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客观记录 理性分析 正面引导

——看农民日报理性关注“卖粮难”热点

● 夏 树 黄文芳 白锋哲 《 新闻战线 》(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读者、听众、观众逐渐将眼睛、耳朵从纸面、电视屏幕前移开,成为手机的忠实粉丝。主流传统媒体的用武之地何在?价值和力量如何体现?

    客观记录,理性分析,正面引导。以职业的态度、专业的素养,不仅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见证者,同时成为国家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就是农民日报做出的响亮回答。

    2015年11月进入秋粮收购期以来,随着东北玉米临储价格的下调,安徽、河南、湖南、吉林、辽宁等粮食主产区相继出现了沉寂多年的“卖粮难”。农民日报快速反应、重点关注,从11月18日起至12月1日,及时开设了《关注卖粮难》专栏,连续报道《粮价太低 卖着心疼》等5篇来自粮食主产区的“卖难”情况,刊发《解决“卖粮难”要突出农民利益保护》等评论,推出《“掉价”的玉米》等深度专题报道,客观记录当前出现的“卖粮难”苗头,理性分析造成农民卖粮难的深层原因,正面引导舆论,积极推动问题解决,充分体现了“三农”领域权威媒体所应扮演好的客观记录者、理性分析者和正面引导者三种角色。

    客观记录者——新闻记者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人,只有用事实说话,真切呈现出某一时段或节点的真实现状,才能彰显出新闻的本质力量

    在这个众声喧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喊一嗓子”的时代,在这个碎片化信息以种种随意的姿态满天飞扬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技术以势不可挡的态势改变社会、传媒格局的时代,更需要专业媒体和记者,以更高的组织化程度和更强的职业精神来报道新闻。而在“三农”领域发挥着主力军和挑大梁作用的农民日报,清晰地把握着自身的角色定位,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在系列报道中,农民日报首先用白描手法呈现玉米滞销等现状和农民心态。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再获丰收,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但也存在库存大幅增加、价格下降等问题。2015年9月份东北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去年的最高每斤1.13元降到1元,7年来首次出现向下调低一成多,引发一连串较为强烈的市场反应:一是玉米价格的回调,影响到了小麦和水稻的市场价格;二是除了东北,全国其他地方的玉米和口粮的市场价格,也受到较大影响,“卖粮难”现象开始抬头。

    农民日报针对这一社会热点及时策划组织撰写的《粮价太低卖着心疼》《玉米滞销 农民着急》《粮库难进 米厂不收》《销路难找 持粮观望》《玉米价低 不想再种》等五篇报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5个粮食主产省的种粮农民,在卖粮过程中碰到的实际情况和真实心态。报社编委会要求一线记者,报道要尽量保持客观,保持原汁原味,文中不掺杂评论;也没有请专家站出来剖析点评,全部是围绕散户农民、种粮大户等粮食生产各方开展调查采写,如农民的一句话“种了,卖不出去;卖了,还赔钱,真是挺不过去了”,道出了种粮农户的矛盾心理,再现了粮食主产区的农民们无奈处境,让全社会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农民“卖粮难”的窘状。

    理性分析者——新媒体时代更需要传统媒体发挥深耕所在领域数十年的专业优势,更需要传统媒体培养出的已成为各领域权威和专家的资深新闻工作者,需要报道以深度分析和思想取胜

    在媒体发展的任何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揭示出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本来面目,是受众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尤其是专业媒体的自身特质所要求的。

    在理性关注“卖粮难”的系列报道中,农民日报注重用辩证思维剖析“卖粮难”深层原因,探寻解决之道。

    为什么会出现新的“卖粮难”?农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解决“卖粮难”要突出农民利益保护》说,要理性看待“卖粮难”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增多库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国际粮价走低,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粮价倒挂,卖粮难度随之加大。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护好多年来培育的农民种粮积极性?文章提出,实行“价补分开”,建立粮食目标价格制度,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补贴差价;同时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休耕及玉米与大豆轮作,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等。文章运用辩证思维指出:“在我们让粮价回归市场的同时,怎样才能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评论文章视野开阔不片面,有血有肉不苍白,有情怀有思考,论证扎实理性,令人信服。

    正面引导者——对于“三农”领域权威主流媒体,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除了报道是什么,还要分析为什么,同时指出应该怎么样,追踪事态推进到了哪一步。这也是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力量所在

    对于不少浅尝辄止、只管吸引眼球的媒体,看到发生了什么,至多再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然后也许就结束了,这也造成了如今诸多的“烂尾报道”。事实证明,农民日报在关注“卖粮难”的报道中,用积极态度推动中央精神、国家政策扎实落地。一手牵农民,一手托市场,既为主产区种粮农民的“卖粮难”鼓与呼,又为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保护主产区种粮农民积极性献计献言,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角色认知。报道刊出后引起了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相继派出调查组前往相关粮食主产区了解调研,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 

    2015年11月23日一版刊出的“焦点评析”《让我们和种粮农民一起度过这个寒冬》一文提出,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把国务院常务会的精神落实好,各级粮食部门要想方设法扩大仓容,不能把卖粮农民堵在门外面。同时,尽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化的储粮体系,鼓励支持企业等主体入市收购农民粮食。农民群众也要打破惜售心理,该出手时就出手,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防止时间长了发霉变质。“调价的风险已经承担了,不能再去承受卖不出去、烂在手里的双重风险。对来年的种植结构要早做打算,要主动适应市场。”呼吁“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和种粮农民一起度过这个寒冬!”11月24日在《脉动》版刊出全景式报道《掉价的玉米》,整体呈现了关内关外玉米卖难的困局,引导农民适机进行玉米结构调整。12月1日,再次推出“加快售粮进度 锁定种粮收益”专题,对地方政府及粮食部门采取的支持粮食企业收购、增加收购库点、提供更细致服务等措施进行了报道,较好地引导了舆论,推动了工作。

    从这一组成功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有一支专业的采写编评队伍,可以用职业的精神和专业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报道真相;其次有一支资深的专家型编辑记者团队,多年的从业经历培养了他们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他们可以拨开迷雾洞悉热点背后的来龙去脉和因果走势,可以满足受众的深层次新闻需求;第三有着可贵的、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负责任地进行报道,还积极参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追求成为中国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历史进程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还致力于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因此,不管是新媒体时代,还是自媒体时代,抑或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都会有一席之地,传统媒体自身不应该主动放弃自有优势,而是要充分展现优势、用足资源,展现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力量!

    (作者夏树系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黄文芳、白锋哲系该报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客观记录 理性分析 正面引导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
媒体发展新格局下都市报的责任
“政治家办报”与“新闻职业”三题
融媒体状态下党报记者的素质要求
选树平民典型 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