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深度融合促“四力”增长

● 陈 蓉 朱琳锃 《 新闻战线 》(

    7月11日上午9点,《萧山日报》创刊60周年之“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60个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9点15分开始,萧山日报官微开设《萧报60周年》栏目,对启动仪式现场进行了滚动播报;11点左右,萧山网“新闻中心”板块推出现场图片和重点信息,及时与网友分享。当天下午,萧山日报官微、无线萧山发布了图文报道《60年一甲子 萧报再出发》。

    这是萧山日报围绕构建全媒体、融媒体运作体系进行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生产流程全面调整后的首次全媒体报道。这是一次由内而外,内外联动的整体转型,从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竞争力四力出发,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实现矩阵式、立体式、全天候、滚动式发布。

    机构重置在形式上为实现媒体融合提供前提

    2014年7月1日,萧山日报完成了机构架设的调整,把原先以单一纸媒为核心的按新闻板块设立的部门进行了重置,取消了时政经济部、社会民生部、副刊部、视觉中心、广告部,建立了以报纸、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无线APP等全媒体集群为平台,按生产流程设置的“全媒体管理中心”、“全媒体采集中心”、“全媒体发布中心”、“全媒体技术中心”和“全媒体经营中心”。全部记者纳入全媒体采集中心,报纸、手机报、官微、微信、无线萧山等发布平台及版面编辑、新媒体编辑纳入全媒体发布中心,信息由中心统筹发布,人员由中心统筹调配,目的是实现纸媒与新媒体发布的无缝对接。

    面对新一轮传媒变革以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纸媒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发行量下滑、广告额大跌、盈利能力减弱等。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传统纸媒作为阅读方式的一种,要想健康地存活下去,必须应势而动以变求生。汲取新媒体的优势,推进全媒体平台建设,加快全媒体融合步伐,是弥补传统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下滑的举措。萧山日报早在2011年启动全媒体工程,探索新媒体发展路径,并试图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与融合中,找到适合萧报特色的发展之路。

    2011年,一方面按照融媒体要求对报社大楼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搭建全媒体新闻采集系统和畅享移动采编系统两个平台,打造本地新闻和资讯信息蓄水池。另一方面,对所有媒体采编人员进行全媒体培训。2012年成立“全媒体特别报道组(XBM)”,通过使用卫星直播车,进行本地重要和突发新闻的全媒体立体报道。2013年借《萧山日报》全面改版之际,进一步规范报社层面的网络互动平台,形成报纸、手机报、萧山网、萧报官微的互动报道。

    流程再造从内容上为确保媒体融合提供生产方式

    从以报纸为核心到全媒体集群为平台,机构的调整要求以产品为主线,实现采编流程再造。在原有报纸出版流程的基础上,萧山日报明确了全媒体采编发布流程、发布顺序以及全媒体广告发布流程。采集中心、发布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主任和编辑(18小时)轮值制度,两中心进行无缝对接。

    新组建的全媒体采集中心,肩负发现新闻线索和采访的任务,负责全媒体平台的内容采集、公益活动的策划与互动。进入全媒体采集平台采集中心稿库的稿件,由采集中心值班主任审核后,进入发布中心稿库。全媒体发布中心是多平台发布的聚集地,值班主任对进入稿库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及时进行初审统筹,再由各媒体编辑进行差异化编辑,经过轻度加工的新闻产品,以最迅捷的方式发布到新媒体平台,而深度加工的则在报纸版面上呈现。对于突发性新闻,专门在采集平台上开辟绿色通道,设立突发新闻稿库。

    流程再造,各媒体的发布顺序如何协调?萧山日报对各媒体重新定位。如《萧山日报》的定位是主流、权威、深度,目标人群为党政干部、高级白领、30岁以上的普通市民读者;无线萧山定位是即时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目标人群为25~45岁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报定位服务、咨讯、娱乐,目标人群锁定手机媒体人群,如外来务工者、社会精英;萧山日报公众微信定位深度、原创、好看,以本地新闻带动阅读,目标人群是本地18~45岁受众。根据各媒体的定位,再对重大主题报道、突发新闻的全媒体发布顺序进行了规定。

    7月7日12点50分左右,瓜沥镇杭州达美染整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得到消息后,萧山日报官微编辑于13点32分发布爆料网友的图文信息《航民达美印染起火了,现场浓烟滚滚》;得到消息的全媒体特别报道小组成员赶往现场,同时联系事发地附近的本报摄联会成员赶去现场。15点多,官微发布了记者张磊的现场报道,告知起火原因、过火面积、火势现状、有无人员伤亡、围观人员以及周边道路封闭等情况。当日15点47分的萧山日报微信发布《瓜沥达美印染厂着火了》的图文报道。萧山手机报《晚报突发》栏目刊发《瓜沥又火了  航民达美印染起火》的图文消息。17点24分,官微发布摄联会成员“小红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更多照片。19点07分,官微发布记者范方斌拍摄的救火现场视频,时长28秒。7月8日,《萧山日报》刊发记者采写的《印染厂大火》图文报道及消防提醒。

    机构调整流程再造的首月,虽然采集发布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地方,但通过此次突发新闻的全媒体报道,基本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发布,不同层级、差异化发布,为进一步完善流程提供了实践依据。

    管理调整为全媒体融合提供保障

    为确保全媒体融合的有效运作,根据新的机构架设和新增媒体发布平台的特性,萧报对2012年制订出台的《萧山日报全媒体运营方案及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根据《全媒体采编融合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安排表》,第一阶段修订了《全媒体采编增量考核办法》(试行稿)《全媒体采集人员岗位职责》《全媒体采编发布流程及发布规定 》(试行稿)《萧山日报关于改进重大突发性报道的补充意见》《萧山日报全媒体经营运行机制和操作流程(讨论稿)等几项制度。

    《全媒体采编发布流程及发布规定》(试行稿)规定了全媒体特别报道适用的范围:1.突发新闻事件;2.报社层面的重大活动;3.围绕近期新闻热点策划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报道及活动;4.经社长、总编辑审批须进行全媒体报道的内容。明确了全媒体特别报道的发布原则:1.全媒体特别报道主题由值班总编认定,并根据新闻事件发生进程随时启动;2.被列入全媒体特别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必须无条件服从值班总编的安排。对新闻事件,及时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的采集,对全媒体的报道需保持完整性;3.全媒体特别报道的相关版面、栏目及文章最后需统一加挂全媒体链接。

    原有的《全媒体采编增量考核办法》中,记者为新媒体供稿,是不计算稿费的。修订后的实行办法对采编人员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表稿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支付一定的稿费;同时,将全媒体好稿作为单独一项纳入每月好稿的评选。

    《全媒体采集人员岗位职责》对值班总编(值班编委)、采集中心主任、发布中心主任、报纸版面编辑、新媒体编辑、全媒体记者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一名全媒体记者必须同步做好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用全媒体的思维去采集内容,至少提供一张新闻图片、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和一篇适合报纸版面的新闻报道。遇到突发新闻时,记者必须进行实时滚动播报。

    在突发事件的全媒体报道中,网络、手机成了报道的主要平台,图片、视频成了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于记者来说,尽快掌握更多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技能,从习惯文字、图片报道到文字、图片、视频拍摄;对编辑而言,要提高策划和判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吸引受众的关注。为此,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报社蹲点、考察等加强采编人员的互联网传播意识,开阔思路提高技能,加快整个采编队伍的转型。7月初,报社派出中层干部、骨干记者编辑到瑞安日报进行为期一周的蹲点学习;全媒体技术中心人员前往专业机构进行学习;针对视频制作的弱项,7月中旬,萧报大讲堂开设全媒体视频系列培训,邀请萧山本地专业的微电影制作公司给全体人员讲授视频新闻的拍摄及制作技巧。另一方面,培养专业队伍,调整全媒体特别报道小组成员,在采集中心、发布中心挑选精兵强将,鼓励摄影记者钻研视频拍摄,借调专业人员进行视频后期制作,提高全媒体报道尤其是视频报道的质量。

    全媒体转型融合任重而道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全媒体转型、融合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员工的事,而是必须全员投入的任务,在做好全媒体采编融合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围绕完善制度、培养人才、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

    各媒体平台有序发布的磨合及全媒体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媒体发布中心负责报纸、无线萧山、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等的发布,其他发布平台网站、城市电视、户外LED等由下属子公司负责,全媒体的发布平台有序发布还要在运行中进行磨合,并通过政策及制度加以强化。下阶段我们将对全媒体考核办法进行全面调整;根据采编运作情况,对采集中心、编辑中心人员进行微调。

    培育具有现代传播意识和技能的采编、技术人才,加快实现队伍的转型。队伍的转型是摆在面前最大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编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需要对自身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这种倒逼机制,促使报社人才在跨界新闻、电视、出版、网络、电信等多个技术行业上掌握专业知识。下一阶段,要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蹲点学习以及相关竞赛活动。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通过加快数据库建设,推进全媒体采编、经营和管理的融合,进而加快报业的全媒体联动运作。

    (作者单位:萧山日报社)

以深度融合促“四力”增长
边境省份党报如何服务外交战略
敢于担当 乐于服务 善于监督
创新·深度·互动
聚焦“小人物” 释放“大能量”
媒体的力量
从“杨六斤事件”看救助报道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