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突出策划创意 加强报地互动

● 邱树添 《 新闻战线 》(

    “邱社长,不得了了!中央领导同志对本报专题策划批示肯定啦!”

    “社长,阅报栏前围了一圈人,争相阅读27日有关赤溪扶贫报道的转载哈!”

    ……

    一个个兴奋的声音不断汇聚、冲撞我的耳膜。

    一次特别报道让报社同仁,尤其是《幸福福鼎》采编室的同志们士气大振,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个村,尤其是欠发达区域村庄的新闻能做多大?一般情况下,不会大。更甭说上中央主要媒体,还是集中采访报道了。但从闽东日报的实践看,可以大声地回答,能做到很大——大到让中央领导批示肯定,由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这次赤溪扶贫报道影响之快、之大,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付出了心血,在理念创新和组织策划上下足了工夫。

    好思路是关键,创意产生好报道

    创新是活力之源,发展之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更需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8·19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闽东日报党组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并付诸行动。

    当然,好思路来自好创意。这是报道出彩的前提。  

    今年初以来,为了提高办报水平,加大服务基层力度,努力破解地市党报难题,闽东日报党组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出战略思路,经过多方努力与商谈,率先与福鼎市委、市政府进行战略合作,开辟新的宣传板块《幸福福鼎》,每周一版,就福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题材进行组织策划报道。

    4月29日,《幸福福鼎》首期推出。这也是当地党报与县级党委、政府战略合作的首例,《幸福福鼎》板块由此担负起了试验田的“角色”。在没有经验、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采编人员以理念和手段创新为抓手,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着眼于市情特点,积极进行组织策划,初步形成一套模式:采访前进行选题策划,采访后进行题材调整,版面排出后再进行编排创意,报纸出版后还要从题材到版式进行得失、优劣分析。

    就一个版面而言,我们如此下工夫精心打磨,投入的精力显然超乎寻常。但我们从其重要意义出发,认为值得,便持续不断地推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和磨合碰撞,《幸福福鼎》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四化”定位,即主题化、深度化、创意化、美观化。并且每期做到“四个一”:一个选题、一篇大稿、一幅大照片、一条采访手记。间或,我们还酌情推出一组声音或回音,对报道进行反馈,力求打造出一个新品牌。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5月6日,《幸福福鼎》推出专题策划“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图文并茂,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特别是很快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批示肯定。中宣部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通知要求中央主要媒体进一步做好赤溪扶贫开发经验宣传报道。

    大功告成,这组专题策划至此似乎可以完美收官了。但我们想拉长报道效应。5月24日、25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相继发表记者采写的赤溪扶贫报道和评论,同题文章,三大报资深记者各显身手,殊为盛事。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的我们决定予以转载。但一篇篇零散转载显然形不成阵势和影响力。怎么办?让创意贯穿在每个节点上,哪怕是转载,也要转出创意来!这是《幸福福鼎》采编室同志们的心声和选择。创意在哪里?采编室的同志又一次聚在一起集思广益,确定以头版导读的方式,腾出一期《幸福福鼎》集中进行整版转载,并将跟踪采访的本报记者所拍照片用于配发。

    报纸出版后,不论是规模,还是编排上都让读者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来自精心、用心、呕心的谋划、创意与采写。

    加强互动,才能实现党委政府意图与新闻理念的最佳结合

    基层是个出智慧的地方。所以中央一再提倡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深入基层,多接地气,才能发现新亮点。这很重要。中央提出“走转改”要求和“三贴近”原则,源出于此。

    这次报道也使我们得到启示——加强报、地互动,才能实现党委、政府意图与新闻理念的最佳结合。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的要求。但战役怎么打却很有讲究。当下形势,要想让报道出彩,必须开门办报,不能躲在“小楼”自说自话。

    应该说,闽东日报社与福鼎市的合作提供了一种模式。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为更好地实施新闻宣传战略合作,及时到位地报道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就,双方商定建立组稿通气会制度,定期就福鼎市宣传主题开一次碰头会,由福鼎市委确定牵头单位、牵头领导,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委宣传部等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报社定期派挂钩领导参会,听取报道意见,安排采编人员做好相关采编工作,还与福鼎市委主要领导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稿件出来后送给对方指定人员审阅。搭建一个选题供需见面会,实现双方直接、最佳互动。

    我们先后推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综述和有关故事,扶贫攻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海岛建设等深度报道,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另外,我们还有几项措施确保合作不流于形式:建立编委会,由福鼎市委和闽东日报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福鼎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和报社有关部室负责人组成;建立福鼎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告知、列席制度。福鼎市委在机关大院内专门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固定办公场所,闽东日报在当地挂牌成立了《幸福福鼎》采编室等。

    这些措施既有软件,也有硬件,确保采编关口前移、力量下沉一线,更快更好地传递当地党委政府声音。通过战略合作互动,一方实现了新闻宣传的新跨越,打响了新品牌,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报纸找到了一条走出困境,谋求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影响力,增强了感染力。

    赤溪村的扶贫报道受益于此,也进一步佐证了互动的重要性。

    福鼎市委书记陈其春深有感触地说,万万没想到,闽东日报的专题策划会如此轰动!福鼎市磻溪镇党委书记郑晋生更是感叹道,写赤溪扶贫的报道看了不少,都没像这次看得心潮澎湃、鼓舞斗志、信心倍增,对我们是压力,更是动力!

    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作者、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说:时隔30年,闽东日报组织策划的特别报道,再次聚焦并解读“中国扶贫第一村”的今昔巨变,读后令人惊喜与振奋,同时给人深思与启迪。尤其是总结出“真扶贫、扶真贫是使命”,“精准扶、科学扶是良方”,“授以鱼、更授渔是源泉”这三个方面,实事求是,贴近实际,可谓把准了扶贫工作的真脉。这些启示值得新时期的扶贫攻坚与扶贫开发借鉴,借以促使我市和全省同步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可见,宣传意图与新闻报道理念相结合,使双方合作产生了互动多赢的局面。

    把握时度效,才能实现报道效应的最大化

    赤溪扶贫报道再次印证了新闻宣传把握时度效的重要意义。

    赤溪曾是个极其贫困的山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反映了该村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状况,并配发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攻坚事业。此后,赤溪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摆脱贫困,步入“生态立村、农林强村、旅游富村”的致富之路,实现幸福嬗变,也成了福鼎乃至宁德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多年来,媒体关于赤溪村的报道并不少,扶贫题材也不新鲜了。

    不少人认为当下要让此类报道精彩几无可能。刚开始,新组建的《幸福福鼎》采编室同仁对如何搞好报道也心存忧虑。

    我分析认为,赤溪扶贫的价值在于其对全国扶贫开发是否有启示意义,是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许多人关注的热点!

    当然,时机很重要。最佳时机在哪?我们像猎人一样追踪。

    今年是人民日报有关赤溪村读者来信发表30周年。提前两个多月,我就进村入户调研,但直到临近才付诸行动,等的就是时机。我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只要找准切入点,突出特色,还是有可为之处的。因此决定一试,集中有限力量打一场特殊的战役。5月6日《幸福福鼎》整版推出资深记者深入采写的长篇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幸福嬗变》及启示,图文并茂,并且从内容到编排上都有意突出30周年,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特别是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使形势、报道骤然升温!

    5月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记者按照中宣部要求,集中前往赤溪村采访扶贫开发经验,从各自角度相继推出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刊发《下山溪村下山记》配短评,新华社发通稿《扶贫扶智更扶志 弱鸟要先飞》、光明日报刊发《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经济日报刊发《太姥山下访赤溪》配短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发《赤溪村的“致富路”》、农民日报整版推出《大山深处拔穷根》……一篇篇深度报道连续在中央媒体重要版面或时段刊播。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等省级媒体也不甘落后,同步进行了相关采访,不惜版面、时段分别推出深度报道《穷村巨变》、《一座村庄的美丽嬗变》(上下集)等。赤溪乃至福鼎、宁德扶贫工作的成效、经验,进一步放大了正面报道的频率与声音,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从引发的热烈反响来看,赤溪村扶贫报道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算得上是地市报把握时度效的成功诠释,也是基层新闻宣传手段、方式创新带来的效应。

    余音不绝,由闽东日报专题策划引发的报道链仍在延续……

    5月29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福建省造福工程20年通讯《造就一番新天地 福到农家感党恩》时,配发的编者按特意指出:多家媒体通过对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扶贫巨变的采访报道,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民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光辉历程,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赤溪村30年扶贫攻坚路,从就地扶贫到整村搬迁,再到整村推进,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举措来自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造福工程。今天,本报开辟《滴水穿石 摆脱贫困——走进造福工程》专栏,带您感受这项德政工程的温暖,感悟群众路线的至关重要。

    不难看出,一场新的报道热潮将在八闽大地上掀起……

    当然,成绩永远意味着过去,我对《幸福福鼎》采编室的同志说,这仅是一个开端!

    无疑,闽东日报社同仁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继续履行着党报人的传播任务……

    (作者系福建省宁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闽东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责任编辑:冷  梅

突出策划创意 加强报地互动
弘扬时代精神 塑造媒体品牌
用公益品牌打造亲和力和影响力
全力打造传播正能量的金融媒体
回首中国纸媒网络传播20年
《新型中国军队》:着力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