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握都市报灾难报道的“时、度、效”

——以扬子晚报关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为例

王文坚 《 新闻战线 》(

    6月1日夜,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轮“东方之星”号在湖北监利水域翻沉,船上454人最终只有12人生还,遇难人员中有204名来自江苏。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也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关注的焦点。

    重大灾难报道,历来是检验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和舆论导向能力的试金石。而新的舆论格局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媒体不再是连接现场和受众的唯一途径。作为主流媒体,怎样在两个舆论场的漩涡中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引导力,是一场对于智慧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就是要把握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报道,什么问题看看后续发展再报道,不滞后也不超前;“度”,就是要把握舆论引导的区间数量,注重量变与质变关系,什么问题就报道一次、什么问题需要跟踪报道,什么问题需要淡化报道、什么问题需要强化报道等等,都要掌握好分寸火候;“效”,就是要把握舆论引导的实效质量,既要尊重受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回应受众的关切,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受众正确认识事物真相,确保取得最佳舆论引导效果。

    扬子晚报接到“东方之星”倾覆的信息时,已是第二天上午。值班编委迅速研究决定:一、这是一场全媒体的比拼,面对新媒体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流,传统媒体必须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二、迅速组成由编辑、记者和新媒体部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报道小组,联络、梳理和对接各个有效信息渠道,掌握第一手资料。三、由于船上江苏籍乘客比较多,必须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对于这次重大事故,既要及时、主动、全面地展开报道,又不能不考量这一悲剧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以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社会安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于是我们确立了以正面报道社会各界全力救援为主、同时尽可能全面反映灾难基本事实,多报已经核实的事实,不报没有根据的推测的报道思路。

    从新闻时效入手,通过全媒体组合报道方式,第一时间取得主流媒体话语权    

    由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在6月1日深夜,当时报纸已经交版,因此6月2日的报纸没有办法报道这场事故。这种情况下,扬子晚报多年布局经营的全媒体矩阵发挥出了“组合拳”的优势,网站、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第一时间滚动发布事故救援的最新动态,掌握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沉船事件发生后:

    6月2日晨8点,扬子晚报官方微信推送“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的消息,并配以央视新闻视频。

    6月2日晚9点,扬子晚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发布了“65岁南京大妈朱红美获救”的消息,同时推出“祈归”新媒体产品,祈福更多船上乘客能平安获救。

    6月3日上午7点,扬子晚报官方微信推送《“东方之星”号长江游轮翻沉事件追踪 暴风雨中的生死大营救》《南京码头雨中哭泣 8位亲属同在船上,家人几近崩溃》等。

    ……

    从6月2日上午起,扬子晚报利用拥有380多万粉丝的新浪官方微博以每天数十条的频率滚动播报救援工作最新进展,扬子晚报网还专门制作了长江沉船事故专题。 

    在这次“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中,扬子晚报主要抓住了新闻事实和人道主义两条“生命线”——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第一时间报道灾难的情况和各项救援、调查工作的进展,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另一方面,既在新闻内容的取舍中,将主流媒体的导向性贯穿其中,又充分照顾到家属和社会公众的情绪,适时地用“哀而不伤”的呈现方式进行心理安抚。同时,注意把握好度,不作过度的煽情性报道,尽量用客观理性的态度还原事故现场。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之惨烈,让人不忍直视。很快,各种网上舆论开始发酵,一些发泄对救援工作不满情绪以及臆测事故原因的言论借着悲伤的情绪不胫而走。作为有责任感的传统媒体必须时刻考虑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对报道的发布进行把关,多报事实,慎报原因。我们坚持通过权威、多角度的信息来解析救援工作、反思悲剧,同时把握尺度,不妄加推断。比如对于船长、轮机长弃船逃生的议论,对于面对警报是否处置不当等各种猜测,一方面通过专家解读对事实予以澄清;另一方面对暂时无法证实的猜测不作回应、延伸和评论。

    迅速整合各方信息,加强图表应用,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全面、准确报道事故动态和救援进展

    当灾难性事故发生以后,救援是第一要务。在前方众志成城展开大营救时,如果媒体过于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甚至作无节制的渲染,不仅不利于鼓舞救援的士气,还有可能影响到家属情绪和社会稳定。为此,扬子晚报以救援动态、事故原因调查进展、数据变化等为纵轴,以救援现场实况、家属情绪表达、避险技能提示等为横轴,采用大量详实的数据,以深度解析、制图、数说等手法,重点聚焦真相和大营救的进展。

    6月3日,是报纸报道沉船事件的第一时间窗口。扬子晚报除头版头条主图外,还投入了11个整版的篇幅,这在同城媒体中版面是最多的。这11个版分为5个部分:“发布”“还原”“救援”“解析”“祈归”,从事件还原,到救援,到事故解析,到祈福,信息全面,层次清晰。

    当天的扬子晚报头版借用本报新媒体产品的主题《祈归》为主图大标题,大图用的是南京老人朱红美被救援人员救上来的画面,同时配上她的两个儿子在南京通过手机查看母亲获救时的小图,这样的组合,既准确反映了救援工作的进展,又富于人情味。

    “东方之星”翻沉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搜救,李克强总理抵达事故现场,在距离沉船仅五六十米处指挥救援,救援人员在暴风雨中一次又一次潜入水下,营救可能的幸存者……我们对此展开了充分报道:《搜救挑灯夜战,一个舱室一个舱室进行检查》《3000多人在沉船现场搜救》《长江委紧急调度 三峡水库减少出库流量》《交通运输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中航工业3架直升机驰援事发现场》《武警湖北总队出动1000多名官兵救援》,全面反映救援工作的努力和艰辛。

    在报道中,我们还大量运用3D制图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灾难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目前沉船的现状与营救的线路等等。在“还原”板块,扬子晚报美编绘制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的运行线路图,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事发地点及周围的水文地理条件;在“救援”板块,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绘制了“东方之星”的船舱和设施分布图、营救示意图;在“解析”板块,通过一系列的制图,阐述了水上龙卷风对船只造成重创的原理。用这种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还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新闻发生之际报道者缺席的不足,不仅让版面生动起来,也对单一的文字新闻进行了具象的补充。

    这些规模较大、内容精准、系统深入的纸质版报道,与新媒体的滚动报道互为补充,层层推进,很好掌握了线上和线下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纸质版见报后,头版和内版的显要位置都印上了网站专题和微信专题的二维码,实现了与新媒体产品的互为引流。

    紧扣事实和细节,把握好报道的量和度,做到遵守新闻纪律和新闻规律的有机统一

    6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了沉船事故第三场发布会的内容,交通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介绍了搜救进展,并表示哪怕有一丝希望也绝不放弃。扬子晚报编辑抓住了通报中的一个细节——徐成光谈到一位海军同志发的微信。微信中说:通过对一半的沉船客舱摸排,发现水下搜救的难度有两点没想到,一是舱内桌椅颠倒无序,甚至将舱门堵住;二是有的舱门从里面反锁,无法从外面打开。扬子晚报编辑认为,这一信息来源于一线救援人员,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现场救援的难度之大,也能解答社会公众和家属心中的疑问。在6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A4~A5通版标题就拎出了这一点:《现场搜救有“两个没想到”:桌椅翻倒堵门有舱门甚至反锁》。

    6月5日,扬子晚报头版大标题为《不放过一丝疑点,彻查沉船原因》,报道及时传达了政治局常委会关于发布信息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等要求。

    事故发生后,大量信息汇集到媒体编辑部,对这些信息的取舍,也体现了媒体人的价值诉求和责任担当。

    出事客轮上江苏籍游客比较多。事故发生后,扬子晚报南京、徐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各地记者站记者全部出动,找到许多船上乘客的家属、亲朋,做了大量的采访,并于6月2日下午成稿。但是,在报纸组版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船上人员的家属面对亲人的生死未卜,正沉浸在焦虑、悲伤和盼望中,如果这种情绪被媒体报道放大,很可能会对救援工作产生影响,斟酌再三,编委会最终决定撤掉这一部分的稿件。

    也是在同一天,扬子晚报财经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各大保险公司,报道了遇到意外灾害时的理赔方案。他们发现老年人理赔中存在的一个盲区,即70岁以上的游客可能得不到赔偿,这是旅行社和保险公司通行多年的“潜规则”。记者第一时间写出了揭露这一“潜规则”的深度报道,值班总编考虑到这一话题比较敏感,最终还是决定暂缓报道。

    抓住沉船事件特点,不给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作过头的气氛渲染,是最人道主义的态度

    在翻沉事件发生的最初,每一个人都心怀盼望,期待最好的结果。扬子晚报从这一角度出发,6月3日的报道重点之一,就是“祈归”,不仅在头版导读、制作大标题,还专门推出新媒体产品,通过网络传递,为船上的人员祈福。

    然而愿望虽然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沉船和地震救援有所不同,黄金72小时后,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6月5日,“东方之星”被缓慢吊出水面。“东方之星”出水之后,一个最大的难题摆在了面前,即千余遇难者家属希望破灭之后的痛苦与悲伤。这个时候,媒体以什么样的态度报道才是合适的、专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进程要转入实事求是的善后处理,要直视这场灾难,少一些英雄主义、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要理解家属的情绪,以免公众对搜救产生不应有的负面心理甚至责难。这个阶段,不给社会公众以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最人道主义的态度。同时,本着人本主义精神,防止“二次伤害”应成为新闻媒体人的共识。

    6月6日,扬子晚报在《“东方之星”整体浮出水面  船内搜救力争7小时内完成》的报道中,将“尽全力不放弃,最大限度保护逝者尊严”“后续工作不能伤及遇难者遗体”等相关内容单独拎出来,作为小标题,体现了灾难中的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

    在当日报纸的版面安排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本报编辑撰写了一篇稿件,讲的是一场在武汉举行的特殊婚礼:新郎是一名武警,正在事故现场参与救援,婚期到了,新娘独自在家举办婚礼,接受亲友的祝福。这篇稿子一度上了头版头条导读,但是后来考虑再三:歌颂武警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但在这个时间节点过于突出这条新闻,对于遇难者家属而言显得不够严肃。最终交版的时候,编辑还是果断换掉了头条导读,改成了《江苏乘客家属DNA采集完成》。

    在这场大规模的灾难善后过程中,媒体应该自觉地表示哀思和对逝者的尊重。6月7日,是沉船事件的“头七”。这一天,扬子晚报用了黑报头,对逝者表示哀悼。当天哀悼的主图采用了彩色图片,是遇难者家属在湖北监利县的长江边释放许愿灯的画面,采用了深蓝的基调,深蓝在颜色美学效果上代表悲伤的情绪,这种处理方式很抢眼,也很能直击人心,标题为《“东方之星”沉船遇难者头七祭:愿逝者安息》。6月8日,扬子晚报头版图片大标题为《长江悲已滞 魂归来兮》,画面为救援现场举行悼念遇难者活动。同时援引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指出:事故分析和反思没理由放缓脚步,这才是最好的告慰。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悲伤并没有走远,善后工作与事故原因的调查还在继续,扬子晚报还将紧握新闻真实和人道主义两条“生命线”,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报道有真情、有理性、有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真正形成正效应,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系扬子晚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郭潇颖

权威发布 理性表达 立体呈现 有效引导
回击舆情杂音 创新电视表达
在重大灾难报道中提升媒体五大能力
把握都市报灾难报道的“时、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