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党报评论如何对接互联网思维

翟慎良 《 新闻战线 》(

    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总书记强调的“互联网思维”,不仅适用于媒体改革发展的宏观层面,也适用于新闻采写的微观层面。尤其对如何在新传播生态下提升党报评论影响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评论又被称作报纸的“旗帜”。因此,党报评论在“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上具有一分天然的责任。

    同时,评论也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既有优势之一,其所负载的理性力量、观点光芒、思想价值,都是报纸的独特竞争力。2014年7月1日,新华日报启动新一轮改版改革。报社编委会明确提出,“要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策划;要做强深度报道;要强化评论。”因为,这三者是报纸的本质优势,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独门利器,是“纸媒救星”。所以要集全编辑部之力,凸显新华日报在这方面的优势。

    但也要看到,目前党报评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概括来说就是——说教多,说理少;主动多,互动少;高度有余,温度不足;生硬有余,生动不足。

    党报评论对接互联网思维,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实现话语体系的转变,从而在保持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同。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转变是从读者意识到用户意识的转变。

    对接互联网思维,实现这样的转变,党报评论就需要在速度、高度、角度、温度上全面发力。

    速度:反应更快,发声更及时

    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时随地。人人有了麦克风之后,专业记者、大众媒体如果在速度上落后,那毫无疑问就会丧失话语权。网络时代,不仅新闻报道要求注重时效,比拼速度,评论同样需要提速。

    2014年8月2日上午7点37分,江苏昆山中荣金属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截至8月8日,爆炸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出#新华微评#【生命至上,救人第一】“事故突发,救人第一。公交车变身救护车、让开高速通道、排队紧急献血……与时间赛跑,每一份生的希望都需爱心接力。不传播小道消息,不发布血腥照片,不触动家属伤痛……灾难面前,呼唤善意!情系昆山,尊重生命,重视安全,愿逝者安息,愿悲剧不再重演!”这条微评15点12分上线,后被人民网官方微博全文转载。这条微评抢在了其他中央媒体的微评前面发出。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媒体来说,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此,我们在报纸版面上也做出了一些探索。新华日报几年前就推出了《零点快评》,去年又将其放在了更为显著的A2版。我们的追求就是,评最新的新闻、最热的热点。

    当然,对党报评论而言,追求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新闻事件是动态发展的,事实真相也是逐步还原的。党报追求的速度,是尊重事实和真相的速度,而不是罔顾事实、无视真相的仓促发声、草率表态。尤其对网络上的热点新闻事件以及一些敏感重大主题的评论,不能为了速度而“抢跑”。

    高度:更权威,更有定力

    “居高声自远”,高度决定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对党报来说,高度是站位,是视野,是定力。

    强调高度,就是要求党报积极引导舆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党报评论要密切关注社会舆情,及时发现和深入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尤其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认为,评论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一个优秀的评论家必须有自己的政治视角,这样评论才能获得其独有的价值。

    《新华微评》虽然只有短短140字,但我们努力追求更高站位、权威评点。为哀悼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和江苏昆山爆炸事故中的遇难者,原定于2014年8月6日举行的南京青奧会火炬传递活动推迟进行。我们就此发出微评:“【为生命让路,这样的“推迟”值得点赞】面对灾难的突降,推迟火炬传递日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命至高无上,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为生命让路,是民族姿态,是国家情怀。我们共同悼念,分担他们遭受的苦难与哀伤;我们呼唤平安,一起铸就生命的坚强。” 

    有高度才能见人所不能见。南京青奥会召开前夕,我们策划了一组“青奥期待”系列评论,《让青春激情点燃未来梦想》《以青奥标准回应民生期盼》《用“爱的奉献”扮靓“青奥名片”》《借青奥大考加快改革步伐》《让“平安青奥”推动长治久安》,站在更高视点对青奥会在实现中国梦、改善民生、推进改革等方面将产生的影响做了盘点,产生了良好反响。

    这种高度,绝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思想的高度,与身段的放低、调门的调低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党报评论,要从训话变为对话,从不容置疑转到平和说理。 

    角度:定位更准,发声更有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评论同样如此。党报的追求是“顶天立地”,党报评论的最佳角度也在这里。评论写作上,除了吃透上面精神、摸清下面实际之外,更要多一点中观选题。“中观选题”是人民日报对其视点版《人民时评》栏目的定位。对此,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编辑解释说:“就是放弃那些虽然导致热议,但事情过于细碎、观点流于揣测、容易就事论事的‘微观’选题,或者事件过于宏大、只能泛泛而谈、立论易于空疏的‘宏观’选题,努力选择那些新闻性强、社会关注度大、反映了社会某个领域的问题的‘中观’选题进行评论。”《人民时评》的这种精准定位,是其影响力的来源之一。

    角度独特、新颖,党报评论才更有看头。2014年6月6日,新华日报在A2版刊发新华时论《“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这篇评论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脱稿讲一段“会议背后的故事”写起,指出了抓落实的重要性。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当天在报纸上作出批示:“这是一篇好时论。”

    温度:表达更新,发声更动人

    温度是温暖,是打动人心的力量。“微时代”下,党报评论必须改变刻板说教的面孔,用有温度、带感情的话语与受众真诚交流。除了人文关怀,党报评论的温度还体现在敢用、会用、善用“微语言”。这种“微语言”,实际代表的是变化的群众语言。评论中使用“微语言”,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让受众更愿读、更悦读党报的评论。

    谈到环球时报社评的成功经验,该报总编辑胡锡进总结,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尽量不用“着力打造”“切实加强”这些散发着浓浓官味的词语,而是用大俗话、新鲜的话来写评论。 

    增加“温度”,同时要创新表达形式。在这方面,新华日报也做了一些探索。在A2版开设了《漫说快评》栏目,漫画与评论组合,画面夸张,文字灵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年度盘点、主题评论,我们也用一整版的漫评来呈显。

    当然,追求“温度”也要有度,不能让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的话说,就是“要有江山的情怀,不能有江湖的情绪”。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则认为:“理智比情绪更重要,逻辑比表态更重要。”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党报评论如何对接互联网思维
从文化建设视角审视毛泽东新闻思想
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和受众的互动
新闻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英语新闻教学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媒体时代对台青年传播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