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当下中国新闻业发展与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相一致。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水平,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看能不能培养出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真正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将“马新观”教育与社会调研、新闻实践相结合,能够取得比单纯学习理论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教育 新闻人才观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体格局与新闻舆论环境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使新闻传播院系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新闻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则是这一热点中更受重视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到新闻实践中的产物,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应用和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毛泽东新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内容不仅涉及新闻本质、新闻的本源以及新闻传播的规律等许多根本性的问题,还包括新闻传播、宣传、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交流的思想。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为新闻人才培养明确了基本立场和方向。
近几年,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教育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组织专家编写“马工程”教材到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门课程,从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到实施培育卓越新闻人才的“千人计划”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开展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的工作,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要借助这一发展机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并力争使有条件的新闻院校建设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学科,依然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出新的步伐。
树立正确的新闻人才观,立足中国国情办新闻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中国的新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谈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段话体现了中央对大学教育的办学主张,那就是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这与我们提倡的具有国际视野、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并不矛盾,学习与借鉴是手段和途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才是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对于新闻教育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则要与当下中国新闻业发展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相一致,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实到新闻教育中的实践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进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结合中国的新闻宣传实际对新闻事业发展做出过理论阐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新的一次阐述是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发表了即席讲话。他在讲话中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4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这四点希望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为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方向和目标。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社交网络传播十分活跃,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还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社会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院校也在努力适应这些变化,积极探索教育改革。
总体上看,新闻院校都非常重视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重视对媒体业务改革的跟进,并在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大家也感到,相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培养要更难把握一些,困难也更大一些。传统媒体的衰落对新闻业的损害已经在学界引起关注,很多人对新闻业的前景感到担忧。这些变化对在校学生也有影响,如在一些新闻学院,坚守新闻理想、热爱新闻专业的学生比过去有所减少;学生在实习等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媒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困扰,如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报道违背伦理、“标题党”等。因此,新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闻业和新闻工作,如何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担当,还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而这对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找到恰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舆论环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教育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水平,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即要看能不能培养出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真正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来源与方式已经与过去完全不同,社会化媒体兴盛,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这种变化迫使我们思考,专业新闻媒体如何真正做到对社会的守望、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和对公众的正确引导。新形势逼迫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新闻传播标准,这一标准必须高于其他机构或个人的内容生产水平。因为数字化、网络化虽然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人们面对海量信息的困境,众声嘈杂,良莠难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出现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社会矛盾冲突较为激烈。要化解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就需要主流新闻媒体能够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当“社会守望者”“矛盾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客观、平衡、公正的报道揭示真相,维护正义,促成社会各方的相互谅解、沟通并达成共识。这也正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我们要让学生看到新闻工作的社会价值,培养他们的专业精神,就要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在新闻教育中加以落实。
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闻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经验,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学者,近几年又有多位教授被聘为“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的首席专家,他们不仅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为各地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大量辅导培训工作。学院重视发挥这批学者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地为本院的学生开设讲座、上党课、指导学习。借助北京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平台,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汇聚校内外的专家力量,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材编写工作,对北京市新闻宣传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并计划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库,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交流平台,汇集该领域的政策文件、学术活动、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促进该领域的信息交流。
十多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成效显著,如跨学科(与法学、国际政治学专业合作)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新闻传播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过国家教育成果奖等多项表彰。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自身素质较高,思想活跃,善于从各类信息渠道上获取知识和信息,但也容易在信息轰炸中产生困惑。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学院根据中宣部要求,充分利用首都优势,在北京市属媒体开展的“市情培训”和学院开展的国情讲座基础上,开展国情教育课,围绕当前政治、经济、改革、司法、党风廉政、民族宗教等工作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等主题和重点热点敏感问题,邀请中央和北京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讲授,进行国情、市情普及。学院党委团委和学生会每年在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新闻学子走基层”活动,由党委书记和专业老师带队,下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进行采访和调研。近几年,连续在暑期组织“一带一路”沿线调研,以学生党员为主体,完成了大量调研报告和新闻作品,社会反响好,学生也很有收获。这些教育实践说明,将“马新观”教育与社会调研、新闻实践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取得比单纯学习理论更好的效果,老师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更高。
在新闻教育中不回避矛盾和问题,鼓励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去年11月7日,我作为记协理事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既看树木,也看森林,不要一叶障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只有表扬、没有批评、揭露,有的时候,正能量也来自于批评、揭露。这番话提醒新闻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理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要求我们对批评报道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既看树木也看森林”,实际上是给出了我们进行新闻报道、尤其是进行舆论监督时如何防止以偏概全、防止一叶障目的方法论,这不仅对新闻实践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新闻教育也有深刻启示。
当前,我们处在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非常复杂,各种理论与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今年中央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对于新闻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性质决定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更多接触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新闻教育不能只是象牙塔中的知识灌输,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要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担当,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谈到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些话对新闻教育工作者是一种鼓励,我们应该针对目前新闻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回应中国当下改革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实现理论创新,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于新闻人才培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人才培养”【项目编号:RMXY2016C02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冷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