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老典型彰显新的时代价值

——人民日报有关谷文昌报道评析

李 凯 《 新闻战线 》(

    一次令人感动的人物报道,将一位已去世34年的老典型重新拉进人们的视线;一组发人深省的评论文章,让当今的党员干部思考新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

    政治敏锐+新闻敏感

    昭示典型报道的时代价值

    谷文昌是30多年前的人物。为什么又推出这样的典型,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今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时指出,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并提到谷文昌的故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释放出强烈的政治信号: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新征程上,在“四个全面”鼙鼓敲响的新时代里,需要谷文昌这样的“四有”干部。人民日报以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新闻敏感,感知到谷文昌这一老典型的时代价值,立即组织报道,杨振武社长亲自带队前往东山采访。

    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闻鼙鼓而思良将》,同时,四版全版刊登长篇通讯《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用大量鲜活生动的故事细节再现了谷文昌不平凡的人生。8日至13日,人民日报四版《人民论坛》栏目推出四篇署名“何振华”的系列评论,分别从“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等四个方面阐述谷文昌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时代意义。14日,人民日报四版再次刊发长篇通讯《他是一盏灯 烛照后人行——再听那些“特别的人”说谷文昌》,从后任者、身边人和研究者的视角谈谷文昌精神,并配发评论《让信仰的光芒力透时代》。这组报道和评论,是对总书记关于“四有”干部的生动阐述,是赞扬共产党人信仰力量的一曲高歌。

    报道和评论处处体现老典型的新时代价值。比如,4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的引言开宗明义: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4月8日“何振华”言论卒章点题:“‘我们的事业需要有千万个谷文昌’,对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人民深切的呼唤,更是时代前行的步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突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

    对典型报道来说,深入扎实的采访、情理交融的写作是成功之基。谷文昌同志已经去世34年了,生前身后,采访过他及其事迹的记者不少,刊发的报道也很多。能否把老典型写出新意,体现着人民日报的水平。研读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让人感到采访组到谷文昌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大量各个年龄层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采访了谷文昌的后任者、身边人、研究者,听他们讲述这位“四有”书记的生前事、身后名,抓住了这个老典型的“精气神”。

    情到深处最动人。在4月7日四版的通讯中,既有不少催人泪下的“镜头”和感人至深的案例,又从头至尾都洋溢着真情、流淌着感动。比如,文章一开头就提到,在清明当天,已经94岁高龄的何赛玉老人带着一家老小十几人祭拜谷文昌,而且这样的祭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读来令人动容;第二部分,讲到在大饥荒时谷文昌谢绝公社党委书记偷偷给他蒸的米饭,坚持与群众一样吃番薯和稀粥;第三部分,举的是谷文昌在担任隆坡水库总指挥期间坚持与民工一起睡工棚、同劳动等事例,让人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采访组正是在采访中感动,在感动中采访,他们把自己对谷文昌的缅怀之情与敬佩之感,都融入了稿件之中。打动了自己,也就不难打动读者。

    典型报道要有影响力,需情理交融。谷文昌的生前事令人感动,他的身后名更给人启迪。这组报道和评论,传播了对“四有”的追求和理念,透着思辨的色彩。比如,在4月7日头版头条报道中,用了四个自然段,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谷文昌体现出的“四有”精神,揭示出他被党和人民铭记的深刻原因。在四篇分别论述“四有”的“何振华”言论中,更是注重以事说理,因势利导。比如,4月9日论述“心中有民”的文章,就有两段极富思辨、有说服力和引导力的话:

    “如今,一些干部慨叹‘时代变了’‘民情变了’,群众工作难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如果都能像谷文昌那样,始终与群众血肉相关,怎么会打不掉横亘在党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破解不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命题?”

    “与其终日浮躁贪求钟鼓馔玉,莫如静心沉潜累积为政之德;与其苦心钻营难以示人的‘为官之道’,莫如热忱涵养为民务实的‘公仆情怀’。心中有民天地宽,心头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就有底气,就能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像谷文昌那样,抵达充盈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论述辨析,不是高高在上板起面孔教训人,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真诚谈心,给人启示,更给人鼓舞和信心。

    创新优势+融合发展

    扩大典型报道的传播效应

    典型报道如何才能赢得最佳传播效果,其中的学问和艺术很值得研究。这次谷文昌报道的实践表明,一方面,典型报道在报纸上可以通过评论与报道呼应并创新编排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典型报道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次报道,人民日报在开篇采取的是“1+1+1”的模式,通过前后联动形成版面强势。首先是两篇通讯的配合。4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推出《三十四年后的追寻  “四有”书记谷文昌》一文的同时,四版以整版篇幅刊发长篇通讯,前者以不到1500字的容量,简要而传神地勾画出谷文昌的事迹,后者则是全景式、立体化,通过大量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事例和细节,描绘出一位全心为民、扎根人民的共产党人形象。其次是报道和言论的配合。4月7日当天,头版在头条右侧刊发题为《闻鼙鼓而思良将》的评论员文章,在赞颂谷文昌的同时,号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争取成为谷文昌这样的“四有”良将,对头条报道给予有力配合。

    开篇之后,人民日报的评论与报道相互联动、形成合力。4月8日至13日,《人民论坛》栏目连发四篇以“谷文昌给干部留下什么”为题的评论文章,分别以谷文昌身上体现的“四有”精神来深入论述,写出了感情、发出了召唤。理性而温暖的提示,直抵领导干部心灵深处。此后,4月14日四版再次拿出整版,推出“后任者、身边人、研究者”谈谷文昌的长篇通讯,又一次深深地打动并感染了读者。而4月15日五版《声音》栏目刊发的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文章,则为这一系列报道做了圆满的收尾。这样,有关谷文昌的报道在一定周期内形成密集式宣传,收到了晓之于众、引领舆论的良好效果。

    新兴媒体使典型报道有了更广阔的展现平台。在人民日报推出谷文昌报道的同时,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信公号等新媒体一齐发力,联手将“谷文昌”三字变成了网络热词。仅以报社各部门的微信公号为例:4月7日,“侠客岛”推出的《今天你可能忽略的中国用人导向》一文,阅读量达到7.6万多;“学习大国”推出的《习近平对他念念不忘,传递什么信号?》一文,阅读量2.6万多;“人民日报评论”转发当日报纸头版评论,并编发了《习近平呼唤怎样的良将贤才》一文,阅读量达到1.1万多。这些新媒体带来的阅读量,为提高典型报道的传播力、增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进而推动全社会学习谷文昌精神,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新闻报道业务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让老典型彰显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