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行走,为了寻找真相

● 孙广勇 《 新闻战线 》(

    □ 作为记者,不论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历史漩涡,都不会停歇寻找真相的脚步。

    □ 想要获得真相,并非仅靠实地采访,还要对地区局势有深刻了解,并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

    □ 深度报道,是新兴媒体迅猛发展阶段,报纸最重要的竞争力。然而,采写深度报道也常和危险随行。

    “制造这次爆炸事件的不是泰国南部三府的分离运动分子,此次爆炸与他们以前制造的爆炸完全不同。炸弹虽然仅使用3公斤TNT,但是杀伤力巨大,而且爆炸时销毁了爆炸装置,属于专业制造手法。可以认定是恐怖组织所为,还不能确定是哪一支恐怖组织。但是结合泰国政府遣返维吾尔族人的背景,此次恐怖袭击应该是由对泰国政治立场不满,认为泰国过于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政治失去平衡的恐怖组织所为。”

    电话另一端传来泰国南部维护国内安全中心顾问猜永肯定的声音。在8月17日曼谷市中心著名景点四面佛附近发生爆炸后,我拨通了猜永的电话。

    曼谷爆炸案:一步步接近的真相

    这起导致至少20人死亡、120多人受伤的爆炸案是泰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袭击事件。四面佛神庙是曼谷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是泰国人笃信的祈福场所,也是外国观光客的必到之处。它位于曼谷最繁华的闹市区,路口有高级酒店、购物区和写字楼,白天夜晚都游人如织。

    在如此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旅游胜地,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制造如此惨烈的爆炸案?幕后凶手是谁?所有人尤其是得知7名公民遇难的中国民众迫切希望知道答案。虽然已经离开泰国,但作为曾长期驻站泰国的记者,责任感驱使我迅速投入到跟踪案情、调查研究、寻找真相的过程中。

    有关爆炸袭击者的身份及其动机众说纷纭。据泰国媒体报道,泰国国内安全行动指挥部认为,行凶者动机可能有三:政治冲突、政府官员调整以及国际恐怖主义。作为记者,必须首先冷静下来,结合泰国近期国内形势和对外政策,我设想出几种可能性:1.泰南分离分子;2.国内政治纷争失势派系;3.泰国内对国际问题不满的势力;4.国际恐怖组织。除了跟踪泰国警方公布的进展和媒体的报道外,我还联系了一些能够获得更多信息的人士,采取逐一排除的方式,希望接近真相。

    首先,根据对炸弹制作和爆炸情况的分析,可以排除是泰南分离分子所为,我更倾向于因国内纷争或者国际问题引发的袭击。因为此次爆炸与泰南分子制造的爆炸不同,与2015年2月发生在曼谷商业区的爆炸事件更加不同,以往的爆炸主要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很少伤人。

    几天后,泰国警方公布对炸弹的分析,也显示出爆炸与泰南分子无关。泰国国家警察总署表示,在四面佛爆炸的炸弹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炸弹使用定时引爆装置,制作很精密,而且爆炸充分,消除了大部分证据,与泰南三府的分离分子爆炸方式不同。有警方人士向我介绍了情况:收集到的炸弹残片显示,在四面佛爆炸的炸弹为铁管炸弹,在铁管内压满TNT或C4炸药,没有其他混合物。用于杀伤目标的是铁管内上百颗直径约6毫米的铁珠。爆炸时,巨大的冲击波将铁珠射向四面八方、威力巨大,不亚于高速击发的子弹。而且,“这些铁珠是在泰国以前的爆炸事件中没有出现过的。”   

    此后泰国警方表示,爆炸袭击为团伙所为,其中有外国人,也有泰国人。各种分析显示,爆炸基本排除泰南分离分子所为,更像是国内反政府势力所为,其目的有两种可能:一是阻止泰国军政府长期执政(内部政治纷争);二是不满泰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如中泰合作关系)。 

    还有当地的泰国朋友帮我分析:制造爆炸者选择在星期一发动袭击,是为了减少对泰国平民的伤害。因为,平日四面佛附近的人行道上有很多小商贩,只有星期一禁止摆摊,这一天制造爆炸能够减少对平民的伤害。考虑到这一因素,此次袭击的目的就是打击泰国经济,进而打击泰国政府。但是其规模和破坏性远大于国内反政府势力制造的恐吓性爆炸。

    疑点逐步落在那些不满泰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势力上。有分析认为,由于近期泰国政府遣返维吾尔族人,此次爆炸策划者很可能对泰国政治立场不满。但还无法确认是哪一个恐怖组织,是国际的还是泰国国内的。根据分析,结合泰国警方的侦破进展,我采写了多篇关于曼谷爆炸案的消息和文章,发表在人民网、环球时报等媒体上,并写了多篇内部报告。

    湄公河惨案:从未停止的脚步

    从媒体上看到,曼谷四面佛附近地面血迹斑斑、玻璃碎渣满地、摩托车横七竖八,我脑海中浮现出2011年湄公河中国商船上的斑斑血迹和密集的弹孔,那里曾有13位中国船员被杀,为了寻找真相,我也一直未停止脚步。

    湄公河案件发生已近4年,在主犯糯康被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判处死刑,并于2013年3月执行之后,该案件中9名泰国涉案士兵的审理进程依然十分缓慢,背后的真相一直在等待发现。

    2013年8月,我再次见到负责审理此案的泰国清莱法院院长颂猜。有过几次接触、已经很熟悉的颂猜说:“调查工作相当漫长,因为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完全取决于调查委员会是否主动,或者上级部门是否关注。”颂猜的话似乎也证实了一种猜想:由于军队在泰国的强大影响力,调查此案的泰国警方也不愿得罪军方。因此,找到涉案军人违法使用武力、导致中国公民死亡以及军人与糯康团伙勾结共同作案等证据,具有一定难度。

    湄公河惨案发生后,我就陷入一种复杂的状态,既有同胞遇难的痛苦,又有置身历史事件的庆幸,还有找到真相的使命感以及对幕后势力的无奈。为了寻求真相,2012年,我曾前往清盛上游20多公里处的孟莫——距离糯康被抓仅几百米的一个湄公河小码头采访,陪伴我的只有一位老挝船夫,是几经周折高价雇到的冒险者。

    一段写于2012年的文字能反映出我当时的心情:“12月中旬,已是当地寒季的泰国北部凉意逼人,记者抵达清莱的当晚,竟然下起了寒季少见的大雨,难道是13位遇难船员含冤的泪水。寻找到湄公河惨案真相之前,亲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者经常彻夜思考、希望了解真相,但当距离真相越来越近时,更大的担忧却向记者袭来。” 

    通过在“金三角”的采访以及与泰国警方官员和帕莽军营军官多次接触,我了解到湄公河惨案的一些情况,显示出此事件是一些国际势力经过长期预谋、蓄意操纵,花费重金雇佣泰国军队帕莽军营士兵,甚至包括其他武装组织共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制造惨案的目的有三: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遏制中国势力深入东南亚,搅乱局势以便贩毒。

    作为中国记者,为同胞寻求真相的使命感,是我深入此事件的动力。驻泰国期间,我一直与清莱法院院长颂猜联系、跟踪案件审理过程,“第一次开庭,死者家属没有来,也没有一个中国人来”,颂猜对我说,“似乎只有你一直关注这个事情。”也许是被我的执著打动,每次去见颂猜,即使在外开会,他也会约我到会场见面,告知案件进展。

    影响舆论、改善湄公河流域安全形势,是我深入采访这一事件的目的。湄公河惨案发生后,中老缅泰四国于2011年12月开始联合执法,但是非法武装并未停止活动,仍对该地区的正常贸易和社会安定造成威胁。我就此写作了不少内部报告和公开报道,以推进改善湄公河航运安全形势,进一步促进四国间的人员和经济交流。

    深度报道:与危险随行的采访故事

    “读者早已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了解新闻事件,第二天打开报纸时,希望看到的是对事件的评论和背后的深度故事。”深度报道,是新兴媒体迅猛发展阶段,报纸最重要的竞争力。

    而深度报道似乎总和危险随行。几次老挝飞机坠毁的消息已从公众视野中淡出,但我依然印象深刻。因为坠毁的ATR螺旋桨飞机甚至比它更老旧的飞机,是我在老挝、缅甸出差经常的选择。

    除了老挝,在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泰国,我都经历过种种曲折。2011年6月凌晨,我头顶星辰前往军事对峙中的柏威夏寺,也许是司机困倦,也许是道路黑暗,汽车竟然冲入路边的小河。一天的采访结束后,从柏威夏寺下山,星星又一次出现在天际。“上去了,一切顺利。”我拨通后方编辑的电话,“这就放心了,注意安全。”听着远方熟悉的声音,我眼睛湿润,有委屈、有自豪、有激动、有温暖,五味杂陈。

    在缅甸皎漂的台风季节,一条小船在汹涌的海浪中颠簸,而我乘着这条船,前往若开邦民族骚乱地区采访;在“金三角”的丛林里,一公里的山路要走两个小时,密实的杂草不时刮到手和脸;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反政府武装活动区,危险随时可能从黑暗的街道中窜出;在泰国武力清场的曼谷街头,枪声在耳边不断响起…… 

    想要获得真相,并非仅靠实地采访,还要对地区局势有深刻了解,并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在宏观上,对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研究和跟踪;在微观上,关注本地区的各个国家,尤其是与中国有着各种联系的国家。日常保持和各界人士的紧密关系,获得他们的信任,建立关键时刻能够获得信息的渠道,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扩大,更多的中国公民、中国企业将走出国门。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以及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例越来越多,如何保护海外利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驻外记者,通过深入调研,为事前预防提供建议,为事后寻找真相做出努力,是当仁不让的职责。

    2014年3月,即将从泰国离任回国的时候,发生了马航MH370航班客机失联事件。我又奔赴越南富国岛,试图寻找真相。然而这个谜团至今仍未解开。或许不久,我又要走上新的驻外旅程,因为作为记者,寻找真相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一幕幕已成为过往,但却永远定格在我的文章中。前方还有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真相要去探寻。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坐在幽静的院子里,看着远方的星空,能够回忆起几次引以为自豪的经历,会是莫大的幸福。因为,我用脚、用眼、用心,完成了记者的使命——寻找真相。

    行走,为了寻找真相,为了未来的记忆。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邓  瑜

行走,为了寻找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