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专题,把责任刻在心坎里
记者:周总,首先祝贺你今年获得长江韬奋奖。你在过去5年内获得中国新闻奖两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 从事电视工作21年获得省以上奖励30多项,被称为“获奖大户”,能谈谈你的获奖心得吗?
周洋文:一路走来,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责任心”三个字,从做第一条新闻开始,到现在管理频道,我都尽全部心力做好。如果说精神产品有什么标准可循的话,就是精益求精,这就要求带着责任感不断地去完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获这些奖。
记者: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反映杭州湾大桥建设的专题片《合龙》,虽然不长,是你花了四年时间,从拍摄的7000多分钟素材里剪辑出来的。你和建桥工人一起在狂风中爬箱梁、钻石缝,在烈日下攀悬梯、踏沼泽,生死常常在一念之间。最初接手这一题材的人不久后都打了退堂鼓,是什么力量使你在艰苦和孤独中坚守了四年?
周洋文:还是责任感。我们赵总说过一句话:桥建成之日,拿不出一部跟大桥相配的纪录片,那是宁波电视台的耻辱。杭州湾大桥是世界上建设环境最为恶劣的工程,采访中处处充满危险。上桥墩就很考验人,桥墩有一百多米高,当海水把船托上来,正好船与悬梯踏板平行的时候,就这一瞬间跳上悬梯,如果失足,要么是挤成肉饼,要么是掉进海里被急速的海水卷走。从悬梯往上爬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海里。因为要双机拍摄,我们带着各种设备:摄像机、各种镜头、脚架,东西重楼梯又难爬,既窄还镂空,下面海水在咆哮,人往下一看就晕。此外,还有高空坠物,哪怕一个螺丝钉掉下来,都会致命。登上桥面,在没有任何护栏的桥面上,狂风吹得无法站立,我们就蹲趴在地上拍摄。每次出海得过几道关,有时风浪大还上不了码头。大桥上没有女厕所,就必须少喝水。
记者:作为一个出身于条件优越家庭的女同志,你不害怕吗?
周洋文:我平时胆小,可在职业状态下,就什么都不怕。记者是真实记录社会的,我不去记录心里会内疚,这带给我的难受远超过了害怕。为真实表现杭州湾巨浪、暗流、涌潮和强台风、超低能见度海雾等自然条件,我们专挑恶劣天气拍摄。台风来时,船颠簸厉害,人从船头一下就甩向船尾,吐得厉害,我们好几个得抱在一起。一个大浪打过来,全身湿透,但我们迎上去拍,为能拍到有震撼力的镜头而高兴。一万句解说词也比不上一个生动的镜头有说服力呀!尽管下船后很长一段时间经常感觉在不停地晃,但我乐于这样。
记者:“挺狠”“折腾”是同事对你的共同评价。为了拍摄《小镇民警维稳事》(获中国新闻奖专题片一等奖),你九下小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而且很多人物采访了一次又一次,对基层民警王辉,尽管采访前后达几个月时间,积累的素材有五六千分钟了,你还单独采访了他几天。其实,不这么“折腾”,你也能写出新闻。
周洋文:在反复拍摄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话或情形出现,片子中的很多亮点,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亮点没出来之前我绝不罢休。那些作品,每一件都是我挖空心思煎熬出来的。
王辉是我从一条稿子中发现的典型,为了让这个新时期的基层民警立起来,我共去那个小镇九次,前后达几个月。小镇上只有一家面馆,那时一天到晚就是吃面条,不管王辉去哪里,我们都跟着。有时晚上跟随采访熬通宵。在拍了他很多天后,我与他坐在派出所下面的操场里,采访了三天。王辉性格内向,而且不善表达,刚开始面对镜头说话不太流畅,总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断与他聊天,与他一起梳理他的思路,让他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把他自己没想过的东西慢慢归纳出来了。这也是片子成功的原因之一。
记者:你常对记者说,生活永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扎根基层是记者的唯一通道。为什么这么强调在基层的坚守?
周洋文:因为很多事情,如果不坚守,不长期跟踪拍摄,就拍不到这么多感人的事儿。比如,拍王辉时,一天早上我刚到派出所,王辉也刚到,看他急匆匆地走,我感觉有事儿了。对于电视来说,画面是转瞬即逝的,要有预见性!镇里的车开了过来,我才知道,一个刚刑满释放的人在镇里闹事要点爆煤气瓶。王辉没心思顾我们,我们跟上他的车,全程跟拍。到了镇政府楼梯口,就看一个人站在那,很凶地扬言要怎样。我让摄像躲在门后记录下所有细节,后来这些细节对表现王辉个性非常有帮助。
为了拍小镇的全景,凌晨三点半到山顶上去,黑乎乎的很吓人,在一片坟地上等着太阳升起时扭伤了脚。下山后我一边光脚喷着云南白药,一边拄着棍采访。采访一个眼有残疾的农民工时,忍痛爬他家楼梯,他很感动,短短几句话,说得很生动。就得扎根下去,才能有这么真实的例子。
同样,去采访大黄鱼是怎么个黄法,如果要求不高,捞上来拍一拍就完了。但是,我选择半夜时去海上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去拍,黄鱼天亮后并不黄,凌晨的时候去拍,灯光一照,金黄一片,这样拍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讲故事,把主题埋在人物中
记者:你在国际部从事国际报道十余年,在探寻城市台对外宣传的方式,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作品《来吧,来吧》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基层电视台参与重大事件对外报道,增强对外传播亲和力、感染力的一个成功范例。你觉得对外新闻传播有哪些规律可循?
周洋文:对外报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主题埋在人物和故事当中。看起来是在讲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已把观点告诉了观众。我的每个画面剪辑,每段同期声运用,一点一滴,每分每秒都会指向一个主题。对外宣传,较硬的方式是不行的,要通过小的切口,人性的角度,来讲故事,这样更容易取胜。电视用画面说话的时候,外国人也看得懂。《合龙》属于主旋律片子,却入围了半岛国际纪录片奖,无非是这里面讲的故事能感动人。以前国际传播在选题上,传统文化的东西比较多,现在要多向外国人讲今天中国人的故事。
《来吧,来吧》讲了滕头村一个农民竞选世博会滕头馆馆长的故事,他自称三军总司令,因为养了鸽子、松鼠和鸭子。为了竞选馆长,有很多滑稽的细节,没什么文化的他,学英语很认真,一笔一画用中文标上,念出的英文很多人听不懂。特地挑了衣服,却把棉毛裤系在衬衫外面,露出一截。虽然最后他落选了,但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一种人权现状。滕头村是世界生态村的五百强之一,生态建设非常好,从这个村的画面就能反映出中国农村的生态现状,这都是我们埋在片子当中的。
以讲故事的方式,轻松、幽默地表达主题,这样的传达就到位了,国际传播要落实、落细、落小、可读、可亲。
记者:电视讲故事与报纸讲故事不同,得现场用镜头记录。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尾,很多故事得用几月甚至是几年的工夫来跟踪拍摄。制成片子后被采访者看不到,也没有赢利,很多城市台在生存压力下,放弃了对外传播。对于一家城市台来说,并没有这方面的硬性任务,你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周播栏目《阿拉宁波》在海外有一定的观众缘。宁波故事好讲么?
周洋文:哪怕是城市台,也要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讲好故事要付出很多,相当的苦行僧。很多时候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但马上有个声音告诉我,再熬一熬肯定能过去。事实证明到那个点以后,灵感什么的全来了。从数千分钟的素材里剪辑出片子,我经常睡在台里沙发上,睡一两个小时。以前大办公室冬天很冷,我就在办公桌边支一个躺椅,弄一件棉大衣裹在身上,工作到两三点钟,脑子不灵了,去躺两三个小时再起来,脑子又好使了。
讲好故事,能否让被采访对象说出内心真实的话很重要。采访王辉,我遍访了当地下岗工人等最底层的人民群众。我找受过他帮助的双目失明的汪雪芬采访,她内心比较封闭,一开始不愿意说出心底的话。我没有结束采访,而是经常到她家去,跟她交朋友,她一起来就扶她,她家小孩老钻在我怀里把我当亲人。当我们完全可以做心与心交流的时候,采访了整整一个下午,其实最后片子里也就用到她一段话。
做频道,把爱凝聚在荧屏上
记者:你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三个字:“相信爱”,把这几字精致处理挂出有何特别的含义?
周洋文:这是我们的频道理念。我们是二频道,“相信爱”也是相信二频道的谐音。爱,大到爱祖国爱人民,小到爱亲戚爱朋友,人离不开爱。频道要给受众一个态度,我们是生活频道,生活中最应提倡的是爱。我做频道总监后,推出整体包装,确定了这一主题。
频道所有栏目全部围绕“爱”而展开,有播放爱心故事的新闻栏目《来发讲啥西》,一些特别困难的人,播出后立马得到社会响应,一下就有几十万的捐款。音乐类的有《音为爱》,生活类的有《爱时尚》,大型公益活动板块有《相信爱》,娱乐类节目的口号是“有爱就有舞台”,所有栏目都与爱挂钩。
我们现在做很多大活动,如最美宁波人的评选,举办了两届,成为最深入人心的活动之一。每年晚会现场,有很多人落泪。与全国的典型比,小城市捞出的典型,不是最好的,但我们非常用心地做,经常开会到凌晨四五点,琢磨怎么让受众看了这些人物后受到感染和鼓舞,受到励志。
提出“相信爱”的口号,其实也是创设活动载体,这个载体可以做很多事情,如“相信爱中国行——垄西行”,组织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去感受垄西孩子们的艰苦,很多人片子看了后都落泪了,互相之间爱的感染与传导力非常强。我们打算在媒体融合方面把“相信爱”做成全方位的立体化公益品牌,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延伸到移动新媒体。
记者:作为频道总监,谈谈你的频道管理理念吧。
周洋文:我的管理理念,还是三个字:责任心。因为我们对每件事的尽职尽责,现在市里很多重要任务都交给我们,包括各种晚会。我要求不断创新与超越,做大活动,我们经常开会到很晚,实在疲惫了,有的同志就躺在地上开会。我的团队很少有人会抱怨,同志们的理解、付出让我非常感动,更使我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为频道的发展去努力。
公益频道受市场欢迎,对产业也有帮助。我到这个频道做总监今年是第三年,前两年都是以两位数上升,今年本地广告也还是两位数上升。
记者:有人说,你做记者时,面对相同新闻事件的时候,总能有独到的思路,故而总能获奖;现在做频道总监,同样的平台,你却经营出了不一样的成绩。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么?
周洋文:我是一个性格温和但追求完美的人。记者永远不能只做规定动作,即使是带着一个规定动作的主题去做,也一定要有自选动作来丰富它,这样出来的才是有温度的新闻,才有感染力。我是学地质专业的,偶然的机会,成了宁波电视台的主持人。后来从记者开始学起一步步走到今天,始终坚守新闻人的职责,精益求精,保持一种创新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