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柬埔寨华文媒体的微信试验

● 黄慧玲 《 新闻战线 》(

    海外华文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媒介机构,它属于移民媒体,以中文为载体,为移民族群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华文媒体也纷纷探索新媒体路径。去年5月,柬埔寨历史最悠久的《华商日报》开通微信平台,成为柬埔寨首家媒体官方微信。此后,新加坡《联合早报》、泰国《星暹日报》等也相继开设。

    微信之于传统华文报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国内媒体的微信探索尚未得出实质性结论之前,将中国制造的微信移植到海外华文媒体是否有效?如果有效,这样的成功案例能否复制?带着这些疑问,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我开始了在华商日报的实习,参与了采编译全部流程,并负责华商日报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可以说,这是一次完全的参与式观察。

    柬埔寨华文媒体现状

    据目前文献资料看,当代柬埔寨华文媒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20世纪70年代的红色高棉运动和此后十多年的内战,彻底摧毁了柬埔寨的文化事业,包括华文媒体在内的当代柬埔寨新闻业都要从90年代算起。随着柬埔寨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柬埔寨华人逐渐回归,越来越多的华商赴柬投资,华人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1993年12月17日,柬埔寨经历20多年战乱后的第一家华文报纸《华商日报》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又相继诞生了《柬华日报》《柬埔寨星洲日报》《金边晚报》和《高棉日报》,这5家报纸构成了柬埔寨华文媒体之格局。

    目前,柬埔寨华文媒体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亟待解决的是专业人才匮乏和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红色高棉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大清洗”,导致了新闻专业人才的严重断层。而华文媒体的特殊性使得其对人才要求较高:语言方面,需要兼具较高的中文和柬文水平;思想方面,既要熟悉柬埔寨当地的社情民意,又要契合华人华侨的思维方式。在这种种条件限制下,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专业素养反而被忽视,使得人才匮乏和读者需求增长的矛盾所带来的弊端越发凸显。

    华文报纸在起步初期的主要读者群是当地华人,随着中国移民大军的到来,华文报纸的潜在读者进一步扩大。从地域来看,大陆移民是潜在读者阵容中最强大的一支。“他们来自中华民族的中心区域,与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最为接近,对它的认同意识也最强。在居住国落地生根以后,他们也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但是这个融合过程将是曲折而缓慢的。”①要如何满足这个庞大群体的需求?既然是新移民,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具有实用性和深度的经济、生活讯息,以了解新环境,然后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行动。

    然而,这样的要求对于传统华文报纸来说颇有难度。一方面,人才严重匮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5家华文媒体之间相安无事,各有各的“金主”,既无生存压力,也就没有了发展动力。这时候,微信公众平台低成本高回报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完成一系列的新闻传播流程只需一人,可谓是集记者、翻译、文编、美编于一身。而且随着微信的日益普及,华侨们已然习惯通过它与国内联络,奠定了微信公众平台在柬埔寨的发展基础。

    在微信平台重获新生

    2013年5月,《华商日报》开通微信平台。对国内媒体来说,微信粉丝是纸媒读者的移植,但对《华商日报》来说,20年来积累的订户数还不到微信粉丝的零头。可以说,开通不到一年,《华商日报》重获了新生。

    《华商日报》的读者群主要是在柬华商,而微信平台的读者群则远比报纸复杂得多,他们更年轻,分布在更广泛的行业里,其中还包括许多海外读者。大陆读者占总人数的60%,其中包括在柬华人华侨和国内关心柬埔寨时事的读者;其他读者占40%,包括港澳台、新马泰等地区和国家的读者。复杂的读者群体构成导致了立场的多样性,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与式报道

    去年年末的制衣业罢工潮是柬埔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运动。工潮以该国柴桢省两个经济特区的工人罢工为开端,在救国党的鼓动下,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全柬逾500家工厂被迫停产,多地发生暴力罢工、流血事件。作为柬埔寨支柱产业,涉及60万人的制衣业深陷泥潭,国家损失与日俱增,厂方叫苦连天。众多华人华侨在柬参与制衣业,或经商或打工,他们既是直接受害者,也是现场的第一目击者。

    12月25日,各地陆续发生罢工潮,我将当天报社记者采写的数条新闻、公告整合为一篇综合报道,附上网友评论,并改变以往多图文形式,以单图文推送消息,效果大大超出预期。该文阅读人数达到一万多人,分享转发一千多次,这是华商日报微信平台开设以来的图文阅读最高纪录。成功打响第一炮后,微信平台开始做跟进报道,每日发布实时更新,粉丝人数涨势迅猛。然而随着事件的推移,罢工潮日趋严重,但制衣厂分布在柬埔寨全国各地,光靠报社记者的力量已经远远不够。

    《华商日报》的许多读者被迫卷入这场风波,他们主动为报社提供信息,希望报道能够产生社会影响,督促当局尽快解决问题。制衣厂商、企业高管、职工等事件亲历者,通过报料渠道给报社发来第一手的资料和图片。华商日报报料渠道主要有3个:微信后台、记者朋友圈、华商日报报料群。其中,报料群是在年末罢工潮中顺势建立起的微信群。工潮期间,华商日报记者账号总共开设了5个报料群,申请加入人数近500人,这相当于500名记者储备,力量不可谓不大。

    有了这些报料,平台编辑的工作就是将其汇总、审核、整理后第一时间对外发布。这样的操作办法大大丰富了报道的角度和内容,很多信息在官方还未发布通告前,报社就已经拿到第一手资料。微信的即时发布和迅速传播,也让其他报社次日见报的新闻都成了旧闻,华商日报微信平台在罢工潮报道中脱颖而出。

    在此次报道中,微信平台与其说是信息发布地,不如说是信息集散地,各种信息和观点在这里交汇、碰撞、证伪、传播,创造了令人惊诧的力量。这次罢工潮也为《华商日报》积攒了超乎想象的人气和关注。

    媒体微信平台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我以为,如果没有如此重大的突发事件,没有记者个人账号长久积累的人脉,没有众多网友提供的报料,就不会有此次罢工潮的成功报道,三者缺一不可。

    打造读者圈

    前美国《侨报》副总编辑李大玖认为,几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华文媒体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传统报业很难超越地域的局限、超越华人自身的政治文化分歧,服务于所有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海外华人。也就是说,传统华文报纸服务于特定群体,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社群性特征,读者群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新闻内容仍然依托于传统媒体,面对传统媒体地域性和社群性新闻内容占多数的现状,要如何才能走好新媒体这条路?华商日报微信平台的做法是:打破地域性,巩固社群性。

    打破地域性,主要体现在微信平台的内容推送上:

    首先,报纸上常刊登中国大陆方面的新闻,微信平台则不发布,除非是与柬埔寨有关的中国新闻,以此面对更广大地区的华文读者。

    其次,报纸重在刊登地方新闻,微信则弱化地方新闻,更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弱化新闻的分量,提高资讯的质量。

    巩固社群性,并非指报纸经常关注的商会或社群,而是《华商日报》读者群,从参与对象看,主要是在柬华人华侨。

    今年年初,柬埔寨发生了数起中国人遇害的新闻,华商日报发动读者为遇难者家属捐款,并适时开通了共享社区,读者可以就某个话题吐槽、交流或广告,无形中增强了华人华侨圈的凝聚力和对祖国的认同感。截至2014年3月4日,共享社区已经发布话题900多个。在华商日报的共享社区中,与其说是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及时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之间点对点的互动。

    同样是网络华人社区,华商日报微信平台与柬埔寨中文社区网站相比,媒体属性更强,也更具权威性,读者交流更即时。可以说,华商日报的信息共享社区成功打造了一个在柬华人华侨联络圈。另外,值得借鉴的一点是,华商日报微信平台在线上发起互动圈,亦通过微信平台组织网友见面会、金边一日游、跨年派对等活动。对国内媒体来说,这种方法很常见,也不一定能产生很好的效果,但运用到海外华文媒体上,成效异常显著。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补,华商日报微信平台在读者中的形象变得更亲近,更具人情味儿。

    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陷阱

    在柬埔寨,有效信息的匮乏是微信平台能够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在柬华人人数较少,圈子不大,较为封闭,媒介议程设置作用明显,可以说,拟态环境极易打造。不过,媒体在引导公众舆论、打造联络圈的过程中若操作不当,也极易造成反效果,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媒体的片面报道加深了华人华侨对当地社会事件的定势理解,从而加剧了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的隔阂。

    帕克认为,公众舆论一旦形成并固定下来就会变成稳定保守而非创新的力量。笔者深以为然。媒体的造势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培养出了相应的公众舆论和主流意见。当异见消息出现时,主流舆论排斥的声音就会异常强烈。

    例如在罢工流血事件发生后,我曾在微信上推送一条消息《那些给沈良西的脸书留言》,该文主要摘编沈良西(柬埔寨救国党主席)脸书专页上的留言,大多数是救国党支持者的观点,也有部分反对者观点,留言者大多为柬埔寨本地人。

    脸书是柬埔寨本地人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华人华侨使用者甚少。文章的初衷是倾听救国党支持者的声音,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柬埔寨的民意现状。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消息在读者群中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很大争议。从华商日报记者个人账号的朋友圈中可以看到,这条消息被疯狂转发,支持者给出的评价是: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支持救国党的柬埔寨人的想法;而批评者的理由是:华商、华人的主流立场是不支持所谓的“天天示威”,而这种文章往往是示威的催化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华文报不需要这样的文章。

    我认为,越是有争议说明华文媒体越是需要这样的全面报道,而不仅仅是发表多数派的意见,忽略少数派的声音。何况柬埔寨救国党力量日益强大,数万民众从各省赶来参加示威就是明证。《华商日报》总是从示威影响华商生意、影响社会安定的角度来报道,缺乏示威民众的声音,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读者对柬埔寨整体社会环境的判断。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柬埔寨华文媒体和华人华侨带来了福音,其中国制造的身份也拉近了华人华侨与《华商日报》的距离,为广大华人华侨搭建了交流的桥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的全面探索还会给华文媒体带来更多的惊喜。

    定性研究的本质是参与,研究者不可能完全置身于研究对象之外。在媒体内看媒体,介入越深,获得的一手资料越多,主观因素也就越不可避免,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夸大微信的作用。但这不失为一个样本范例,谨以此就教于方家。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邓  瑜

    注释:

    ①程曼丽:《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影响》,摘自冯应谦主编《全球化华文媒体的发展和机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柬埔寨华文媒体的微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