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我的心与你同在

——“东方之星”沉船大救援见闻

徐典波 《 新闻战线 》(

    “记者的生活是铁脚、马眼、神仙肚。”对于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曾说过的名言,我这个在新闻战线仅4年的“新兵”,一直将信将疑。

    如果不是遇上“东方之星”,我可能不会真切感受此中深意。奔报道而去的我,压根没想到看见“东方之星”时,冰冷的江水几乎吞没了它的整个船体,只剩一条黑色的长长的龟背似的黑影。霎时间,看不见的泪水和着江上的风雨一起呼啸。

    灾难无情人有情。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大救援,感天动地。我身处新闻现场,不仅感受灾难面前的大爱,增添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崇敬,也在灾难的历练中成长、成熟。

    “新兵”上“前线”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曾组建志愿队参与汶川地震救援与报道,派遣志愿队参与玉树、鲁甸地震救援的徐亚平,当天正生病,凭经验和直觉,他坚决地对我说:“快去救援!”湖南日报总编辑蒋祖烜也在第一时间发出指令:“尽早赶到现场及时采访,利用新媒体及时报道。”6月2日一早,我紧急赶往事发地点。

    梅雨时节,万物濡湿。为了抢时间,我选择从陆上突击,沿着长江南岸飞驰。路上,岳阳市公安局君山分局的通讯员张学军给我发来两条线索:君山救起了2人(获救者张辉、江庚);有人打捞起了3具遗体。我笔记,心记,用QQ和手机短信向分社发回信息,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真相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

    路上,车窗外的风凌厉地吹刮着,耳畔发出飒飒声响;快接近现场时,看到有救护车、帐篷,武警公安在与时间赛跑,让人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到达事故现场对岸的华容县新江渡口时,我遇上了央视湖南站的同行,他们一样也无法靠近事发现场。紧要关头,一艘武警冲锋舟靠岸了,我与他们说明来意,耐心恳求,得到了默许,终于坐上了冲锋舟。

    虽是夏天的江面,却浮着冷滟滟的光,稠浓的灰白雾气笼罩远方。空中,军用直升机在盘旋搜索;江面,各种救援舰船来往。5分钟后,前方江面映入眼帘的,有一条长长的龟背似的黑影,这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联想起客轮曾乘风破浪的英姿。渐渐地,黑影龟背越来越清晰,上面10来个身着红色救生衣的救援人员,似乎站在天地之间,显得异常悲壮。

    雨越下越大,我根本撑不起伞,顶着风雨左右开弓,用相机和手机拍摄,写稿回传总部。湖南日报副总编辑王志红,编委黄志坚、陶小爱,市州新闻中心执行主任邓梅辉、周卫国等旋即编辑、转发,并用微信、短信鼓励着我。细心的王志红担心我没带充电宝,派人给我送来充电宝、水和干粮。

    “船内还有生命迹象。”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在场者的通讯工具向外传播,救援工作也紧张有序地进行。救援人员先前敲击船体,发现有回应,旋即展开救援,用特殊设备在船底凿开了小孔,往里面输送氧气等;救援蛙人轮番潜入水下排查,摸排情况。

    由于救援需要,我不能进入事发100米范围内,于是选择登陆北岸。堤岸上,武警官兵轮流休息、值守,严阵以待。一位武警战士告诉我:“昨晚急行军3点就赶到了这里。” 说起头晚的情景,当地码头工人唐师傅心有余悸,但他说:“政府的救援是迅速的。”

    雨水、泪水、汗水。由于现场风雨交加,我不知道被雨淋湿了多少次,衣服湿了又干,在泥泞的岸边摔倒了好几回,也没有吃午饭,但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我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坚持着。在现场,还有长江日报的陈卓等近十名记者也忍饥挨饿,在风雨里坚守。我深刻体会到,记者要有“铁脚”能跑;眼睛要像“马眼”能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怀揣“神仙肚”,饿得不行了还能照样生龙活虎做报道。

    12时48分,沉船救援现场响起了掌声,一位老太太被成功从船舱内救出,意识清醒;15时许,又有一个小伙子被成功救出。我知道,新闻照片最有说服力,可相机被雨淋湿不给力,关键时候突然死机。我虽拍到了老太太出水,但没能拍到她“跨步获救”的最佳瞬间,至今有些遗憾。湖南日报次日的头版刊发了我现场拍摄的3张图片、1篇报道。

    湖南日报新媒体部统计数据显示:6月2日当天,湖南日报客户端发布相关新闻32篇,微博推送36条,微信推送3条。新媒体部主任禹振华赞曰:“此次奔赴沉船前线的记者,尤其岳阳分社第一时间搜集救援情况、传回,有些消息湖南日报的发出时间甚至早于央媒。”

    村民“正能量”

    灾难无情人有情。6月7日,“东方之星”遇难者的“头七”,我与湖南日报记者李健,再次深入沉船一线采访。岳阳市君山区当地村民开的“乡村之恋”休闲农庄腾出30间客房,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免费为遇难者家属等提供热情服务。

    当天上午,我见到在坚守江边6天5晚、义务搜救的村民冯凯敏、江清明和孙建军、孙吉红时,他们都略显疲惫,手脚都被水浸得发白。为遇难者默哀后,他们冒雨开始了又一次水上搜寻。

    我参与了他们的行动。江清明负责开船,冯凯敏、孙建军负责搜索,孙吉红负责安全。冯凯敏很贴心,时刻提醒我注意安全,叫我别碰水,以防血吸虫。我问他怕不怕,冯凯敏微笑着说:“我们是江边长大的,都习惯了。”

    与冯凯敏闲聊中得知,2日凌晨,他冒雨维修砂石场的传送带时,听见长江中传来呼喊声。当时风雨很大,他确认是江中传来的呼救声后,立即叫醒隔壁的同事,一起驾小船前去营救。与风浪斗了2个小时,救起了36岁的南京和谐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江庚。闻讯后,江清明和孙建军、孙吉红兄弟加入义务搜救。连日来,他们4人自掏腰包,分组轮班,不分昼夜在离洪水港上下游近20公里的水域进行搜寻,每次搜寻时间约4个多小时。4日晚,他们驾驶的渔船在搜寻时遇上暗礁和激流,船身进水并发生倾斜。情急之下,他们不约而同站在船舷另一边,才避免了落水的危险。

    我在他们的船上看到了不少标有“东方之星”的物品,还有专门的搜救设备。为了能保证更远的搜救范围,他们还自己出钱购买了2个价值600多元的探头灯,并在搜救船上重新添置了望远镜等搜寻设备。几天来,他们在附近水域找到了2具遇难者遗体。

    无独有偶,在华容县新江渡口,我遇到了52岁的女船主黎桂林,她一家连人带渡船,自发加入当地民兵应急分队,女婿负责驾船,女儿搞后勤。因熟悉水域情况,黎桂林一家发现了2具遇难者遗体……

    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周边村民都纷纷自发参与搜救,有的驾渔船找人,有的骑摩托岸上查,还有的为救援人员提供服务。

    幸存者“回家”

    6月10日一早,张辉康复回家,岳阳各界欢送他。我与徐亚平也赶往岳阳市一医院为他送行。张辉给我们展示了5面绣着不同话语的红色锦旗,但都表达着同一个人的沛然情感,那就是“东方之星”幸存者张辉,给湖南省委省政府、岳阳市委市政府、岳阳市卫计委、市一医院及其急诊科的谢忱。我也给他带去了报道他获救消息的6月3日的湖南日报,以作纪念,他感动得连连说“谢谢”。

    趁着张辉回宾馆收拾,我经他本人允许,准备跟踪采访。回到宾馆房间,电视里播报救援最新情况,张辉默默流泪了。我没有多说,含着眼泪静静地离开了,不忍心在这样的时刻打扰他。

    “阳光、空气真好!活着真好!”下午一点多张辉坐高铁回家。我悄悄来到候车室,再次出现在张辉面前,他微笑着说:“你是一直默默关注和陪伴我的记者。” 我将张辉送上高铁,他朝我挥挥手。我用相机定格了这一瞬间。

    每当夜深人静,我总反复翻看近一个月时间里留下的近千张救援照片,和湖南日报刊发的沉船事故图文报道。它们默默在我内心召唤,坚定了我为新闻事业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的心与你同在!                                        

    (作者系湖南日报岳阳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杨芳秀

我的心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