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 康秋洁 刘笑盈 《 新闻战线 》(

    所有奖项的设立,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指导性意图。作为新闻传播专业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新闻评奖就是对新闻报道进行分类、评判以及再次解读的过程。随着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新闻评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发展程度的体现,各种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新闻奖项不断涌现,形成蔚为大观的当代世界新闻奖项版图。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颁布之际,对当代世界新闻奖项进行梳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新闻奖的历史

    20世纪初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以新闻行业为核心设立的新闻奖项,只在偶尔情况下,新闻记者会因为自己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杰出贡献”,或“战争及危机事件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政府颁发的文学类或军事类奖章。如一战期间《纽约先驱报》派驻土耳其的英裔记者悉尼?惠特曼,就曾获得由土耳其政府颁发的伊姆蒂亚兹奖章(Imtiaz Medal)。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奖,是媒体进入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后出现的,目的是进行规范的行业约制和道德引导,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17年开始评选的普利策新闻奖,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不仅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新闻奖,也是首个专业的新闻行业奖。

    在普利策奖的效应带动下,一些新闻业较发达的国家也开始设立自己的新闻奖项。最早的欧洲新闻奖项是法国1932年设立的阿尔伯特?伦敦奖,这是法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此外还有1948年设立的意大利圣万桑新闻奖,1949年设立的加拿大全国报业奖(National Press Award),1954年设立的挪威纳维森奖(Narvesen Prize)等等。报业大国英国的最高新闻奖被称为英国报业奖(British Press Awards),设立于1962年。而2012年设立的英国新闻奖(British Journalism Prize),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国家级新闻奖,主要是为了重振“窃听门”丑闻以来饱受重创的英国新闻业界。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新闻传播起步较晚,但也设立了一些新闻奖项。如巴西于1954年设立了埃索新闻奖(Esso Journalism Award);以色列于1956年开始颁发索科洛夫奖;而菲律宾则是在1957年设立的综合大奖拉蒙?麦格赛赛奖(Ramon Magsaysay Award)中单独开辟了一个新闻类奖项等。此外,还有一些发达国家新闻业界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奖项,例如西班牙国家通讯社埃菲社(EFE)和拉美合作协会(AECI)1983年设立的西班牙国王新闻奖(King of Spain Journalism Awards),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面向非洲新闻媒体业界创办的“多样选择非洲记者奖”(CNN MultiChoice African Journalist Award,1995年)等。

    上述这些新闻奖项都是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1930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始颁发“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Missouri Honor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in Journalism),是首个以国际新闻界作为参选范围的新闻奖项。现在,各种面向国际范围的新闻评奖名目繁多。

    新闻奖的分类

    各国名目各异的新闻奖项,从分类的角度,可以按照地域范围、参评领域、主体性质、媒体类型等几个维度进行梳理。

    按照地域范围,可以将新闻奖项划分为国际奖、地区奖或国家奖。新闻奖项中,国家奖在数量上占优。有些国家的新闻奖项中也有面对外国新闻业者的奖项,今年中国日报欧洲版就获得了英国年度报纸奖(2014 Newspaper Award)颁发的最佳国际报纸奖,这个奖项是专为在英国以英文出版的外国报纸而设的。

    根据参评领域的不同,也可以划分为综合奖项或是新闻的专门奖项。有些国家并不为新闻行业单设专门奖项,而是在不同级别的奖项中设置新闻科目,如前苏联就是在“列宁国家奖金”等国家级大奖中设一个小的分支。有些国家是将新闻奖包含在文学或社科类的综合奖项中,上述的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奖就是有“亚洲诺贝尔”之称的综合奖项,“新闻、文学与创意传播艺术”是其众多门类中的一项。

    就奖项的设立主体来看,新闻奖可以划分为政府奖、业界奖、学院奖或商业奖。由政府正式设立的新闻奖项,不仅具有行业的评鉴性质,还代表着官方的认可,印度的巴尔滕度?哈里桑德拉奖(Bhartendu Harishchandra Awards)就是由印度信息广播部设立的;由行业协会、业界组织创办的新闻奖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业界的认可,法国的阿尔伯特?伦敦奖和美国广播电视类的皮博迪奖都属于业界奖;学院奖是由新闻院校或专业研究机构设立,这类奖项往往具有更高的声誉和威望,普利策奖、密苏里新闻奖等均属于此列;商业奖则是由某一公司赞助而设立的奖项,参评范围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前面提到的挪威纳维森奖就是由零售业大亨纳维森公司捐资设立的。

    此外,还可以按照媒体类型,划分为报业奖、广播电视奖、网络与新媒体奖。或者也可以按照奖项评选的时效划分为年度奖、特别奖和成就奖等等。

    新闻奖的机制

    奖项机制就是新闻奖项的运行流程,包括管理、奖项设置、报名、评审以及奖励机制五个部分。这几个部分相对独立,但又统一在奖项的宗旨和基本规制的框架下。下面以普利策奖为基准,同时穿插其他案例,探讨新闻奖项的机制。

    管理机制是新闻奖的核心。就大多数新闻奖项来说,最常见的是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奖项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组织。而委员会的组成,又因其主体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普利策奖来说,其委员会由报纸发行人、新闻经理人和学者组成,他们不仅握有评选结果的终审权,还具有调换作品奖项、更换和撤销获奖人的权力。相对于负责奖项初评的评审委员们,普利策奖委员会的成员相对固定,任期是三年,最多可连任三届。委员会的人员相对稳定,对于保障评奖的质量、维持评奖的水平基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奖机制是新闻奖的呈现。基于设奖宗旨和主体性质的不同,新闻奖项的设置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有些奖项是以媒体类型为划分依据,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分别授奖;有些是以工作范畴为基准,就编辑、记者、摄影、经营等媒体各个环节的表现予以嘉奖;还有一些奖项,会考量到不同新闻报道在功能、题材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而每一个奖项的设置,都在方向上突出对新闻行业整体的价值引导。从总体来看,一个健全的奖项机制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综合性,既要兼顾到不同媒介类型和报道类型,也要突出对行业的发展前瞻,对业界核心价值观的张扬;其次是灵活度,奖项之间不应有绝对的壁垒,正如普利策奖的奖项调换机制,经常出现一个新闻作品在报名时进入了一个评奖分组中,但经过初步评议之后发现它其实更适合参评另一个奖项,这时就可以通过奖项调换实现纠偏,有时在一个领域中因种种原因导致奖项空缺,而另一个奖项中却有多个优秀作品难以抉择,也可以通过奖项调换机制弥补空缺;最后是开放性,奖项设置不应一蹴而就,应随着实践体会和业界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包括英国新闻奖在内的很多国际知名新闻奖项,已经开始打破评奖的专业壁垒,允许非职业记者(自由新闻人乃至公民记者)参与奖项的角逐。

    报名机制是评选的起点。新闻奖项的评选不可能将限定时间内的所有媒体作品都筛选一遍,因而基本都是采取报名选拔机制,奖项对于报名的参选范围和资格限定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普利策奖的参评范围是以传统报业为核心的,其对象必须是“每日、周日出版或者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普利策奖在2006年以后逐步将报纸网站纳入到参评体系中,2009年开放所有奖项接收非报纸隶属的新闻网站报名,并从2011年开始明确所有申报作品形式不限,包括文字、视频、数据库、多媒体、互动呈现乃至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日益发展壮大的赫芬顿邮报,以及开创融媒体先声的“雪崩”专题。对于报名选拔机制来说,最容易受到质疑的就是名额限制以及名额分配。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新闻奖项都不对报名设限,而是向所有符合报名条件的媒体和从业人员开放。就普利策奖来说,不论是以组织机构还是个人名义提交的参评申请,都会获得受理。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奖的工作强度,但是彰显了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评审机制是对过程的把控。评审机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评委机制,二是评选机制。前者要对评审委员的资质、工作原则做出明确说明,而后者包括每个细分奖项的评选标准和程序。在整个奖项的评选颁发过程中,评审委员是贯穿始终的关键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评委的资质要求非常重要。新闻奖的评委通常来自于以下几个领域:业界、学术研究领域、政府相关机构以及社会名流。很多知名人物都曾经受邀作为新闻奖项的评审委员,如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参与英国新闻奖项巴斯夏奖的评审。世代从事新闻行业的家族成员,更是受到各大新闻奖项组委会的青睐,如普利策的后人在普利策奖中扮演的角色。总的来说,大多数新闻奖项采取的评审机制都是同行评议,即便评审委员会中有来自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成员,但是新闻媒体业界的评审始终在整个委员会中占多数。就评选机制而言,各个奖项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普利策奖中,负责初评工作的评审委员被称为“普利策奖系统的脊梁骨”,他们的工作能够帮助适时调整明晰奖项设置,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完善评奖规则。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机制,即分为20个小组的评审委员,完成对所有参评作品的初次评审,评审结果提交普利策奖委员会最终审核。目前,很多新闻奖项都采取这种一级评审、二级核定的复合评奖机制。两级委员会各自单独运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评奖的公平性和严谨性。大多数奖项的评审机制都要求评审委员“利益避嫌”,即不参与任何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作品评审。

    奖励机制是新闻奖的终点。奖励通常不外乎两种,一是以奖金或奖品为代表的实物奖励,二是以嘉许、荣誉为主的精神奖励。新闻传播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意识的行业,对形而上的追求高于物质利益。所以,现在大多数奖项都已不再将奖金作为主要的奖励方式,而是以奖章、名人堂等多样化的方式来构建奖项。在最初设立时,普利策提供了50万美元作为普利策奖设立的启动资金,最初拟定的四个奖项中,除公众利益奖获颁价值500美元的金质奖章以外,另外三个奖项的奖金分别从500到1000美元不等。一路衍变至今,其奖金数额对于获奖人来说已经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来说,获奖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新闻奖的影响

    就新闻奖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对业界、学界和社会三个方面。

    评奖体现的是肯定的价值判断。新闻评奖包含着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作为新闻传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奖项的颁评必然对新闻传播业界产生典范性的职业引导作用,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什么才是“好”的新闻作品,必然对业界的生产传播行为产生标杆影响。

    新闻奖项与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紧密相关。评奖的过程,就是以学术理论中设定的新闻专业主义理想框架为基准,来比较衡量不同门类、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试图从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奖项的颁设,尤其是对新闻奖项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必然会对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术不断发展的度量衡指标。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新闻奖项,必然会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学术经典。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是社会发展的瞭望塔、监督哨,具有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新闻的质量会直接体现为其对社会现实的反应能力,只有经得住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新闻精品才能真正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新闻评奖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专业的评审程序,将真正符合新闻价值观的新闻作品挑选出来,从而对社会舆论形成符合价值导向的影响。如果没有社会影响力,那么新闻奖项只能是业内同仁之间关起门来的游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作者康秋洁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笑盈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邓  瑜

大格局 新视野 “贴地引领”
在吹毛求疵中树立中国新闻界的标杆
优化新闻教研机构的报送通道
“两奖”评选三思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闻奖项概述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