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 郝 建 《 新闻战线 》(

    作为政治传播的全新模式,媒体问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新的执政风貌,逐渐成为民意传达的重要渠道与辅助政府执政以及进行公共决策的全新手段。要想使媒体问政的政治信息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传播,必须对媒体问政的传播模式与特点进行了解。 

    传播模式及特征分析

    在现阶段的政治传播学中,政治传播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且提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传播模式。在新时期媒体环境中,政府信息传播与以往的表现方式不同,是产生于网络空间的一种互动式双向传播。这与传统的单向传受模式不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完全可以介入,他们不再是政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成为信息传播与反馈的主体。

    传播渠道便捷。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利用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充分降低信息在上下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歪曲隐瞒现象,使信息传播更具直接性、高效性,从而缩减公众利益诉求成本以及政治参与的成本,为公众的政治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

    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政府决策者,在政治传播与交流过程中都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无论网民在真实生活中的地位与身份如何,都能在参与政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表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国务院前任总理温家宝就曾经连续三年与网民进行对话,许下了“勾指相约”的承诺,为网民解答问题。由此可见,媒体问政的政治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能够不断拉近公众和政府的距离,从而全面激发公众对公共事务与政治活动的参与热情。

    传播过程为双向交互。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问政,具有双向交互性强的特点,公民不仅能够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也能够通过问政平台发布信息。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代表们都会将议案发布在网络媒体上,广泛征求各地区民众的意见,以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

    媒体问政传播效果分析

    转变政府执政观念,全面优化决策效率。媒体问政是民主表达的创新方式,对政府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考验,每个执政人员都要在考验中逐渐适应。媒体问政在出现的初期阶段,部分地方政府执政人员对此有强烈的抵触与惧怕心理,甚至有的官员对媒体上民众意见置之不理。但随着媒体问政的逐渐推广与普及,很多执政人员主动转变思维,逐渐从过去的消极行为转变为主动参与交流沟通,并且采用较为冷静的方式处理各类问题。

    现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在决策前,都会通过媒体问政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从而使决策结果得到优化。有学者认为,如果在决策前通过一系列论证,吸收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妥善处理好媒体问政工作,可以很好地将各方利益平衡开来,从而达到科学的决策效果。

    进一步拓宽民意传达途径,提高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学者麦克卢汉曾经就信息科技的发展预言:“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政治的发展趋于偏离选民代表,并促使全民参与中央政治活动之中。”在当今媒体时代,民意传达的方式更加畅通与广泛,很多公众利用媒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以此来解决面临的各种社会冲突。随着媒体问政的逐步发展,媒体问政方式逐渐多元化,以网络问政为例,从最初的网民留言参政、领导在线问答,发展到如今的专业网站;从微博问政到今天的手机信访。总体说来,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与平台正逐渐变得广泛。

    在新时期媒体环境下,公民能够借助媒体问政平台,充分利用媒体的互动、开放的特性参与政治传播,将建议与思想展现在现代化媒体上,最终及时获得政府解答与反馈。例如,一名广东的普通小学老师,就曾经通过网络发帖给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详细描写了农村代课老师生活的窘迫状态:“值班守夜一晚上可以得到1元补助费,每天伙食费4元,每个星期平均上22节课,但月薪只有450元,比当地最低薪资标准还要低。”汪洋看到帖子后明确表态,要求珠三角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彻底解决全省农村代课老师的薪资问题。这一案例充分调动了公众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发挥出舆情预警方面的功能。传媒的发展不但大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内容、速度与方式,还逐渐对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充分发挥出舆情预警的功能。纵观近几年的热点话题与重要事件,网络媒体总是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多数社会事件在媒体的传播下,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如周永康事件、钓鱼执法案件、重庆打黑事件等。各种社会问题在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下,促进了问题的解决,甚至有的对国家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媒体逐渐在扩大其政治影响力,并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网站推出的有关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精品栏目,都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如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中国红河网的《百姓呼声》栏目以及大河网的《焦点网谈》等等。

    提高媒体问政功能的相关策略

    媒体问政作为政治传播的一种全新方式,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常规媒体问政的运作模式与制度匮乏,造成媒体问政在部分地区成为表面工作。一些地方媒体问政工作形同虚设,不是内容更新缓慢,就是网页关闭,公开的信息内容也多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其次,在网络媒体问政方面,部分政府人员在网站上对民众提出的问题敷衍应付,甚至态度恶劣,从而导致公众反映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给政府部门的形象造成损害。最后,公众结构的复杂性和政治素养参差不齐,一些非理性的公众言论造成了媒体政治参与的混乱局面,甚至有的别有用心的团体或个人刻意在网络、微博及论坛上散播谣言,制造虚假信息,误导群众。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各地政府积极设置媒体问政议程。设置议程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健康与有序发展,各级政府更要重视媒体问政议程工作,在第一时间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利用媒体建立信息咨询平台,创新设置政治议程模式,以此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完善媒体政治监督机制与参与形式,及时更新信息,对产生的谣言及时澄清;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使政府议程与媒体议程保持一致;强化媒体信息把关力度,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科学理性地设置议程,最终提高媒体舆情应对的能力。

    创建媒体问政平台。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的应用与推广逐渐取代了单纯的网络舆论。2010年,微博已经发展成为全新的媒体问政平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工作人员都尝试通过创建官方微博与民众互动,微博问政蔚然成风。

    目前,由广东省率先推行的手机信访也已成为媒体问政新平台,该平台设有统一的信访号码和网址,如果民众遇到政治方面的难题,只需发送短信就能及时得到回应。

    培养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意识。一方面,强化媒体道德建设力度,引导公众文明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媒体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的鉴别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的信息知识。另一方面,在充分保证公民参政与表达意见的同时,及时完善相应的网络服务,使公民意识到自身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帮助政府与网民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责任编辑:王  宇

    参考文献

    ①彭鸿雁:《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管理研究》,《编辑之友》2013年第12期。

    ②宰政:《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分析》,《传播与版权》2014年第2期。

    ③王利、周瑞:《传统主流媒体的政治传播价值研究》,《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媒体问政的传播效果分析
法制新闻报道中的法律关系问题研究
我国体育传媒的国际化程度剖析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现代传播能力浅析
新媒体视角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基于微博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
新闻发言人用语策略解读
企业管理与传播学关系探究
旅游新闻报道与城市旅游形象打造
电视艺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