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握经济特点 拍好经济新闻图片

● 李景录 《 新闻战线 》(

    经济新闻摄影是通过摄影记者抓住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发生过程中的某个瞬间画面,来反映经济建设状况和工作进展。经济新闻摄影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根据新闻理论和摄影实践,笔者将其概括为:经济新闻摄影是以图片形式对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进行的新闻报道。结合自己学习经济新闻理论和经济新闻摄影实践,就如何把握经济新闻摄影的正确导向,当好经济新闻摄影记者谈点体会和感受。

    透过镜头解析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国家指导全国或区域经济运行的风向标,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执行上级精神的重要依据。记者如何通过镜头来解读中央经济政策、指导经济实践,需要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拍摄的作品对下应有指导性,对上应有参考性。

    经济政策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具体又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等不同的范畴。

    宏观经济新闻摄影看起来无从下手,但实际上是有章可循的。宏观经济报道要在点上找新闻;对于经济新闻摄影来说,这个点就是某个产业的某个环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最具新闻价值的瞬间定格下来传达给受众。我的体会是,在深入研究并透彻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将宏观经济政策细分化,重点在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方面做文章。中央指导经济工作在不同时期在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是投资。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中央曾经拿出4万亿元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桥梁、机场、港口、电厂、装备制造等,抓住重点投资项目和工程来拍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二是出口。金融风暴发生后,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遭遇寒冬,国家领导人频繁视察广东、浙江等地,提振信心、研究措施。与之相关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等轻工产业,抓住这些产业,选择适当的环节,有指导意义的新闻图片也就出来了。三是消费。在消费领域的新闻摄影相对要容易些,做好分类即可,比如精神方面的消费、物质方面的消费;高档商品消费、日常商品的消费等,也就是要善于通过微观来反映宏观。

    产业经济领域的新闻摄影要在产业链条上下工夫。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笔者根据新闻实践将之归纳为:自然原料—技术研发—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几个环节,然后在不同的环节进行图片新闻报道。选取的链条环节不同,新闻导向也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记者新闻敏感程度和业务能力。当然,除了关注报道产业本身的链条环节,还要关注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会更有深度,为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区域经济领域是新闻摄影的富矿,因为地方的产业形态更为具体、大家对其认识更为深刻、拍摄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的经济措施必须符合中央精神,产业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发现问题要善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区域经济新闻摄影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地方的经济政策措施。大的方面如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国家提出经济试验区的先行试点等,再如江苏的沿海开发、山西的煤炭整合等,甚至还可以具体到市县的具体经济政策。二是关注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如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被誉为“中国箱包之都”的河北保定白沟新城产业发展、山东青岛的家电产业。特别是地级市的主导产业,是最出新闻又最容易把握的,可操作性很强。三是关注当地的重点工程。如各地在建的高铁、港口、桥梁、产业基地等。

    透过镜头展示经济成就

    经济成就报道是中央党报宣传的重头戏之一,是新闻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意义重大。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8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关注中国北京奥运。奥运会除了是世界各国体育健儿赛场角逐的战场,也是各国宣传国家形象的大好时机。我有幸参与了这届举世瞩目的赛事,并在党报经济新闻摄影记者报道体育赛事上有所突破。

    我在经济日报从事摄影记者工作15年,先后采访过全国两会、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北京《财富》全球论坛、98抗洪、2008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但采访大型体育赛事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不言而喻。怎么办?笨鸟先飞早入林,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搜集资料,这样工作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我琢磨着在“家门口”举办奥运会,机不可失,应该好好拍,拍出精彩。我在一份资料中了解到:北京奥运会上,26个正式比赛项目中,14个大项的体育器材装备都是由中国自主品牌提供。其中,红双喜向奥运会提供乒乓球、羽毛球和举重等3项赛事器材;双鱼为奥运会提供计时器和乒乓球比赛用球;金陵向“鸟巢”和“水立方”分别提供12个大项的2000余件田径体育器材和涉及游泳、花样游泳、跳水和水球的16个单项的游泳竞技器材;春合向奥运会提供篮球架和举重器;而泰山则向奥运会提供总量达11000多件比赛器材,涉及田径、体操、柔道、摔跤、跆拳道、拳击等诸多项目。更为惊喜的是,红双喜品牌比赛器械已在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上展露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备受瞩目。

    奥运会比赛器材的选定,国际奥委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有着严格规定。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企业在全球众多体育运动器材生产厂家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 “中国品牌”已占世界体育用品市场份额的65%以上,而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有了!就拍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品牌器械专题,这个主题既新颖,又十分符合经济日报的视角。

    我带着“想法”,整日奔波在奥运会各个赛场寻找“答案”。在比赛场,我选角度、找位置,扫描运动员比赛时使用的器械有没有中文标志和厂家的标志性图案。举重、乒乓球和羽毛球场馆赛场,“红双喜”三个大字醒目地“刻”在器械上,顿感喜上眉梢。在运动员比赛中,我特意把“红双喜”品牌和运动员比赛瞬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定格在镜头上。接下来,在“水立方”跳水比赛、国家体育馆体操比赛、“鸟巢”的110米栏比赛等赛场逐个“答卷”,“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体育器械相继定格在我的镜头中。就这样,《北京奥运上的中国品牌》专题收镜。功夫不负用心人,这个专题在近百家媒体刊载后,引起社会和读者的强烈反响。这组报道,先后荣获2008全国“金镜头”评选及华赛初评金奖,第19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初评组照类金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09年是动漫作品诞生100周年。如今的漫画作品不仅有二维平面的,更有三维立体的、4D的,这种多媒体动态漫画,形成了“文化+科技+市场”的动漫产业。如何拍摄这种日新月异的朝阳产业?我拍摄的组照《动漫百年:沈阳不慢》,成功报道了老工业基地沈阳如何高起点转型,促进了新兴动漫产业的发展。           

    透过镜头讲述经济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新闻随处可见,天天在“进行中”,如何抓住我有他无的“活鱼”,的确要下一番工夫。要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讲好经济新闻“故事”。

    新闻图片画面离不开人,经济新闻图片也是如此。人是经济新闻图片的主体。为此,在新闻现场用人物细节带“主题”,巧用人物的精彩瞬间说话,新闻图片才能出彩出新,才有冲击力,才有感染力,读者才能过目不忘,才有史料价值。有道是:“细节,决定新闻图片作品的成败”。一幅好的人物照片,往往是人物要神情兼备,现场气氛浓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我在平时采访拍摄时,注意借助器材巧妙地运用大与小、实与虚、明与暗、动与静等摄影的对比语言来突出、烘托主体。也就是说,拍摄的新闻作品“中心点”一定要用镜头表述到位。  

    我拍摄的经济新闻故事《七旬大娘老来俏》,就是一个在平凡中求新求变的采访过程。2003年,我在河北保定最繁华的商业区巧遇一位银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太太,她在化妆品柜台前,认真仔细地挑选着各种中高档化妆品。好奇之余,我忍不住用照相机仔细记录。拍完后细打听才知道,这位老大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老太太。她叫杨淑珍,当年78岁,儿女们有的跑运输,有的从事编织业,有的搞养殖,收入可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手头有了钱,生活富裕了,自己年轻时没有赶上好时候,现在该好好美美了。于是,她在孙女的陪同下,来到商厦化妆品柜台,试了口红试胭脂,赶赶时尚。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断定这是一条鲜活的新闻,见人见物,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变迁。

    《七旬大娘老来俏》这幅作品在经济日报首发后,相继被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人民摄影报等50多家媒体转载,并获得了第14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暨2003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银奖。处处留心皆学问,“访”深、“访”细才能出精品。

    2001年10月21日,我抓拍的经济新闻作品《今非昔比》,讲述的是北京大兴区的李老汉蹬着小三轮车和老伴从一辆高级迎亲轿车旁经过,老两口大发感慨:“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体现出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韵味尽显画面,让人一眼便产生共鸣。

    2002年10月1日,我拍摄的经济新闻作品《人山人海来抽奖》,讲述的是河北保定福利彩票抽奖现场,一名获奖者穿过人山人海领奖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新闻摄影作品讲述的都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经济新闻,既能反映生活的场景,又能反映经济生活的变化,更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让人过目难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把握经济特点 拍好经济新闻图片
把新闻打造成艺术品
电视新闻策划随想
主持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让日常新闻报道“活”起来
体育记者多栖化转型的动因及路径探索
走精品之路 冲出“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