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讲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

——卜宇访谈录

● 本刊记者 杨芳秀 《 新闻战线 》(

    “这部片子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范本”“集思想性、趣味性、欣赏性于一体”“有深度、温度和可贵的国家意识”……专家学者纷纷褒奖。

    6集,每集23分钟,散点透视、整体架构,展示了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符合国外的收视习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新闻纪实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6月3日在英国BBC与江苏卫视同步播出,获多方肯定,不少外国观众看过后,表示很想来中国走走。

    这部与英国团队共同制作的片子,创造了省级媒体的两个“首次”:首次实现新闻纪实节目在西方主流平台和国内同版、同步播出,首次与西方媒体全程、深度联合采制。

    卜宇——这位有社会学博士头衔的江苏广电领航人,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以“好主题+好品质+好影响”为原则,积极布局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对外传播。“地方媒体也应担当起国际传播的重任,这是使命所在”,他说得十分坚定。

    面向西方主流人群,讲述新的中国传奇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海外观众普遍觉得该片有趣且生动,能从中感受到当代中国的魅力。为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打开了一个窗口。

    记者:卜台好,首先要恭喜您!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6月3日在江苏卫视和BBC同步推出后,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网络传播也十分火热。作为出品人,您有哪些心得感悟与大家分享?

    卜宇:这部片子是我们探索外宣新路的一次尝试,实现了预期效果。摄制这部纪录片,我们遇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西方主流人群倾听“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2014年,江苏广电总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推出36集《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季),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获得中国电视“年度掌声”奖、“最佳全媒体运营案例”特别大奖等。2015年,推出第二季共15集,同样受到各方好评,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为了延续《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的良好社会效应,向海外观众展示当代中国形象,我们策划了第三季。这季节目一开始就定位于面向西方主流人群,着力于国际传播,以国际的视野、客观的态度向全球观众讲述新的中国传奇。

    我们认为,要提升外宣效果,既要有中国风格,也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打造国际化视听产品,争取在西方主流平台播出,加强对西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

    因此,在项目运作上,我们选择了国际合作的模式,在合作中探寻西方主流观众认可的表达方式;在题材选择上,选取中国百姓在追逐“中国梦”过程中发生的生动鲜活、丰富多彩的故事,向西方主流观众展现当代中国人积极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在拍摄手法、语态表达、技术标准等方面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尝试和努力带来了期待的结果——在BBC世界新闻频道播出,为更多西方主流观众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打开了一个窗口。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海外观众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此片评价较高,他们普遍觉得该片有趣且生动,能从中感受到当代中国的魅力。

    中英联合摄制,以“我”为主把控基调

    ——中英双方在策划、脚本、拍摄、文稿风格、后期剪辑上各有侧重,共同推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对节目制作的精致追求。

    记者:《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实现了省级媒体首次与西方媒体全程深度联合采制。怎么想起要与英国雄狮制作公司合作?

    卜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启动之初,就明确定位:风格上,“你”为西方观众,以此为出发点“倒推”点例的选择、内容设计及节目风格。内容上,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国特色,力争在西方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着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既然是外宣片,自说自话肯定不行,要与西方观众的兴趣点及西方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要求相结合。而要找到这样的契合点,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与外方合作,用国际眼光看中国,用国际制作手法做节目,并通过西方主流平台进行传播。

    选择英国雄狮制作公司,是因为其在英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一起拍摄过纪录片《中国古战车》和《玉之王朝》,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与这样的海外团队全程深度合作,良好互动沟通,在纪录片制作传播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示中国形象。

    在合作中,采取的是“1+1联合摄制模式”,以“我”为主,确保本片的运作主导权和作品版权,保证我们对节目主题的把握。中英双方在策划、脚本、拍摄、文稿风格、后期剪辑上各有侧重,共同推进。岗位设置方面,核心岗位中英人员1:1配比,其他岗位根据各自特点和地区特殊性按需分工配置。拍摄上发挥双方各自的设备作用,还起用了电影级专业设备。

    记者:合作过程中,双方有哪些理念与制作方式上的异同?怎样克服彼此的分歧?

    卜宇: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我们坚持求同存异。合作目标是一致的:展现当下真实、有活力的中国。一开始双方就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体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对节目制作的精致追求。

    在合作沟通中,我们注意把握好两个尺度:第一,遇到非原则性问题,通常进行全盘考量,无伤大局、不影响主题的,尊重外方意见。比如,拍摄旗袍部分时,有一段模特在拳击台上展现旗袍的镜头,年轻姑娘说“学拳击是因为马上要过年了,回到家,亲戚们都会问‘你为什么还单身’类似的话,学点拳击是可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这句玩笑话因为跟主题关系不大,通常我们会删去,但英方觉得很有意思,希望保留。我们考虑到这反映出年轻姑娘的烦恼、幽默和自信,表示同意。

    第二,涉及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坚持沟通,达成共识。英方制作团队起初不愿意使用中方提供的中国地图为底图,但其自行制作的地图经我方审核后发现存在严重问题,比如边境标识错误、我国拥有主权的一些岛屿在图中未予标示等等。

    考虑到国际传播的特殊性,我们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取得联系,并按照他们的建议选用了全球公用的“卫星图”这一客观公正的底图,既可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及领土完整这一基本立场,也可以顾及海外传播的要求。我们专门派人到英国与英方团队面对面沟通,最后,英方同意采用我方提供的底图进行后期制作。

    在文稿写作上,我们也深度沟通,避免在口径、数据、表述上出现问题。比如片中谈到中国荒漠化问题时,英方引用了一个数据,指出“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4”,使用的英文单词是“desert”。尽管英方制作团队认为,“desert”的意义除了“沙漠”外也包括“荒漠化”,但我方认为一般人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沙漠”,会让人理解为“中国的沙漠土地占到国土面积的1/4”,很可能会让西方观众产生误解。为此中英制作团队进行了多次讨论,我方提供了国土资源部的官方说法——“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6以上”,最终英方同意并采用这一说法,把“desert”一词换为不易产生歧义的“dry and sandy land”。

    借助外籍主持人,中国故事精彩可信

    ——外籍主持人均具有多年经验,在西方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知名度,节目组根据特点,为其量身订制不同类型故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与表达,更有说服力。

    记者:在对外传播中,潜移默化地讲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非常关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如何做到的?

    卜宇: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客观真实的故事,让西方受众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中国。

    一是让外籍主持人自己去体验,用事实说话。我们让几位外籍主持人通过走访去发现中国,比如,讲述世界上最高桥梁在中国的故事,观众是通过主持人安龙的眼睛去发现北盘江大桥的宏伟壮观,建设工人们的聪明才智,是如何在溶洞密布的山谷里建成了这样一座世界第一高桥。大桥如何改变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也让安龙通过采访去调查了解。让外籍主持人自己去看、去感受,通过他们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更有说服力。

    二是关注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在第三季里,采访的都是普通中国人,有西南大山里的农民舞龙者,有东北极地的试车员,有西北大漠里的治沙人。他们朴素的语言更能打动人。

    三是用画面表现主题。宏伟大桥、飞速高铁、土楼人家、雪乡风情、穿旗袍周游世界的年轻姑娘以及守护海南长臂猿多年的志愿者,场景、人物的转换使画面语言十分丰富,十分吸引人,表现出各行业中国人的付出、奉献、坚守、激情和创造。不少外国观众看过节目表示特别想来中国看看。

    记者:有学者认为,《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成功的重要一点,是选对了主持人。在您看来,主持人起到了哪些作用?

    卜宇:这四位外籍主持人均具有多年主持或电视制作经验,也在西方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如陆思敬,曾参与多部影视剧演出,获得过英国杰出亚裔女性奖的提名,2016年担任BBC大型纪录片《中国新年》的主持人,网友纷纷表示被她惊艳到了。

    节目组根据嘉宾的特点,为他们量身订制了不同类型的故事:体验旗袍之美、美食诱惑,与野骆驼、黑颈鹤“亲密接触”,身为女性的陆思敬首当其冲;极地赛车、高桥探险这样的项目则比较适合阳光、爱运动的安龙;而呆萌的Jason在去寻访长臂猿的过程中,先是跟不上节奏,落在了全队后面,可看到长臂猿,又兴奋得像个孩子,这些和他的性格不谋而合;优雅绅士又有童心童趣的Finn则在探访“云端”号、火龙舞、“双十一”的过程中表现出色。

    这些外籍主持人的走访,勾连起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故事,让整个节目的串联更为生动,节目就此“活”了起来。同时,通过嘉宾的体验,以一种自然、平实的表述方式向观众传递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嘉宾对此有感而发的中肯点评又成为点睛之笔。

    比如陆思敬在采访雪乡故事后由衷感慨,“刚来到雪乡,看到这里的旅游业时,我担心这些商业因素可能会破坏传统,但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很明显,来这里的游客们为雪乡以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生命力”。这样的点评就很到位,有说服力。

    记者:片子的画面呈现非常精美,细节的抓取匠心独运。在表达上,不少数据类比令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在超算中心,介绍超算1分钟的计算量相当于全球72亿人用计算器连续不断地算32年。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做过哪些努力?

    卜宇:观众、网友评价《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视觉效果、故事令人惊叹”,一些画面看上去很有大片效果,非常精美,还有的网友询问是怎么拍摄的。其实这个系列的拍摄,从操作流程、人员设备配置到制作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执行,采用了新设备、新手法。比如,首次使用完整的准电影级纪录片设备,每组都配备4K摄像机、航拍高清摄像机、轨道、专业灯光和录音设备等,保证取得“大片”制作效果,并从人员等方面配置到位。当然,也需要必要的投入。

    把节目做到极致,特别需要编导、摄像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临场把控能力。比如《东北》一集中的寒地试车,观众被冰雪场景呈现的“大片”感所震撼。短短几秒的镜头,是摄制组在零下30多度的户外待了几个小时完成的。摄影师非常专业,侧逆光是他最钟爱的角度。由于测试场地都建在冰封的湖面上,为了一个太阳升起的延时镜头,他带着助理摸黑提前进入现场等待;为了捕捉到下午4点画面中的光晕,他又在雪地不停奔跑寻找最佳拍摄点、迅速更换镜头。

    当然,除了经验,一些小“神器”也功不可没。比如摄像机跟拍高速行驶的汽车时,使用了稳定器。这次合作中,中英双方取长补短,摄像和航拍人员都非常敬业,其中很多画面是我方摄像起早贪黑、翻山越岭的收获,英方对中方团队的专业精神高度认可。

    除了画面,解说中一些细节也颇费心思,这与我们提前调查、了解,与采访对象沟通,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有关。对不少数字作形象化类比,就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比如世界最高大桥——北盘江大桥的高度落差能容下纽约帝国大厦,还能有100多米高的富余;桥上面斜拉索的钢丝,如果连在一起,比北京到纽约还要远等等。

    正是这种从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到解说细节的讲究,这种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对表现极致的追求,让这部纪录片有了新的突破。

    主动融入国际市场,自觉担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

    ——江苏广电总台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着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对接国际资源,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努力扩大海外影响,在对外传播方面取得了突破。

    记者:《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是否会推出第四季、第五季?

    卜宇:作为江苏广电总台的一个品牌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很快会启动第四季的策划。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其实我们是在走一条从内宣到外宣的不断探索、实践、提升之路。前两季节目在海外多个地区播出,也受到广泛关注,但受内宣理念、方式的影响明显。第三季6集节目从策划立项起就定位对外传播,力求实现多维度创新。各方的广泛好评,将成为我们坚持做下去、做出精品的动力。

    记者:“选择与英国团队合作,也是在倒逼江苏台的改革创新。”您说这番话,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卜宇:与英国团队的合作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讲故事,外方创作团队很有讲究,起承转合,有层次。比如,在艺术品拍卖现场,前期拍摄期间我方编导担心拍的内容不够,表现力不够强,但是通过英方团队的后期剪辑,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紧张、扣人心弦的蒙太奇效果,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让故事非常抓人有看点。这些技巧都是值得学习的。

    通过这次合作,我们体会到,无论是外宣还是内宣,都要更好地学习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未来,我们还会和国际团队合作,借鉴、吸收、创新,同时锻炼自己的队伍,拿出更多的外宣精品,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塑造国家形象自觉担当主流媒体的责任。

    记者:《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让江苏广电总台在国际传播的探索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您觉得作为省级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卜宇:纪录片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以来,江苏广电总台着力加强纪录片制作,共投资上亿元,创作生产了近40部纪录(专题)片,其中30部在央视播出,多次获得各种奖项,纪录片项目和主创人员连续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

    在对外传播上也作了很多探索,除《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外,纪录片《我们在南京——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与美国A+E电视网络公司合作,年底也将在美国主流媒体播出。

    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着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对外传播,在新闻报道、节目生产、影视剧制作、产业经营等方面积极对接国际资源,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努力扩大海外影响。我们推出过两季专题片《“一带一路”江苏风》、专题纪实节目《“一带一路”友城会》、纪录片《玉之王朝》《中国古战车》等项目。

    2015年,我们和香港电讯盈科媒体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紫金国际台”,目前已覆盖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付费用户突破140万,我们将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力度拓展传播渠道。

    江苏广电总台将围绕“高标准建设全国一流新型媒体集团”的目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在对外传播方面争取更大的突破,为让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社会人群中实现有效传播、获得广泛认可增添一份力量。

讲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