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内心如如不动 拍出十分真相

——储永志访谈录

本刊记者 王向令 《 新闻战线 》(

    2月12日,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荷兰揭晓,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摄影记者储永志的名字第二次出现在获奖名单中。两年前的第56届“荷赛”,他的作品《热身》获体育类单幅二等奖,而这次,是一等奖。

    我与储永志在2009年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军人出身、在嘉兴日报做摄影记者才一年多的他已经小有成就,阳刚、正直,为人谦和、工作勤奋,乐于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善于从小人物中捕捉亮点。

    2011年,他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工作,变化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对影像的孜孜追求。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最基层群众身旁,他的镜头经常聚焦在农民工和农二代身上,独特视角拍摄的许多作品在各类评选中屡屡获奖。

    储永志把摄影看做是一场修行,在摄影行当摸爬滚打近廿年,他始终怀着虔诚之心,用内心的沉静聚焦火热的生活。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凡事有恒心,才能在司空见惯中抓取典型瞬间

    记者:永志,你好。首先祝贺你的摄影作品《驯猴》获得第58届“荷赛”自然环境类单幅一等奖!春节之前喜获“红包”,这个新年一定过得很充实吧?

    储永志:谢谢你的祝福。得知《驯猴》获奖时,我正好在家乡安徽省岳西县,从18点10分接到东方早报赵昀的第一个祝贺电话起,手机便时常处于通话中,都是同行真诚的祝福和媒体的采访,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20分。五个多小时后,我又背起摄影包,驱车80公里,继续完成《最后的贫困》专题拍摄计划。

    说起来很惭愧,此前的五个春节我都没在家乡。今年春节期间,很多亲友都来我家拜年,还打开手机,读我获奖的信息给母亲听,老人脸上的那份自豪、满足,让我心里稍稍有些慰藉。

    记者:《驯猴》所呈现的内容其实并不鲜见,同类题材被不少人多次拍摄,这幅图片是靠什么打动了评委?

    储永志:拍摄这组图片也是一个巧合,去年10月,我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条杭州动物园自今年1月1日起禁止动物表演的消息。那时我就想到了去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探访“限演”令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就这幅作品而言,无论是画面的构成、视觉的意境,还是“猴哥”的眼神、神秘的驯兽师,都在这个时空点相聚,恰到好处,这个瞬间放之四海,无需文字描述人人皆能读懂。

    记者:《驯猴》是从组照中选出来的一张,黑白的色调简洁而自然,骑车训练中摔倒的猴子表情惊恐,让人顿生怜悯之情。驯猴人齐德芳老人的生活如何?作品发表后,对他以及当地的马戏产业有怎样的影响?

    储永志:老齐有30多年的驯猴经验,是当地响当当的驯猴高手,他调教过的上百只猴子活跃在全国各地。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动手打过一只猴子,是猴子让他有了生活费、有钱盖房,他与猴子相依为命,言谈中,听得出老齐很是感恩这些小动物。

    春节前我与老齐通了电话,他说这些天有不少人前去采访、拍摄,家里很是热闹。这样的场景让我十分欣慰。几个月前,我第一次去时,那里的驯兽师之间从不交流,即使是白天,也将院落大门紧闭,对于我这个记者,他们更是戒备有加。我和老齐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沟通,他才同意让我拍摄。作品发表后,反响很好,当地政府已着手促成小马戏团的整合,组建大型马戏表演公司,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随着国家动物保护政策的强化,马戏这一传统娱乐项目也在生存困局中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记者:安徽埇桥马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叫停城市动物园以及公园动物表演,也让驯兽这门手艺的传承愈加困难。《驯猴》的拍摄,正是你“立足大背景,拍好小题材”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司空见惯中抓取典型瞬间,的确需要独到的眼光和长久地坚持。

    储永志:用小事情反映大主题,是许多文字记者的拿手好戏。省、市报纸的摄影记者,囿于地域的局限,新闻信息较少,“资源”相对匮乏,他们的优势就在于能接近新闻现场,能抓住最具有生命力的事件。

    老记者们常说,要“头枕中南海,脚踏四合院”,中南海指的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四合院就是来自寻常百姓的声音,中南海的方针与四合院声音交集后,往往会产生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即使生活和工作在小地方,即使装备不精良,但只要有心、用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熟悉中寻找陌生,在平凡中捕捉鲜活,即便没有机会撞上大事件,同样能拍出精彩,同样能在影像档案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瞬间。

    能在司空见惯中抓取到典型瞬间的摄影记者,在任何新闻现场,都会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的办法是,不要忽视任何一次采访,哪怕是自己极不愿意或者根本不出画面的采访,也要认真对待,直至采访结束。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拍出与其他记者不同的瞬间。凡事要持久,恒心可贵,持久了才能拔萃。正如古圣先贤所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要拍出好作品,就得多吃苦、下工夫

    记者:前些年你曾经辞职回了老家,这段时间的“静养”,让你的内心得到了安定,形成了冷静、内敛的性格,可以说是一种涅槃。

    储永志:呵呵,当时是年轻气盛,用当下语言叫“任性”。现在想来,我当时也是名利心作祟。

    有过那段经历后,我心头的名利欲火慢慢被浇灭了,知道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深信因果,懂得取舍,更深刻领悟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含义。一个优秀摄影师除了技艺、技法外,必定要用信仰、精神的力量来支撑、完善。拍好一张图片,可能是运气,如果经常拍出好作品,就得多吃苦、下工夫。

    记者:你在嘉兴日报的三年,正值该报“视觉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在嘉兴这个安逸的城市,新闻资源相对匮乏,你是如何迅速开拓局面,拍摄了《八百米跑终点 女生倒下一片》《牵挂》等好照片的?如何看待“扫街”的经历? 

    储永志:我是2008年5月1日到嘉兴日报工作,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就向出租车司机、人力车夫、环卫工人发放了400多张联系卡。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线索,因此,报社的日常报道工作,我很快就可以独立完成了。

    那三年,没有新闻线索时,我就在街头守候,大多是铩羽而归,但枯燥的“扫街”,提高了眼力,使我能够在流动的人群中迅速锁定想要的画面,也正是乏味的“扫街”,培养了我的定力和观察力,面对千变万化的人流,做到内心如如不动。

    记者:嘉报的三年,让你和农民工、农二代这些小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你的家乡在大别山,也长期体验过底层群众的真实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大多是艰苦的,有些还会让自身健康面临威胁。长期拍摄这样的题材需要足够的定力,是怎样的信念让你的镜头始终向下,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点?

    储永志:亲近苦难,才能让人懂得珍惜与感恩。这些年来,通过报道农民工和农二代,我也改变了一些弱势家庭和个人的生存状况,给了他们些许温暖。尽管更多的时候还是无奈、无力,无法改变太多,但我认为能帮助一个是一个。15年来,镜头始终向下,并不是我心底灰暗,恰恰是良心在回归自性,我想这应该是最大的成就,当然,通过报道他们,我也收获了诸如荷赛、华赛等奖项。

    作为摄影记者,在胸中有全局的前提下,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细节,让细节承载更多的感情寄托,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好,引起同是小人物的广大受众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新闻摄影作品才是真正有传播价值和传播作用的好作品。

    记者:置身新闻现场,记者经常受到报道对象情感的左右,你如何在拍摄中摒弃主观和片面认识,还原新闻现场的真实状态? 

    储永志:这也是我最近几年才警觉到的。以前做事情的时候,我很主观,比较片面和盲目冲动。现在做报道时,我会争取用“中观”来看新闻事件,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很多东西还原之后就会觉得是这样的。我不希望作品发出以后,观者完全按照我的创作意图来单向地走,它应该是多义的,散射状的发展。

    “争气、争光、守心”,六字受用终身

    记者:专题摄影需要拍摄者耐着性子、沉下身子去拍摄。你首次圆梦“荷赛”的作品《热身》是你持续四年多的采访成果。在一次次的拍摄中,有没有因为拍不出“好片子”而想过放弃?

    储永志:从未想过放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每次来到熟悉的场所,总会有新的发现。《热身》获奖后,我便开始拍画面中的小女孩朱婷婷的故事,也感恩她,让我首摘“荷赛”奖。

    说实在的,国内外拍摄体育的高手太多了。我刚开始接触时,也是心里没底,是在熟悉中找陌生,寻常中来突破,几年下来,终于找到了与其他摄影不同的视角。这一点,我想中国年轻的摄影师,更应该大胆尝试,不要老是觉得这个题材某某摄影师拍过了,且拍得相当到位,因此望而生畏。细数历年的荷赛,有时连续几年都是同类题材获奖,有时两三年后,这个题材又获奖了,因为是用全新的视觉直击人们的心灵。

    记者:新媒体时代,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对媒体的要求日益多元化,专业摄影记者如何更好地体现自身优势?

    储永志:作为专业摄影记者,在报道现场,必须第一时间向供职媒体提供最准确的影像信息和最好的影像画面。

    我最反对自己跳出来唱衰自己,我认为专业摄影的路是越走越宽。不管是大数据时代、还是信息时代,这些无外乎是载体,是一种方式而已,而真正操控大数据、信息的终究是人。当务之急是让自己更专业化,以平常心更好地融合、驾驭、拥抱当下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自己才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记者:六位在第58 届“荷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有三位来自浙江,中国新闻摄影的“浙江现象”引人注目。浙江日报作为浙江省的领军媒体,在2010 年组建集团图片新闻中心,重新确立了运行机制,好的机制也让人才频出。

    储永志:人性化,是浙报图片新闻中心的最大特色。考核机制对上了年纪的记者相对宽松,对年轻记者根据个人所好,扬长避短,去年又开始施行“师徒制”,一师一徒,一帮一,一对优,迅速提高年轻记者的专业素质。最让大家舒心的是图片新闻中心人际关系单纯。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我始终以一种轻松、感恩的心态从容工作。

    记者:图片新闻中心主任徐斌认为你的主要特质是当代中国人最稀缺的:沉静。所谓“画如其人”,沉静不仅表现在性格的外在表露,也体现在你的作品之中,让安静而真实的画面来说话。

    储永志:相由心生,每个成熟的摄影师都有自己的影像风格和视觉语言。通过这些年的学习与积淀,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安静地讲述新闻事件,力争不杂乱,少喧嚣,不跟风。不跟风就是不去刻意模仿某个摄影师,跟风必被风吹倒。

    特别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我觉得摄影也是一门“心学”,向内心求,外面千变万化,内心如如不动。当下的世界嘈杂多变,摄影记者必须守好内心,一分清净,拍出一分真相;十分清净,拍出十分真相。否则,你的镜头里永远是喧闹杂乱,少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者: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内心沉静,其心无住。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你放下一切,陪伴母亲。你把母亲比作“心底盛开的莲花”,她给了你力量和信心,也让你怀着感恩去拍摄,乐此不疲,不言倦怠。

    储永志:母亲的恩情,我三世也无法报答。我8 岁丧父,母亲从35 岁守寡,再未改嫁,将四个儿女拉扯成人。如今,35 年过去,母亲已年逾七旬,这中间的苦乐、冷暖,我刻骨铭心。

    在我小时候,母亲告诫我两个字:争气。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一直是全班佼佼者。我18 岁当兵,送行时,众亲友泪眼婆娑,唯独母亲没哭,又送我两个字:争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我收获3 枚军功章,20 多本荣誉证书。2004 年开始记者生涯,母亲又送我两个字:守心(守住良心)。弹指间,又11年过去,我收获了国内外各种奖项不下百次。“争气、争光、守心”,六字受用终身。

内心如如不动 拍出十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