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危机感与针对性

● 刘裕国 《 新闻战线 》(

    近两年采写的4个典型人物(菊美多吉、兰辉、毕世祥、蒋乙嘉),都是自选动作,都经历了先“内参、后公开,先中央领导批示、后中宣部组织力推”这样一个过程。

    “四连发”,共计用稿20篇。稿件曾经分别被几十家网站潮评,菊美多吉和兰辉的事迹还被改编成电影,使典型的正能量辐射到社会更广泛的范畴和更多的人群之中。

    收获颇丰,运气颇佳。好运何来?来自感动。这4篇典型人物报道,读起来感人,在读者中反响也好。记者眼中的他们,与时代同频共振;挖掘出来的故事,满足了社会某种重要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热切的期盼。

    典型是时代的号角,典型是光辉的榜样,写出典型的时代特色,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常言之理,也是至今都管用的用笔之道。然而,面对转型时代,面对中国梦的引领,我们该如何去抓重大典型?我的体会有一点:把危机意识当做使命感。

    以上这4篇人物报道,就几个人物的影响力而言,无论如何也无法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那一类典型相提并论,不具备那些典型那么鲜明、强烈的指导性和引导性特征。但这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引起了时代和社会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不良现象,切中了现实社会和一些党员干部的时弊。

    比如,追记四川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的报道中篇《探索一条路,你的爱像哈达一样纯洁》中,三个部分思想内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一部分,“要和群众齐力同心,先得筑牢信任的路基”。信任危机,近些年来一直困扰着党的基层干部,也是近年来舆论界频繁出现的一个新伦理学术语,而菊美多吉处处用实干去兑现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承诺,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第二部分,“要让群众走新路,干部就要敢于担风险”。这是菊美多吉讲的一句话,也是他的行动。在藏区,“见水脱鞋”、“见兔子撒鹰”是老百姓普遍的保守的思想特征,要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新路,菊美多吉把风险让自己扛。收获了喜悦的藏区百姓说:“没有菊美乡长的胆子,就没有我们胀鼓鼓的钱袋子。” 

    第三部分,“要和群众没距离,就要把群众的事当天大的事”。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远?有时就是一句话那么远,一件小事那么远。如今有的干部,拿群众的事不当回事,有的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愿做,长此以往,就和群众产生隔阂。而菊美多吉却是把掉在地上没人管的事“捡起来”放在手上,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供起来”放在心里。他带着这样一种“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情怀,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样,在《北川人民心中的好县长——兰辉》这篇报道中,我也注重去挖掘人物切中时弊的故事和思想。比如,兰辉说,“原则问题松一寸,群众利益就少一尺,党的威信就要退一丈”;他还说,“我们领导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首先应该是群众圈”等等。有的读者在网上说,兰辉县长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让我们看清了自己,找到了差距。还有的说,兰辉虽然走了,但从这篇报道中我们窥见了一个党员干部活的灵魂。

    还有为追记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提炼的几句话:“干部打头阵,就要有牺牲得起的勇气”;“干部干事情,就要有不落骂名的敬畏”;“群众就是爹和娘,别把自己当官当”。这些思想和它所率领的故事,在读者和网民中赢得一片叫好声,曾在不少人口中盛传。

    的确,这些典型人物没有焦裕禄、“王铁人”那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了,只是按照群众的愿望去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们身上的品质其实都是党员干部所应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在这4位典型中,有3位都因公殉职,他们走后,无数百姓自发前去送行,送行的群众无一不泪流满面。他们的悲痛发自内心,他们就像在为自己的哥哥、兄弟送行,为自己的亲人送行。一次次采访中,群众流泪,记者也流泪。

    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也有那么一些党员干部,把党的优良传统丢掉了,把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丢掉了,有些干部的言行甚至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与时代的倡导和人民的期盼相悖,他们让群众寒心,让人指脊梁骨,有的最后还走上了犯罪道路。这部分党员干部,荣辱观颠倒了,价值观失衡了,人生观偏移了。

    像菊美多吉、兰辉、毕世祥、蒋乙嘉这样的党员干部,在今天也大有人在,他们代表着主流,展示着希望。他们的事迹并不那么“惊天动地”,也许都是凡人小事,也许离“全心全意”还有点距离,也许离“无私奉献”还有点差距,但是,他们与党章和法规的规定很近,与老百姓的心贴得很近。毋庸置疑,他们的公心会比别人多一点,私心会比别人少一点;一个“多”字,一个“少”字,就是区别,就是境界,就值得宣扬。也许,正是这样一些人物,才构建起新时代的典型雕塑群,因为,他们的言行更真实,更令人信服。

    树立干部的好形象,是当前党中央所倡导的,是习总书记苦口婆心叮嘱和要求的。干部的形象关乎着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三严三实”也好,“正风肃纪”也好,“制度设计”也好,就是要让干部走正路,办正事,有作为,都切中了改变党的作风、重塑干部形象的要害。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我们急需做的,就是要往高处站,往远处想,要站在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中国梦的实现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典型,去把那些被遗失了的、却弥足珍贵的东西拾回来。这些东西在于无声处,像春风化雨;这些东西能拨动记者的心弦、群众的心弦,也能拨动时代的弦、社会的弦。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祝晓虎

危机感与针对性
新闻摄影: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融通
摄影版为地市报锦上添花
关注新形势下“三农”报道的重心转移
体育新闻语体的表达手段和表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