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语态创新与理念守正

——两会新闻网络直播的价值探讨

● 王 斌 李婧怡 《 新闻战线 》(

    2017年两会报道中,网络新闻直播呈现出大面积、全覆盖、高科技的特点。两会直播的实践,促进了平台型媒体和内容型媒体的资源整合,其“重现场”“重体验”的特点也为媒体融合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两会直播有望构建一个促进全民政治参与的讨论空间,但与此同时,网络新闻直播的兴起也对报道团队的沟通合作以及职业化新闻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直播结缘两会报道

    作为2016年互联网风口之一的网络直播,在2017年两会中,再次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宠儿。从中央到地方,从人民日报、新华社到新浪网、腾讯网、澎湃新闻,各家媒体都大量使用了网络直播来报道两会。

    近几年大热的网络直播,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就拿两会来说,早在20年前,各大媒体就已经开始使用网络新闻直播报道两会了。1998年3月,人民网第一次实时、滚动报道了两会全部10次全体大会和12场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第一次对两会重要会议及记者招待会进行了现场直播。①2007年两会中,新华网网络直播车首次亮相,开进两会报道第一线,向海内外播发新闻图片、音视频。到了2017年,人民日报首次将网络直播应用到对两会的报道上来,在PC端和移动端推出每天9小时、总时长超100小时的不间断直播,直播首日的观看人数就超过了200万。

    本文关注的对象,正是近几年火起来的以手机等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视频直播。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用户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已经转入移动端。根据Trustdata发布的《2016移动视频直播分析报告》,高速宽带网络接入占比已经接近九成,高清摄像头成为智能手机标配,便利的社会化传播渠道不仅为直播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基础条件,还使得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端观看、制作、消费等习惯逐渐养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视频直播在移动端的爆发。②国内兴起了以斗鱼、熊猫、虎牙为主的游戏直播平台以及YY、9158、六间房、映客、花椒为主的秀场直播平台,VR直播也成为新趋势。据统计,2015年,全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2亿。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

    如果说20年前和10年前,网络新闻直播还仅仅是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实时上传到网站供人观看,作为常规新闻报道的一个补充渠道,那么现在网络新闻直播尤其是移动视频直播已经“反客为主”,成了各大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网络新闻直播可以拉近用户与新闻现场之间的距离,为用户创造实时的现场体验,同时可以打破原有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体的信息垄断,弥补突发性新闻的记者缺位,让用户对新闻有更具现场感的体验和更细致的理解;另外,直播过程中的实时讨论、点赞、送礼物等小节目,也有利于加强媒体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新闻直播有着强大的传播优势和广阔的潜在市场,还能够加强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吸引力可见一斑。随着各大媒体纷纷加大“两微一端”平台的建设力度,目标定位于移动端的网络新闻直播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媒体的报道实践当中。两会作为中国一年一度的政治大事,本身就与网络新闻直播有着独特的“适配性”。

    首先,两会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的平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原本就来自各行各业,从基层群众到中央领导,涵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角色。从人群中走出来的代表委员如何在京参政议政、表达民意,两会又能为百姓带来哪些政策红利,这些原本就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大事。通过移动视频直播的窗口,没能到京参加两会的人民群众同样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领域和分会现场,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镜头参与到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来。

    其次,两会有自己独特的IP价值。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部长通道、记者发布会等场合上的政策信号和频出的“金句”,一直是各行各业人民关注的对象,而这些内容最传统的报道方式恰恰是电视直播。开放网络视频直播之后,这些两会现场就更容易吸引关注特定领域的用户参与到其中。另外,两会也有许多比较轻松且平易近人的话题,例如“网红”部长和明星代表委员,甚至是一些新奇的议案,这些话题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展开之后,能够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讨论,为两会这个“大IP”进一步加温。

    作为语态创新的两会新闻网络直播

    从今年两会能够明显看出,各大媒体纷纷将网络直播作为报道两会的主战场之一,并且将直播思维广泛运用到了报道中,力争给用户创造更具有现场感和沉浸感的两会报道。在这一过程中,“直播”已经不仅仅代表一种技术流程,更是一种新的传播语态,直播的意义得到了充分的扩张:它可以是强化用户体验的新闻报道思维,可以是媒体资源优化整合的渠道,同时也能打破时空隔断,为社会公众的民间表达和凝心聚力创造更开放的空间。

    整合力:一种媒体融合的路径

    两会期间,各家媒体纷纷启动网络直播。但镜头如此之多,机位有好有坏,信息多如牛毛,用户该选择谁?新闻视频直播本身就具有信息不够凝练集中的缺点,而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则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各家自说自话,那么用户只能看到更为碎片化的材料,接收信息的效率也将受到影响。

    除此之外,各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资源优势各不相同,新华社是唯一一家把新闻报道中心直接设在人民大会堂的媒体,可以说是有最好的“机位”,而腾讯、新浪则拥有微信、微博,堪称是用户最多最集中的平台,平台型媒体和内容型媒体都急需取长补短,力争将最核心、最集中、用户体验最好的内容输送给用户。这样一来,打通平台和内容进行资源整合报道,就是媒体创新的必由之路。因此今年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许多亮眼的“直播联盟”。

    在今年的两会召开前,人民网和腾讯网就联手打造了“两会直播报道联盟”平台,合作制作《两会进行时》,人民网负责内容生产,腾讯网则提供技术与平台支持。这个“联姻”就是内容与平台打通经脉的典型案例。作为国内重要的新闻门户网站,人民网拥有时政新闻报道的权威品牌和丰富的采编资源,腾讯网则享有强大的渠道和技术优势。另外,两家还邀请国内报纸、杂志和广电媒体在两会期间加入报道联盟,共享直播信号和技术平台以及人民网和腾讯网的巨大分发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全视角、多层次、移动化的两会直播体验。

    新华社也和腾讯达成了合作,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社客户端联合腾讯推出了视频节目《看两会现场》,展现两会重要议程、“部长通道”和新闻发布会等现场,通过直播、短视频、人物专访等多种报道形式,向用户同步立体呈现两会会场内外亮点。

    门户型媒体新浪网则充分发挥了其内容集纳的传统优势,它与央视网、央视财经、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10家中央媒体以及北京青年报、广东卫视、河北卫视、杭州电视台、齐鲁网等10家地方媒体达成了直播合作,推出《部长通道》和《代表团开放日》栏目,对部长通道及各地方代表团开放日的新闻内容进行全程视频直播。两会期间,打开微博,上方就会出现央视新闻#微博看两会#的标签,以及此时此刻两会的进程和主题,可以随时点击观看。

    在今年两会新闻直播联盟的构建过程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平台型媒体还是内容型媒体,都既是东道主也是参与者。也就是说,腾讯也好央视也罢,并没有哪家媒体将自己作为核心,视其他媒体为辅助,或者是一再强调主客之分,而是将目标放在真正实现平台和内容的平等融合上,互相协助齐头并进。在为两会这一全国性的政治盛会进行直播准备的过程中,各大媒体同时走在了一条资源整合的上升通道上,让人对将来平台型媒体和内容型媒体的进一步整合充满期待。

    临场感:一种用户体验的思维

    如果仅仅是将直播从电视屏幕搬到了手机上,那么两会移动直播的进步就局限于渠道层面的线性延伸而缺乏根本性的变革。事实上,从2017年两会报道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移动直播已经成了媒体融合报道的一种思维方式,媒体不仅仅满足于拓展一条新渠道,更需要为互联网直播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将“直播”的思维融入更多的报道方式中。

    回溯直播的初衷,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具临场感的体验。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成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元素,可以丰富对内容本身的发掘和解读,对现场的呈现和对内容的报道具有同等战略价值。各大媒体纷纷用网络直播报道两会之时,为了提升各自产品的竞争力,媒体就更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提升报道的现场感。因此,VR等各种时下热门科技,都被广泛运用到了两会报道中,试图将两会报道真正打造成一个多元的融媒体产品。

    去年,新浪网就推出了全景互动作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通过全景照片技术摄制,用户打开页面就可以瞬间置身于人民大会堂内部,通过手机角度的变换,可以完成人民大会堂内部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画面可以拉近、推远,俯仰视角的变换也非常流畅。在全景巡游中,用户还可以选择身份,通过“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黑衣人”六种人物身份的换位,来体验不同角色、不同位置上对于会场内部的视角感受,全身心沉浸在大会堂会场气氛之中。

    而今年全景等科技已经成为了各家都玩上手的常规报道手段,比如新华社的无限全景机器,中国日报多组全景图片,还有光明日报的多信道直播云台“钢铁侠”,新闻信息即采即发,支持全景、虚拟视频的直播和录制,成为了两会“网红”。除了全景之外,人民日报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直播视角,在3月15日李克强总理记者会的直播过程中,用户就可以自由选择“现场一”和“现场二”,分别从远近不同的角度观看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同样很需要用在直播中。直播不过瘾,那就让VR来点睛。光明日报融媒体报道推出了《2017两会VR直播》系列节目。用户在观看直播时会有身临其境参加两会的体验,从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到代表委员起立落座,视听过程非常细腻地展现了两会现场的诸多细节,做到让用户与两会“更近一点”。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网,还可以通过今日头条和多省市广电系统的客户端实时观看两会现场VR直播报道,在微信、QQ等热门社交平台上也能方便快捷地参与VR直播互动。

    互动性:一种公众参与的空间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直播更多的是将两会现场内外打通,拉近普通民众与政治盛会之间的距离,可见,两会直播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构建一个全民政治参与的空间,在直播过程中,网民可以在聊天室及时留言,总理、央行行长、教育部长、代表委员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网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改革的期待。两会期间,#微博看两会#中的《请问部长》栏目里,央视小编会带着用户一起采访部长,听部长解答热点问题,邀请评论员讨论提案议案,网友的评论也会展现在屏幕下方。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超级女声》等娱乐节目在直播中就使用了短信平台留言的方式,留言可以在屏幕下方滚动播放,后来《中国新歌声》等节目在网上直播时也会有聊天室供观众讨论选手情况,哔哩哔哩更是弹幕玩家的天堂。因此,媒体在进行两会新闻直播的时候,要充分发挥直播的优势,就不应仅局限于构建更好的上情下达和发声平台,还应该让民众的声音进入直播中,得到回应。

    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在每天中午的12:30至13:30都会推出一小时直播互动节目《两会有啥事 我们帮你问》,这是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互动平台。节目使用了大屏联小屏的方式,打造出“两会聊天室”的全新样态,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接收网络实时互动,随来随报,随来随评,随报随问。同时代表委员在线,与百姓实时互动。

    大屏联小屏,让民众的想法和疑问及时出现在两会现场,同样是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的责任。直播两会,同时也直播民声,成为缩短媒体和公众距离的好方法。直播除了可以把两会带到大江南北,还可以把全国各地的百姓声音及时带到北京。今年出于安全考虑,记者不可以将自拍杆带入两会现场,但两会之外,自拍杆却仍是绝佳的直播助手。3月5日早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人民日报记者在成都用自拍杆制作了直播节目《两会走进街道听居民声音》,采访了正在社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普通居民。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总理说了什么,居民评了什么,立刻就出现在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当中。

    两会新闻网络直播的理念守正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会网络直播促进了媒体资源的整合,直播联盟的构建为平台型媒体和内容型媒体在未来的进一步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直播“重现场”“重体验”的特点也为媒体融合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值得关注的是,两会直播为媒体提供了更多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的机会,将网络直播间构建成了一个促进全民政治参与的讨论空间。

    还原两会报道主旨:打通政治生活的前后台

    戈夫曼曾经在著名的“前台理论”中谈到,人们主要通过前台表演来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的印象。因此,前台是行为的选择性呈现,是理想化表演。如同人际互动受到交往礼节和工具要求的制约,任何行业也必须按照社会对其的规范性期许履行职责。这种前后台的构建也无形中树立起了行业权威,神秘化表演能够生产专业性,实现对观众的有效控制。③

    以两会场内场外来看,能进入场内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数量有限,两会在人们心中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两会的体验感较浅,借助两会进行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自然都会比较有限。媒体作为两会场内场外的传声筒,自然需要起到将前后台打通的作用,而不是进一步树立起神秘感和隔离感。

    从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主流媒体,都在努力将两会“亲民化”,让它走下“神坛”,让更多人真正关注两会这一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今年各家媒体同样在做这样的努力,人民日报客户端出品了爆款H5《两会喊你加入群聊》,用虚拟群聊的模式创造了直观有趣的两会体验感,不到24小时,点击量就突破了600万。央广网的《总书记“下团组”漫评》用条幅漫画动图+特约评论员解说的方式,全程跟随总书记两会活动的细节,并且以网络语言的方式进行解读。另外,光明日报的“小明AI两会”、人民日报两会智能客服机器人“小端”、新华社“小新”同样可以为用户解疑释惑。

    而网络直播这种打通场内场外的方式,恰恰也是一个将两会全程细节展现出来的绝佳机会。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直播的体验更具现场感和沉浸感,再通过直播室发表看法和讨论,大屏联小屏向部长、专家提问,这些方式都能够将两会的更多细节送到前台,也可以理解成媒体用直播,邀请场外民众走入了“后台”,即两会的现场。

    媒体下了如此大力来让两会以更生动的形态展现在人民面前,除了增强传播效果之外,更深远的作用是让两会回归它的原旨,即一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政治活动。这些方式让人民意识到这件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并愿意参与到其中来。往常因为没有便利渠道来发表意见,而现在直接点开手机进入直播间就可以参与并发言。这对于中国的政治参与而言,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突破。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推进,在未来进行有规划、有规范、有竞争的网络新闻直播,将会成为全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

    调适媒介角色:新闻语态与传播生态的统一

    梅洛维茨将前后台概念与媒介关联起来,提出了电视改变前后台关系的三个机制④:首先,与印刷媒介相比,电视提供了大量传播者个人的外表与表情信息,即使经过再精心的剪辑与修饰,部分原本藏匿的后台行为仍然会暴露到前台;其次是时效,由于印刷媒介的时效较慢,给把关留出了充分的时间,与前台表演不相容的失误会在后台被隐藏、被忘却,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子直播使得从后台到前台的时间大大压缩,严重挤压了原本的从容准备,增加了后台曝光的机会;再次,由于电视无法像报纸那样形成区隔,不同阶层或群体可以达成内容共享。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梅洛维茨的第一点和第三点在两会网络直播中的充分体现,其中的进步意义不可小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梅洛维茨提到的第二点:网络新闻直播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直播原有的缺点,所有事实都通过直播直接展现给网民,媒体“过滤器”的作用非常微小,内容松散化、碎片化,冗杂无效的画面和信息占比过多。用户的注意力非常有限,而两会的许多现场在直播时耗时较长。话题与民众生活的契合度,会议现场的气氛,甚至是总理、部长或者代表委员的语速语气,都会影响到用户的观看体验。用户使用移动端观看直播的时间往往非常碎片化,即使凭借兴趣进入了一场会议的直播间,仍有可能因为观看体验不佳而退出直播,那么网络直播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传播学者戴扬(Dayan, D.)和卡茨(Katz, Elihu)?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曾针对1991年CNN对海湾战争的直播这一电视直播的经典事件提出质疑,认为当时的直播放弃了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编辑功能,在帮助人们理解事件方面乏善可陈。⑤在两会网络直播的狂欢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两会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为它揭起神秘面纱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它对中国各行各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媒体除了直接展现两会的细节之外,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两会进行细致的、有深度的分析解读。以往的两会报道侧重场面、规模、规格,更多是从全景报道两会,突出了这一政治生活重大事件仪式性的一面。直播两会可以说是从全景到中景近景,对其细节和过程有了充分的关注,突出了两会作为参政议政活动功能性的一面。

    直播不只是语态的转变,更是生态的转变,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是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如果以“直播”为代表的融合技术和流程的运用没有在提升人民群众对两会的认知上产生显著改善,那么这样的创新其价值就是有限的,没有发挥出技术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耦合作用。我们观察两会新闻,要看传播语态上的增量,更要看新闻挖掘的增量、政治生活参与的增量。直播是新闻语态的改变,其背后折射的是传播生态的嬗变,媒体是否有效调适了其与政府、公众之间的生态关系,是否更好地扮演了社会转型期“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些是评价和改善媒体创新活动的价值标尺。如果不能适应政府和百姓对媒体在新社会发展阶段的角色期待,“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融合创新活动只能是一种新闻界“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而终将归于喧嚣之后的平淡。

    两会新闻网络直播的未来完善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右上角都标配了二维码,手机扫码可得一个声画并茂的H5,在它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快速理解报告中的要点,这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语言的“翻译”。借鉴这种思维,媒体需要将充斥着专有名词和政策性信息的长篇大论转译成网民能够理解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带着历史的眼光,深度挖掘政策背后的意涵以及对社会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事实上,今年两会期间,除了下大气力直播之外,各家媒体也在用别的方式弥补直播传播效果的有限性。首先,为直播加上深度解读就是解法之一,央视在制作节目时一直采用了这种做法,如果直播过程中出现大量留白或冗余信息,则可引入主持人或专家的分析解读。南方财经今年首次报道两会,推出了多屏视频节目《两会财经观察》,集结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资源制作两会高端访谈节目,采用集约式采访、全媒体分发等方法,深度解读两会财经问题。

    此外,前文提到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就是实时解疑释惑的方式之一。融媒体作品也是解读两会的好方法。央广推出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神器》结合了文字精要、数据可视化、现场短视频、专有名词解释四个板块的内容,将政府工作报告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H5作品《朋友圈》则别出心裁地通过央广主持人解读朋友圈的形式,与用户分享两会的资讯。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一本政经工作室出品的《当民法总则遇上哪吒》则以动画片的方式,用哪吒、唐僧、孙悟空、太上老君等人物故事,解读了民法总则中的细节。当直播显得冗长、粗糙甚至略显枯燥无味的时候,媒体就需要整合采集到的各种资源,生产出有深度的解读报道,使得媒介产品有广度亦有深度。

    两会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政治事件,媒体必须做好内容的把关,避免直播过程中出现误导信息或者失实画面。事实上,网络直播的完成过程中,很难真正出现记者编辑的审核环节,因此这种长时段、共时性的传播考验的是记者进行全媒体采访报道的能力,记者既是记录者,也是编辑和发布者。因此,网络直播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对记者编辑的解放,而是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及全媒体团队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播的最大特点是对场景的原生态呈现,这种传播样态本身就具有带入在场感和体验感的认知价值,但是对于两会这样的严肃议题,媒体的“把关”绝不可缺少。所谓“把关”就是要把最具有公共价值的政治议题遴选出来,用职业化的新闻判断实现两会议案从政治场域到公众场域的转换,打通社会各界动议、监督、协商的通道。只有把原生态场景的呈现和有价值议题的推选结合在一起,统合热闹和务实、有趣和有料,新闻报道才会更好地提升公众对两会的认知价值。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新闻生态系统与新闻业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XNA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斌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婧怡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武艳珍

    注释: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②参见Trustdata:《2016移动视频直播分析报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97274.html。

    ③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④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⑤Dayan, D. and Katz, E. (1992). Media even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媒体深度融合让两会报道“直抵民心”
技术创新 报道创新 融合创新
语态创新与理念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