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难忘的捷克驻站经历

● 丁 宜 《 新闻战线 》(

    驻外前,在我看来,驻外记者生涯神秘而光鲜。驻外后,我深深感到,这段人生历程富于激情,且充满奇遇,有常人享受不到的待遇,也有无以言说的委屈。驻外生涯,远非采访、写稿那么简单,身处异国他乡,得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相当灵活的头脑,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关键时刻能骗得过保安、斗得过警察、打得过同行!

    冒充郎朗亲戚

    那是2006年11月的一天,捷克首都布拉格寒风习习,但位于市中心的德沃夏克宫灯火通明,暖意融融——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携手捷克交响乐团在这里演出,这是郎朗第一次到访捷克。

    此次演出可谓一票难求。笔者得到演出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德沃夏克宫售票处,可是被告知3个多月前门票就已售罄。我和同事出示了记者证,告知对方我们是中国记者,需要采访郎朗。可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却毫不客气地回答:“别说是记者,就是我们的总理来了也没票,也不能进去。”

    此刻,只见许多乐迷因买不到票而在剧院门口徘徊。据说演出的宣传海报还没贴出,门票就已全部售出,主办方不得不在海报上加印了“预售一空”的字样。原本用于宣传招揽观众的海报这次却成了宣告票已告罄的通知。

    笔者和同事灵机一动,决定绕到剧院后门一试。到了后门,我们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剧院保安站在门边,于是走上前去,以记者身份要求进去采访,可保安告诉我们演出已经开始,按规定不能进去打扰。虽然没同意,但显然没有前门售票员语气那么强硬,话语里透出几分商量的余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演出已经开始,怎么办?我们一边跟保安抽科打诨、闲聊天,一边提出能否去后台等郎朗。保安告诉我们,后台已经有人在等郎朗,是这位中国音乐家的亲戚。

    啊!郎朗的亲戚!我们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我们也是郎朗的亲戚,知道他来布拉格演出,这次专程来看他”。保安疑惑地看看我们,问道:“你们真是郎朗的亲戚?”

    “对,没错!”我们面不改色心不跳。“好吧,你们进来吧”,保安迟疑了一下,一摆手,放行!我们一溜烟进了剧院大门。

    在后台,我们果真见到了保安口中的“郎朗的亲戚”,他是郎朗父亲的故交,负责照顾郎朗在布拉格的饮食起居。在他的穿针引线下,我们顺利地观看了演出,并且直接在后台对郎朗进行了零距离采访。

    采访双方相谈甚欢,间隙郎朗还用后台的钢琴,专为我们弹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让我们享受了一把独奏专场的待遇。

    听说郎朗爱吃中餐,并且此刻还没有吃晚饭,我们当即带着他去了布拉格的一家中餐馆,让他吃上了日思夜想的东北菜。

    我们相约第二天漫步布拉格的大街小巷,在舞台之外又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位中国音乐家,并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了众多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而这些都是正规采访难以捕捉到的,十分珍贵,稿件播发后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黑户”事件

    我在捷克工作生活持有的是公务护照,按照捷克外事警察局规定,我这种情况必须每年办理一次延期手续,否则视同非法居留,要被遣送。到我驻外后期,捷克针对非欧盟国家公民的延期频率增加,变成每9个月左右我就要跑一趟外事警察局。 

    由于捷克把中国公务护照公民与越南、蒙古、乌克兰等第三世界私人护照持有者归在一类,所以每次办理延期我都需要凌晨四五点赶到外事警察局门口排队,挤在一群膀大腰圆的乌克兰民工中间,等到早8点开门,冒着被踩踏和撞进玻璃门里的危险,随人流冲进一楼办事大厅,继续各种排队,赶在中午关门前提交延期材料。

    即将离任前夕,最后一次办理延期手续,本以为再来一遍这样的痛苦排队就彻底跟外事警察局拜拜了,谁知意外发生了,与外事警察局的纠葛才刚开始。

    我按时提交了材料,却迟迟不见回复。鉴于捷克部分办事机构效率低下,我想等等无妨。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依旧没有动静。眼看签证就要到期,如若未能在到期前续签,我将成为不折不扣的“黑户”。而鉴于我的公务护照身份,这将升级为外交事件。

    事情重大,分社领导立刻将此事上报中国驻捷克使馆,请求援助。使馆随即约谈捷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尽快解决问题。鉴于外事交涉需要时间,我们并没有停留在坐等使馆交涉上,而是几乎与使馆同步,主动寻求当地法律援助。

    那段时间,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稿件采写和分社维护工作,其余时间我都扑在一遍遍跑律所、找律师咨询、回家研读法律材料以及外事警察局相关文件上。由于分社与使馆相隔较远,我还要时常往返于两地之间,及时互通有无,研究对策。

    这期间,我得到可靠消息,就在不久前,中国因为一些原因拒绝了一位捷克电视台记者的签证申请。事情很明显,捷方因此事故意拿我开刀,拖延不办!

    使馆几次三番与对方交涉;分社这边准备好了法律武器,显示出与外事警察局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事情终于在最后一刻有了转机。在签证到期前一天,我接到来自外事警察局的信函,告知我的签证申请已通过,但需要相关面谈才能正式生效。

    还记得面谈那天,走进外事警察局的一间小屋,四壁空空,中间一张小桌,两位捷克中年男子坐在桌子后面,我坐在桌子前面,接受各种询问,他们边听边做笔录,有种犯人受审的感觉。尽管如此,我镇定自若,谈笑间一一作答所有问题,表现出一名中国记者应有的不卑不亢。

    被美国同行殴打

    2007年6月5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召开前夕,美国总统小布什到访布拉格,就美国在捷克建反导雷达基地问题与捷方领导人深入会谈,为美国在东欧建导弹防御系统造势,为其全球军事战略排兵布阵。作为常驻布拉格的新闻记者,我在这次报道中身兼中文稿、英文稿和摄影的任务。

    当时,为了迎接小布什到访,布拉格鲁济涅机场暂停运营,市中心部分地区和街道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数千警力出动确保安全。布什会见记者的地方——总统府更是戒备森严,在此之前反复核查报名记者的身份,填报各种备案资料。尽管记者会下午才开始,但总统府一律要求记者们当天一清早就报到,且采取“只进不出”原则——只要进了总统府,布什的访问活动不结束就休想出来。总统府不提供食物和水也就罢了,也不让记者随身携带干粮和水,并且在限制时间内任何人不能随意上厕所。

    当天一大早,我匆匆吃了早饭,尽量少喝水,背着电脑包、照相机和必要设备出发了。由于总统府在山上,且有交通管制,车开到一定程度就只能弃车步行。抵达总统府时已是人头攒动,排队安检、领取证件,又是一通忙活。

    拿到证件后,摄影记者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摄影记者席占据一个有利的拍摄位置。很多欧美媒体都派不止一个摄影记者去占位,而我只有一人,只能先跑去总统府广场拍欢迎仪式的外景,然后再跑回室内拍新闻发布会现场。间隙,还要在文字记者席占一个座位。

    广场上的记者席里,各种长枪短炮早已架好,摄影摄像记者登高用的小梯子摆得到处都是,人高马大的欧美记者们在我面前像一堵墙一样挡住了所有的视线。凭借娇小的身形和女生的面孔,我最终钻到了最前面,在一堆大壮汉的身下占据一席之地。饥肠辘辘下,终于等到布什夫妇与捷克总统夫妇双双步入广场,在离他们只有一米远的距离,我拍下了中国记者唯一的现场新闻照片。

    顺利拍下这组照片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跑到下一个新闻现场——室内新闻发布会大厅。那里也已有不少欧美记者守候多时,最前排几个外国记者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

    有了刚才广场上的经验,我偷偷蹭到一个席地而坐的男记者身后,看到他电脑上写着“美联社”字样。他看到我后,眼神很敌意,手势很夸张,用英文赶我走,警告我不要抢他的位置。当我试图举着相机靠近、准备选取有利拍摄位置时,他猛地一回头,一拳打在我的身上,我一个踉跄,向后倒去,好在有捷克记者将我扶起,才不至于大头朝下摔倒。在号称“女士优先”的西方,在讲究礼貌的欧洲,当文明遭遇“抢新闻”,神马都是浮云。

    惊魂未定,又饿又累,我再次跑到文字记者席做笔记。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分社已将近掌灯时分,而写稿工作才刚开始……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一整天马不停蹄连轴转、饿肚子、外加与欧美壮汉抢位置,如果没有一副“好身板”和“好身手”,还真难以应付。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际部)

    责任编辑:杨芳秀

难忘的捷克驻站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