较少文字介绍事件,并进行对比,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图解:保健品骗局“坑”老人都有哪些套路?》列举老年人上当受骗的6个案例,总结分析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给老年人及其子女提出了建议。
三是有一些社会热点,会引发读者对相关内容深入了解的需求。可视化手法可以在新闻之外,以知识或百科的形式进行一定的政策解读和知识传播,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图解:驾考新规有9大主要变化,小心这8个挂科项》用形象的图片对比了新旧《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内容,既将读者最需要的干货提炼出来,又使用图片让读者形象地理解新的驾照考试要求。
从呈现形式分析
从媒体呈现形式来分析,可视化新闻可以分为数据可视化型、文字可视化型、多媒体融合型和交互型等几类。
数据可视化型。此类的可视化新闻采取数据可视化手段,将报道中的数据制作成数据饼图、柱状图、折线图、数据矩阵等纯数据型图片,同时在数据型图片上增加一部分知识和相应的图标,使得数据具有形象性和可读性。这种形式主要应用于报道数据较多的新闻,或者是纯粹的数据新闻,这样做能够形象地传达较为抽象的数据,突出新闻需要传达的核心内容,如数据的对比,将数据加入地图等,用这样的图片传达丰富的信息。
人民网主要将此类新闻放在“数字”这个频道中,例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五年民生数据系列图解》,应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展示了2012~2016年期间,在就业、农民收入、农村建设、农民社会保障、脱贫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让人们对取得的成绩有直观的认识,清晰地看到五年的对比。
文字可视化型。此类新闻没有大量的数据,主要是将文字标题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形象化地用文字用图片表示出来,对重要的文字采用放大字体等方法进行突出显示。例如,《一张图告诉你什么是“一带一路”》介绍了“一带一路”提出的时间、建设原则、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和重要事件节点等相关内容。其中用火车和轮船分别表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覆盖人口方面突出显示人口数字,并用变化了的饼状图展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同时用图标加文字的形式突出揭示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此外,还有一类作品,在绘制图片中还加入照片,文字尽量简略,文字排列比较整齐,实际上是对图片进行一定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图片的进一步加工,使文本阅读更加容易,如《图解:习近平访问芬兰并赴美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成果单》中嵌入了访问的图片。
多媒体融合型。在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还有一类稿件嵌入了多种媒体形式,如视频、动态图片等,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例如,《图解:看看这些惨剧,你还敢走路玩手机吗?!》列举了10个因为低头玩手机导致意外身亡、受伤的案例。每个案例除了文字外,加入了一个动态图片,重现了受伤的现实情境,增加阅读体验。
交互型。在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还有一类交互新闻,这类交互新闻有多种呈现方式。
一是在PC端阅读的页面型交互式可视化新闻。例如,《2014习近平访欧日志》采用交互的形式介绍了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访欧的行程和取得的成果,读者可以选择看哪一个国家的行程或者某一天的行程。这类新闻可加载多个页面,可以承载大量信息,读者通过点击交互可以选择要查看的内容。
这类交互还可以嵌入大量的文字报道和视频信息。例如,《习近平两会下团组“要论”(2013~2017)》,展示2013~2017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下团组的情况和下团组发表的重要论述。用地图介绍所下团组的地理位置,点击选择日期可以看到这一日下团组的重要论述,在重要论述里面还有相关报道和视频链接,连接了多种媒体资源,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新闻事件。
此外,这类互动里还大量使用了互动图表。例如,《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全息图”》分析了每天两会特刊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的观点、省份被提及的次数等。其中,热点话题采用网络化方式表达,重要的话题点一下,并将所有话题进行了关联,点击重要话题可以查看相应的电子报刊。代表委员的观点采用代表的头像作为底图,点击后可以查看其发表的观点;省份扫描采用地图式图表,点击相应省份可以看到被提及的次数。该新闻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两会特刊的数据,并与特刊相关联,确实是“全息图”。
二是在移动端阅读采用HTML5技术制作,内容制作适应手机屏幕,使用滑动、点击等操作方式进行互动。例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账单”》用33张图对比了经济、民生、生态环保、交通水利、三农领域的33项指标的计划和完成情况,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数据进行了对比呈现,醒目直观。当然这个作品也有PC端,其设计形式适应了不同屏幕的尺寸和操作习惯。
从图片特点分析
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的稿件全部是图片,这些图片有照片、制作的数据、文字转换的图片,以及添加了简单图标的图片等几类。这些图片有以下几个特点:
图片的色调统一。图片的设计保持了色调的统一,注意配色的协调,阅读体验更好。例如,《人民网第16次两会热点调查:反腐倡廉为最热》以红色为主题色,只是在使用时,采取不同的饱和度,整体协调统一。在文字边上加上形象图片,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又如,《京津冀及周边28城空气质量首次排名,北京拿了两个第一》在措施旁边加上了形象化的图标,如“冬季清洁取暖”加上暖气,“机动车污染治理”加上了汽车和绿色叶子表示汽车绿色排放等。
数据图的呈现方式灵活。数据图在使用时呈现方式灵活。有比较简单的数据饼图、折线图和柱状图,例如,《这个平台,竟然找回了97%的失踪孩子!》中使用的饼图说明被拐儿童的年龄分布;《2014春运客流量或超36亿,那些年我们挤过的春运》中使用柱状图说明各种交通工具在春运中的客运量。
作图时引入图片。在作图时适当引入照片,增加形象性,使内容更易理解和辨识。例如,《中央要求整改办公用房307.7万㎡有多大?》中用类比的方法揭示整改的办公用房面积,一边用照片,一边用数字,增加了阅读的形象性,可读性高。
涉及地理信息时引入地图。在涉及地理信息的时候,适时引入地图。例如,《京津冀及周边28城空气质量首次排名,北京拿了两个第一》中用地图标识了28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在交互式作品中还可以将数据加载在地图中。例如,《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全息图”》中,人民日报两会特刊报道中涉及的省份以地图形式显示,点击省份可以显示提及的次数。
使用手绘图和动图。在必要时,使用手绘图片说明问题。例如,《图解:仰卧起坐致瘫?一图告诉你姿势错在哪里》用绘制图片对比仰卧起坐正确和错误的姿势,直观易懂。
还有部分作品中使用了GIF格式的动态图片。例如,《你关心的这十个民生问题,部长们给了明确说法》中用一个动态主持的形象丰富了整体页面元素。此外,《这些已融入你我生活的法律,你还能想起来吗?》用绘制的动态图片展示人们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法律场景。
从可视化手法分析
从可视化手法来看,由于可视化新闻承载的信息量大,需要制作图片的时间长,因而多为在新闻事件报道之后进行整理、总结性的报道。从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的可视化新闻分析,其常用的可视化手法有以下三类:
脉络型。这类作品主要以时间、空间等为脉络,对每个部分进行梳理,得出重点内容,然后用关键词进行总结,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例如,《中非关系大事记(1956~2014年)》就是以时间线索记述了中非关系中建交、互访等关键的新闻事件。又如,用H5制作的《习近平2017年首访》介绍了习近平2017年1月15日至18日访问的行程以及具体的活动,采用地理位置脉络和时间脉络的方式,点击每个时间线还可查看具体活动的内容和照片。
对比型。这类作品主要采用对比手法,对比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数据、信息或者不同国家的相关信息、数据等。例如,《图解: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中对比了2013年和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及执行情况,同时,对比了预算最多的五部门的预算金额以及各部分预算数据。
列举型。这类作品主要采用列举手法,列举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内容。例如,《这些老外用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有韧性!》列举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和鲍勃?卡尔,以及彭博社、布鲁格经济研究所等发表的文章或报告角度积极评价中国经济的韧性,图片中展示了相应经济学家的照片或机构的Logo、相关文章或报道的截图,文章中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等。
人民网图解新闻的创新
通过以上对图解新闻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形式,人民网可视化新闻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一定创新。
创新新闻报道的作用
传统的新闻报道以简单的新闻事件或者深度调查为主,而可视化新闻由于承载的内容较多,很少以单一的新闻事件内容作为报道的主体,多为对同一类或有相关性的新闻事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因而这些可视化新闻起到了如下作用:
第一,作为重要新闻的补充,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新闻事件。例如,在报道习近平访问芬兰并赴美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制作了《探访海湖庄园》的交互式新闻作品,展示了整个行程的路线,使读者增加了对相关新闻事件的了解。又如,在报道习近平对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制作了《一张图了解白俄罗斯》,介绍了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首都、宗教、国家领导人以及与我国的交往历史,同时还介绍了其风俗、资源特色,甚至旅行攻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第二,可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数据的可视化,因而可视化新闻可以分析现有报道中的数据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出现4296次》分析了1981~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其关键词、GDP增长率等,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一个侧面的解读。
创新服务读者的方式
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的作品,都突出了一个特点,就是以服务读者为中心,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作品的内容组织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提供读者欲知未知或知之不全面不系统的内容。例如,《图解:揭秘PX真面目》不是报道各地有关PX项目的新闻事件,而是从PX是什么,PX是否有毒,PX能够做什么,PX在国外的情况和PX在我国的情况等,全面介绍PX的来龙去脉,解释读者在阅读PX相关新闻时的疑问。
第二,在新闻报道中,注重为读者提供服务信息。在报道新政策出台时,从读者角度出发,采用“一图了解式”对政策进行解读。例如,在国家工商总局出台《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后,《网购一族看过来!图解哪些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介绍了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商品,退货的适用范围,并在最后采用问答形式解答了退货中常遇到的问题。《一图看懂在北京看病的各种预约挂号方式》详细介绍了六种预约挂号方式,在文中还提供了相应的二维码,十分便民。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增加给读者提醒和忠告的内容。例如,《保健品骗局“坑”老人都有哪些套路?》在介绍了保健品骗局的典型案例后,还增加了消费者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给老年人及老年人的子女提出了忠告。
第三,从人民网图解新闻来看,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标题与传统新闻不同,多使用网络化用语和标题,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具有亲近感。例如,《“赚他一个亿”这样的奇葩企业名以后难注册了》 《小明告诉你亚投行为什么这么火!》等。还有部分标题增加了对读者的提醒,例如,《图解:驾考新规有9大主要变化,小心这8个挂科项》《图解:这30多个传销组织上过工商总局黑名单,别再受骗!》。
第四,人民网图解新闻频道中所使用的图片,其呈现比例符合移动端的阅读需要,方便读者在移动端阅读。这在读者使用手机阅读的当下来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还方便转发和分享。
创新立体化报道方式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可视化新闻的呈现效果中体现出多种媒体融合的趋势,同一个可视化新闻作品中,既包含文字、图片,也包含动图甚至视频,从媒体形式上实现了全媒体的融合。例如,《图解:车毁人亡太惨烈,你还敢开车看手机吗?》中嵌入了视频内容。
互动式的可视化新闻作品,读者在看文字、图片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点击交互,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推出的换军装互动游戏式作品,得到了大量的转发,用另外一种方式发布了建军节的相关消息,提高了人民网的影响力。这也是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创新。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可视化新闻呈现了多种不同的新闻视角。例如,围绕习总书记出访,可以分为出访前瞻、出访全记录、出访成果单三个内容,同时还对出访国家的背景信息进行解读,可以说也是全方位的报道。可视化新闻还可从数字角度对报纸或者网站的报道内容进行数据分析。例如,《人民日报2016年大数据分析》中应用数据新闻的做法,分析了2016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省市区排行、地方领导人的文章排行、年度热词以及企业与企业家排行等,读者可以从此看到2016年的主题,尤其是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主题。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硕2017级学生)
责任编辑:建 文
参考文献:
①叶文宇:《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人民网研究院,2015年3月13日。
②陈功、周鹏:《图解新闻的传播特征、适用范围与发展趋势》,《当代传播》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