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风雅掌门人:城市的知音

——顾亦兵访谈录

● 本刊记者 杨芳秀 《 新闻战线 》(

    武汉广电,20年前因制作《科技之光》,成为在央视拥有自己栏目的唯一地方台;5年来,又因《电视问政》而被业界瞩目。这个有着敢为天下先基因的中部城市台,为打造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品牌节目栏目,完成以媒体理想推动城市理想的使命而奋力前行。

    敞口布鞋,黑色夹克,高高的个子,笔直的腰板,黝黑的脸庞透出刚毅与沉稳,而言谈则充满智慧与率性。顾亦兵,这个军人出身的武汉广电台台长、总编辑,秉承着江浙文人身上的某种气质,思接千古,担当当下,保持着对文化的敬仰,更是以公益实现自我与媒体的抱负。

    这个曾撰写《风雅武汉》等探讨深层文化内涵著作的原武汉市讲师团副主任,现在正把武汉广电引向“有文化的媒体”,国学文化、公益文化、创新文化深入人心;这个历史学硕士新闻人,写文说话,引经据典,传递的鼓动性让人难以拒绝;这个曾经的雷达助理工程师,更是以顶层设计,务实苦干,率领武汉广电指向一个精准坐标:做城市的知音。

    电视问政,做三镇百姓的知音

    ——《电视问政》成为影响全国的城市治理新手段,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中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推动城市功能和制度的完善,通过参政议政提升整个城市中人的文明素质,而城市人素质的新高度必将带来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记者:顾台好!很荣幸这次来到武汉广播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的直播现场感受电视问政的魅力。武汉电视问政被学界专家誉为继《焦点访谈》《南京零距离》之后引领中国电视新闻第三轮改革波峰的标杆,并成为全国的现象级品牌,摘得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大奖。全国开办《电视问政》栏目的电视台不在少数,但武汉电视问政却成为了标杆,以至于迄今有200多个城市台来考察学习电视问政的“武汉模式”。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顾亦兵:武汉《电视问政》成为影响全国的城市治理新手段,搭建起城市公共治理平台,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中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推动城市功能和制度的完善,通过参政议政提升城市人的文明素质。五年来“武汉电视问政”先后曝光各类问题552个,问责干部760人,查处率100%,回复率100%,解决率90%以上,推动建章立制65项。努力实现电视问政的有效性,做三镇百姓的知音,这是我们赢得竞争的根本吧。

    记者:一个栏目有其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新栏目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问政的“武汉模式”五年来,却愈发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生命力。何以常办常新?

    顾亦兵:“电视问政”,实际上做得最早的是兰州台。武汉电视问政之所以脱颖而出,核心是这么几年来,在不断创新中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谁来问,最初是主持人在问,后来慢慢由两代表一委员、行风监督员,甚至市民代表直接来问,2015年期末考推出全媒体互动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等中央及省市媒体现场参与问政;二是问什么,我们感觉到现场应该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关注民生,与民生关联度最大的就问,如“医食住行教”,老百姓看病难,出行不方便,住得不好、不安全等。三是怎么问,现场我们也在不断地调。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就构建了一个最优化的模式——构建城市公共治理的平台。

    要做到最优化,须通过三个方面来加以表现:第一,必须在多元主体的参与中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多元主体,不只是纪委、广电,还有普通老百姓,调动城市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来问,形成一种城市的参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能实现满足感,并最终形成文化的自觉,获得我是城市主人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二,必须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推动城市功能和制度的改善。因此,电视问政节目在思想上要给人启迪,在价值上给人引领,在思维方式上有拓展,在关注民生中,举一反三,不只是看表象,更要看城市功能的缺陷与制度的完备与否,否则就事论事没有意义。

    第三,在理性的公共运用中推动城市人文明素质的提升。人看似理性,实则常常是本位主义考虑问题。横穿马路、高空抛物、乱倒垃圾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问题。我们提出,通过电视问政引导人们从公共治理出发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最终推动整个城市人素质的提高。而城市人素质的新高度必将带来城市发展的新高度,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德谟克利特说,智慧的人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这样,电视问政就是一个城市治理的平台,而不只是一档节目。

    记者:《电视问政》推出5年来,成为了武汉广电的一张闪亮名片。下一步,您将怎样用好这张名片?

    顾亦兵:下一步完成一年两次的《电视问政》与周播性相关栏目的相互补充,形成参政议政栏目群,最大限度地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回应百姓的生存关切,解决百姓的生存诉求,实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常态化。

    打造《第一直播室》《生活全报道》《厨房直击》等栏目,与《电视问政》一样,致力于依靠百姓监督、百姓评说、百姓参与,让百姓在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尊重,并最终上升为对城市的认同感。开办全媒体监督平台《现在督办》节目,强化督办时效性,反响很好,其全媒体的架构和表现方式也让观众耳目一新。还有充分展示对话沟通的栏目《一诺千金》,进一步提升“百姓问政”从感性监督到理性评说到智慧决策的全参与、全体验过程,实现“塑造人”的巨大功效。《曝光台》则对落后的典型加以报道,推动形成一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城市风尚。

    担当文化,做城市思想的知音

    ——城市台的文化抉择,建立在“引领舆论、关注民生、担当文化、打造品牌”四大基本功能之上,与之相对应的正是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记者:您曾说“超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的发展设定了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标志是有文化的媒体和第三代内容产品”,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有文化的媒体”口号。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下,信息无比丰富,文化却有些混乱,“有文化的媒体”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武汉是一座有35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作为以接地气为优势的城市台,如何来占据这一制高点?

    顾亦兵: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城市台就应该是城市的延伸。源远流长的城市文化记忆,能使观众对城市产生温馨而自豪的归宿感。目前,文化与价值出现失范与失衡。前者表现为文化传播的个人化、碎片化和无主流性,后者表现为精英文化的市侩化、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以及民间文化的边缘化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城市台理应利用自己的播出平台将“三大文化”融为一体,担当起“三大角色”:主流舆论阵地的角色,当好党与政府的喉舌;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引领大众文化新风尚;民间文化使者的角色,传承弘扬城市特色文化。武汉广电致力于通过节目真实而有影响地延伸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风尚,凝聚历史、展示当下、引领未来。

    “道不立,无善人;道不行,无善治。”“善的人”需要情感、道义、理性和智慧的陶冶。武汉广电倾情推出《国学问津》与《开卷有益》栏目。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义,获得有价值的生活。

    “善的治”需要文明的镜鉴、历史的镜鉴。“制度是经济的杠杆,而文化是制度之母”。武汉广电推出《城市之旅》等栏目,眼光面向未来,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富有创造性的灵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武汉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我们创办的《武汉记忆》《影像武汉》《亲吻岁月》等栏目,和观众一道去追寻在武汉这座城市中发生过的、出现过的,值得我们回忆、缅怀的人和事,让观众知道我们的城市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记者:您多次提及宋代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理想,并认为,这为武汉台的发展带来深远启示。

    顾亦兵:城市台基本的文化抉择,建立在“引领舆论、关注民生、担当文化、打造品牌”四大基本功能上,与之相对应的正是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文化理想,为城市台打造“有文化的媒体”带来启迪。

    “天地本无心,人心便是天心。”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还是武汉城市精神的提炼都紧紧关涉着一种向上的人心和一种向善的人心,这就是说,建构社会价值观的高度、建构城市精神支柱的高度,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建构人心的高度上。作为主流媒体,应高扬理想的风帆,提倡社会主流价值观,完成“为天地立心”的使命。为此,武汉台每年推出《寻找身边好人》《江城楷模》等一系列栏目,激励精神,推动城市良好风尚。

    做好“为生民立命”的工作,应善于以自身的行动去关注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幸福感。武汉广电除了推出各个参政议政类节目,还推出树立百姓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栏目。如《天天好生活》,积极引导观众建构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引领人的作用,《问津国学》《开卷有益》《新月读书会》启动进高校、进中学、进小学解读和诵读经典行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创制《武汉上空的鹰》《城市梦想》《黄鹤楼》《妇产科的故事》等一系列城市纪录片,向全国、向世界讲好武汉故事。《唱响武汉》原创反映武汉城市之美、生活之美、精神之美、创造之美的20多首精品歌曲,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工地、乡村,和群众一起唱响。还将推出10集《汉风》纪录片,对武汉城市文化进行有系统的挖掘、整理、阐释和传播,完整地展现它的个性与厚度、吸引力与影响力。

    这四句名言中,前三句说的是作为宋代儒家应该致力的行动,最后一句说的则是如果前面的行动达成了就一定能够实现的文化理想。武汉广电作为主流媒体应该学习宋代儒家那种追求文化理想的精神,努力打造与“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品牌节目栏目,去完成以媒体理想推动城市理想的使命。

    记者:文化的传播需要平台,而平台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武汉广电很重视对新技术的运用,比如最先使用3G/4G连线技术、首创航拍直播技术等。对于技术的敏感,与您曾经作为雷达助理工程师的身份有关么?

    顾亦兵:有一定关系。在部队我是学雷达工程的,对技术有一种天然的兴趣,所以武汉台一直强调技术的引领作用。3年多前我们就大量使用直播的航拍、晚会的航拍。目前全台有5架无人航拍机,有的甚至是电影级的拍摄器材。只要天气好,我就让他们飞。专门成立一个团队负责无人机的航拍。航拍机不难买,关键是要有航拍技术,为此,我们还引进了一个专业人才,组建航拍团队。拍的内容在《鸟瞰武汉》栏目中每天播出两分钟,反映城市的大美形象与突发事件。去年,在《保卫大武汉77周年祭》特别节目中,对疏散演练现场直接航拍直播,为国内首创。

    高扬公益,做城市精神的知音

    ——武汉广电将社会担当视为生存法则,高擎公益的旗帜,以自身影响和公信力调动社会资源,打造公益品牌,各种大型节目和活动尽显社会担当。

    记者:武汉广电提出一个响亮口号:“公益广电”,并将之理念化、行动化、品牌化。广播电视有公共服务性,为兑现“公益广电”,在哪些方面做出了特别的努力?

    顾亦兵:虽然武汉广电也缺钱用,但媒体的职业操守、最基本的文化品位要坚守。有些娱乐节目,靠鬼哭狼嚎抓眼球,武汉台同样推出音乐类节目《唱响武汉》,但全是正能量的东西。武汉广电将社会担当视为生存法则,高擎公益的旗帜,以自身影响和公信力去调动社会资源,打造公益品牌,各种大型节目和活动尽显社会担当。

    “引领舆论、关注民生、担当文化、打造品牌”的创新理念,也是“公益广电”的理念,围绕这个理念,以典型引领、以成就彰显、以行动感召、以文化化人等方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推出系列公益性节目栏目。同时开展“大爱武汉”、“无指妈妈”救助、“白血病患儿圆梦微心愿”、“武汉建设工地食药健康行”等公益行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2015年还原创制作公益广告作品253条,全媒体播出各类公益广告15万多次,版面价值9000多万元。农村、社区公益电影放映近3万场。为改建湖北罗田贫困山区小学,武汉广播电视台全台职工踊跃捐款52.6万元。

    特别是“大爱武汉”,将志愿者公益救助行动栏目化,线下的行动拍成节目,线上的节目传播行动,尽显“文以行立,行以文传”之妙。

    记者:有人说,充分挖掘广播电视的公共性,在目前的严峻生态环境下,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广播电视不再像原来一样有皇粮可吃,也不再有高深的进入门槛,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市场来得到。高扬公益,会对广播电视的经营力与产业化造成影响吗?

    顾亦兵:的确,城市台的日子现在不好过。当前武汉广电正面临卫星电视、新兴媒体、移动终端、台网分离、宏观政策的挑战。武汉广电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开展“三创”(创新、创优、创效)行动。

    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推进频道运行多元化,实施流程再造改革,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在传播上加快实现传统型向融合型转型,在生产上加快实现自制型向定制型转型,在经营上加快实现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型,在技术上加快实现服务型向引领型转型……不管如何创,“公益广电”是总的指导方针。

    实践证明,只要有社会效益,就一定会有经济效益。在公益作为中我们遵循电视规律不断创新手段,《电视问政》成为影响全国的现象级品牌,《大爱武汉》《唱响武汉》《感动江城年度人物评选》等也成为有知名度的公益品牌。公益铸就公信力,品牌成就影响力。所以有不少公司主动要求冠名,还感谢给他们提供了宣传的平台。

    一个城市台,要想打造真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与卫视台专注于综艺娱乐不同,必须立足于三个方面:引领舆论,关注民生,担当文化。去年,武汉广电推出52档创新栏目,荣获三项中国新闻奖在内的27项国家级大奖,入围“全国城市电视台品牌10强”和“最具创新影响力城市台”。

    布局新媒,做智慧城市的知音

    ——融媒体发展的整体思路是“一个平台四种支撑”的顶层设计,致力于通过颠覆式的变革实现野蛮式的生长。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武汉广电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如何?

    顾亦兵:武汉广电融媒体发展的整体思路是“一个平台四种支撑”的顶层设计,并致力于通过颠覆式的变革实现野蛮式的生长。“一个平台”就是要打造一个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融媒体平台“黄鹤云”。

    “黄鹤云”一云多屏的格局从几个方向来突破和建设。一是与国内有实力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合作,将现有的黄鹤TV提档升级为“黄鹤云”PC站点,通过电脑屏接入互联网;同时全新打造黄鹤云WAP站点,通过手机屏接入移动互联网。主打中华传统文化,线上线下开发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二是“掌上武汉APP”二期上线,成为“黄鹤云”APP产品矩阵;整合武汉广播电视台现有官方微博微信,建立“黄鹤云”微博微信矩阵。

    “四种支撑”包括技术支撑、内容支撑、服务支撑、体制机制支撑等,技术支撑是构建起一个“黄鹤云”生产与发布技术平台。平台按功能分为汇聚云、生产云、发布云三个部分。内容支撑是建立一个“黄鹤云”全媒体新闻中心。服务支撑是成立“黄鹤云”运营中心。体制机制支撑是通过体制机制的颠覆式变革完成三个领域的资源整合,形成三种市场产品的“生产环”。

    目前,打造的移动客户端“掌上武汉”,装机突破80万,已开始赢利。我们推出了记者的掌上发稿系统“见微”,通过手机4G直接发稿,打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与武汉地铁公司合作成立地铁电视公司,同时开发“地铁生活圈”手机客户端等,积极参与到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记者:很多人认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城市台未来堪忧。您怎么看待城市台的命运?

    顾亦兵:有忧患意识,是对的,但不要太悲观。城市台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我们的一切的一切与城市的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只要把准城市脉搏,就会有生存的空间。

风雅掌门人:城市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