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当下专业纸媒的生存与发展

● 马 健 《 新闻战线 》(

    我2008年调任江苏法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7年来,我们所处的办报环境与全国的同行一样——竞争惨烈。但我从不相信“纸媒都将死”,坚信只要精准定位,精心办报,像企业锁定客户一样去牢牢锁定“核心读者群”,专业纸媒就死不了。

    请看一组数据:江苏法制报社这支仅有68名员工的团队7年来报业各项指标连年刷新,不断创造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这份对开八版、每个工作日都出版的法制类专业报日发行量14.9万份,比2007年净增近7万份;实现报业利润突破1500万元,是2007年的十多倍。银行存款从几十万元猛增到一亿多元。这些足以表明“不死”的关键指标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江苏法制报的“新闻”不同于一般理解的新闻。通常所说的新闻往往是综合性的、面向无差别的大众、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而江苏法制报的新闻则是具有强烈的专业性,面向一个相对凝聚且自成体系的读者群,并关注工作。如果按照传播类型,前者可谓是大众传播,而后者宜归入组织传播。两者的基本话语不同,无法相提并论。我以为,“新闻”的实践恐怕远远比书本上的界定要丰富、生动得多。

    离开纸媒,新媒体就不复存在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分是技术层面的——新媒体要靠科技支撑,报纸不靠科技支撑,报纸的生产过程相对来说更简单。有人认为纸媒完蛋了,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这肯定没有错。但我一直认为纸媒是万岁的,新媒体一旦离开了报纸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个技术手段。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新媒体如果不是自媒体就不存在新媒体,所谓的新媒体就是自媒体,有个人因素。

    现在的新媒体,有的是在严重侵犯报纸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存在的。就此,有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问过我:如果说新媒体侵犯了纸媒的知识产权,那么当新媒体未来有了自己的原创内容,对纸媒不再那么依赖,纸媒的生存状况会是如何?我的回答是:结果会是两种媒体甚至多种媒体在社会上、市场上共存。那时候就大家都按规矩来,你办你的网站和新媒体,你用你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闻,我办我的报纸,我也用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稿件,大家都能生存下去,都重新界定自己的生存空间,谁想一统天下都不可能。近几年来,我们就是仅仅把所谓的新媒体,作为提升影响力的手段,根本不依赖。一边做它一边不那么信任它,因为这个东西被取代覆盖的速度太快,就相当于我们当时玩BP机,玩各种其他新玩意儿一样。

    专业纸媒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专业纸媒?我一向认为专业纸媒就是“能够锁定核心读者群的报纸”。宽泛地说,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也应该是专业纸媒。

    作为一份早就不享受任何“行政”待遇、没有一分钱“财政”补贴、完全自负盈亏的专业性报纸,江苏法制报的读者定位却非常明确——全省政法系统的数十万工作人员及其由此辐射的读者:江苏各级政法委干部职工、江苏法院系统4万多人、江苏公安队伍近11万人、江苏检察机关2万多人、江苏司法行政(含监狱民警)4万多人、各级行政执法单位的干部群众等。

    作为微信爱好者,我觉得江苏法制报的读者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朋友圈。这个全省政法队伍“朋友圈”包含政法委、法院、公安、检察、司法行政等五支主要队伍,还有政府法制办系统。法制报锁定的核心读者群近80多万人,目前每日实际发行数是14.9万,几乎“全覆盖”。报社已连续七年人均实现利润在国内同类媒体中处于前列,报社的账面资金也令同行羡慕。没有机关报那样的政府财政拨款,也没有都市类报那样社会最广大读者群体带来的销售额。江苏法制报是如何在残酷的媒体竞争中还能实现盈利且连年增长的呢?

    不同于综合性党报和都市报等大报的办报模式,江苏法制报自有一套办报逻辑:我们就是靠精准定位去生存,靠精准定位去发展。一方面,报纸通过不断提高办报水平吸附了一定的广告收入来源,广告版面紧俏;另一方面,精干小规模的采编队伍节省了大量开支。法制报社现有不到70名工作人员,采编队伍只有30多人,而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超过千人。自我定位为“工作日日报”的江苏法制报,其实并不生产传统的面向大众的硬新闻,而更多的是采取“特约”模式。这些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大都是大学文科专业出身、却没有从事专业新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既是政法干警,又是宣传干部,还是新闻记者。报社大量采用他们的来稿后只需要给他们发稿费,平时不需要发工资,更没有别的依附关系。我们坚持的就是毛主席“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党的传统新闻思想。

    所以法制报其实是和政法机关单位一起做新闻,其主要新闻来源是各机关单位提供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先进人物、先进典型的线索。外行人看没什么看头,但是对于全省政法系统及涉法条线,人人都要看。全省政法各条战线的数十万干警,就是报纸锁定的核心读者,朋友圈的铁杆粉丝。

    纸媒是否消亡无关紧要

    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不同,必然和他们所处的角色和看世界的角度有关。我搞了30年新闻,但一直在呼吁新闻院系学生,不要都去从事新闻行业,应该走向社会拓宽就业渠道。

    无论纸媒死不死,我们且看新闻存在的几种形式。新闻的功能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如果按照信息的载体可以分为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四种。尽管不同媒体传输的方式不同,但信息多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传播。这也就涉及“纸媒死不死”命题的核心问题上来了。技术革新导致媒介载体更新换代。纸媒作为传统载体中最传统的一种,面临不创新不融合就将被迅速弱化甚至“死亡”的困境。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个与传播相关: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这也说明了纸作为媒介,传递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度提升,每个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大。新的网络技术,手机和平板电脑让无纸化成为可能,弱化了报纸的载体功能。然而,信息的第一层介质——文字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些年绝大多数同质化、市场化报纸的“两个效益”急剧下滑,让业内人士恐慌,纸媒消亡论盛行。然而,还是有像江苏法制报这样的专业纸媒没有“特别优待”也活得好好的,还是有很多新闻学子宁愿选择投身纸媒也不愿做网媒,其实质和这两者之间的业界生态是息息相关的。传统纸媒的新闻操作业务成熟,作品的原创性和人文性均属上乘,很大一部分怀揣新闻理想的业界记者活跃在纸媒。而网媒的整体业态不容乐观,搬运纸媒的稿件成为主要信息来源,使得网媒呈现混乱的局面。

    在大数据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出现了几家标榜做原创新闻和及时新闻的网媒,这些媒体无疑在使网媒的整体业态向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成为较早垄断网络信息市场的大头。

    其实,纸媒死不死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若是纸媒消亡,这便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时代更替,仿佛当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逐步挤占工场手工业,人类迎来大工业时代。若是纸媒存活,这便是人们对科技未知领域的杞人忧天,仿佛人类一直幻想机器人控制人类。

    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文字作为信息的记录方式,留存下去。我们处在一个技术更迭的时代,不用斤斤计较于哪一种媒体形态更有前途,写得一手好稿子,做一名具备融合前沿科技手段的信息记录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会委员、经委会委员,江苏法制报社社长、总编辑)

    责任编辑:祝晓虎

当下专业纸媒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