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逆生长,给生活更多希望

——丁时照访谈录

● 本刊记者 陈 野 郭潇颖 《 新闻战线 》(

    时下的中国,除了报纸,恐怕其他运用纸张的行业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疯狂的唱衰。

    纸媒人走得很艰难,但他始终强调要重拾信心——人生可以有无数个起点,只要你还愿意出发;纸媒可以有无数次崛起,只要我们愿意行动。最先衰老的从来不是报纸,而是那股闯劲。

    5月26日,作为当年晚报四小龙之一的《深圳晚报》,迎来了第N次改版,“致读者”中别致地提出“以逆生长的如虹姿态重新出发”。改版第四天即5月29日,单日广告额达到近百万元;6月份广告止跌回升,同比增长5%;7月同比增长8%,发行量提升了10%以上……是这份纸媒人的坚守,带给报纸这种“古典媒体”以全新的生命。

    而这份报纸的总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乃一精明干练的湖北人,丁氏时照是也。

    “每一个人的手指都可以点燃一个春天”

    记者:5月26日,《深圳晚报》迎来最新一次改版,改版宣言中提到“以逆生长的如虹姿态重新出发”、这种姿态“将被一种专业主义、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所浸染”、“请相信《深圳晚报》,总在给生活更多希望”等等。读过之后,满满的都是正能量。那么这次改版的初衷是什么?

    丁时照:《深圳晚报》创刊刚好20年。20年来,晚报在整个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笔。我们深圳报业集团有四大主报,特区报、商报、晚报和晶报,特区报是面对公务人群,商报是面对商业人士,晚报是面对百万家庭,晶报是面对年轻人。报业集团内部对这四报有一个服装论:特区报是穿中山装的党报,商报是穿西装的党报,晚报是穿休闲装的党报,晶报是穿牛仔装的党报,刚好定位四份报纸的特性。

    我2011年来到晚报,亲身经历了4次改版,最近的这次改版主要是就现下的报业环境,提出来一个词叫做“逆生长”。这次改版提出了专业主义、理想主义、人文主义。专业主义是指内容依旧是纸媒的根本,做新闻、做内容就是我们的根本。人文主义即体现在纸内、纸外所有的内容,包括深圳晚报团队对社会、对人心的关照。理想主义则是每个人都要有理想,就像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的那样,“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未见到的,而这种信仰的结果,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

    之所以喜欢怀念过去的岁月,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做得不够好。现在的人依然有巨大的潜能,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僵在那里不动了,而要积极跑动,每一个人的手指都可以点燃一个春天,大家一起动手,那么春天真的不会远。

    记者:数据显示,改版后第四天即5月29日,单日广告额达到近百万元;周末通常是报纸广告的“洼地”,而“六一”恰逢周日,又处于端午假期,“漫画报”当天广告65万元,创下近10年新高;6月份广告止跌回升,同比增长5%。在整体经济环境及整个纸媒行业不甚景气的当下,这样的数字难能可贵。 能“吸引眼球”同时又完美“吸金”,《深圳晚报》凭的是什么?

    丁时照:改版改来的实在收成是“眼球经济”的有益例证。改版之后,6、7月份的广告跟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和8%,尽管增长不多,但是它却极其鼓舞人心。不止于此,我们的发行量、零售量现在也是深圳增长最多的。改版之后,发行量整体增长了10%以上,虽然很难想象,但是说出来却很简单,当你很好地服务了一些单位以后,他们对《深圳晚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会开始订阅晚报。这样一来,晚报广告、发行量上涨,大家也都燃起了斗志,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我个人是坚决反对唱衰纸媒的,只要自己不唱衰自己,那别人的唱衰也撼动不了任何人任何事。

    说到广告,我觉得它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开始的硬广告,到第二阶段以活动带来广告,再到第三阶段,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借鉴了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羊毛出在猪身上”,以创意来带动广告。 我们总在讲媒体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不仅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最主要的是树立互联网的行为。先动起来,之后渐入佳境,理论搞得再精深,不付诸实践也是枉然。

    现在活动基本已经成为广告的标配,因此改版之后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说“天天都是好日子”这个系列就是紧扣日子来进行策划的。一年365天,如果把各种各样的节日填进去,那几乎每天都是节日,天天都是好日子。为此我们策划了深圳封面爱人的征集活动,在所有报名的夫妻、情侣中挑选出10对,在“520”这一天到京基100的最顶层,我们给他们颁奖——“见证爱的新高度”。当天晚上把获得第一名的情侣的名字“佳琼爱有天意”印在京基100楼体巨大荧光字幕上,全城的人都见证了他们俩的爱情。之后为了配合深圳国际礼仪宣传月活动,我们在6月23日推出了16版相连的《深圳国际礼仪长卷》,用故事和手绘的独特形式普及国际礼仪知识。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居民,很多深圳人都有涉外活动,这样一份可读性与画面感兼具的“长卷”对深圳人来说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国际礼仪课,特别的版面呈现方式带来了50多万元的收益,策划与创新也成为洽谈广告的有利手段,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了市场认可。

    记者:在《深圳国际礼仪长卷》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广告商”——政府。在极寒天气,很多传统媒体都寄希望于政府拨款,而您似乎另辟蹊径,让政府购买服务。

    丁时照:听从党的指挥、向组织靠拢,也是我们逆袭的策略之一。我们应该走在拨款的前面,让政府购买服务,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既然有外包需求,我们新闻界应该优先行动才行,因为我们是一家良善的媒体。我一直提倡晚报要做一家良善的媒体,要给生活更多希望,在自身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要把自己挂在树上,而应把自己挂在读者的心上。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时尚元素,但真正的时尚元素在哪里?答案是党的文件,这可是国典朝章,任何时尚元素,追根溯源,都能在党的文件里面找到。纸质媒体要建立一个解码系统,因为文件有它自己的话语体系,把它解码出来,让市民百姓都了解。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繁荣,家庭乃至个人的发展,都聚集在这份文件里。年轻人还是要学习文件,读懂之后,你可以预知未来社会的变化、变迁。党的文件就是社会总指挥棒,个体都裹挟其中慢慢往前走,我们就要从这里面吸取精神营养。

    “以立方体形式覆盖深圳”

    记者:我看许多人在许多场合中都笑称您是“媒老板”。《深圳晚报》的“媒立方”很引人注目,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全新大胆的设想加之充满创意的项目,似乎都为进入“媒立方”时代的《深圳晚报》带来了连台好戏。

    丁时照:其实做“媒立方”的初衷很简单,我原先在跟其他同行介绍时,因为囊括的东西太多,好多人听起来云里雾里。我就想怎样才能系统化、条理化地概括呢?这才有了“媒立方”的由来。

    从2012年起,《深圳晚报》就已从传统的单一纸媒,加厚为多向度的纸质媒体+网站媒体+移动媒体+家庭终端+品牌活动平台的“媒立方”。以立方体形式覆盖深圳,辐射全国,构筑媒体传播全新业态。纸质媒体群包括“给生活带来更多希望”的《深圳晚报》、“贴近社区,亲近读者”的“系列街区报”,全球第一份口岸报媒的《口岸版》;网站方面有晚报826网和大运网。因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是在8月26日,把一个城市的生日作为网站的番号,就是永不磨灭的番号。在晚报826网上,有《深圳晚报》内容的电子版,也有更多新鲜的评论话题,贴近读者生活。大运网则是深圳大运会的遗产,政府把它交给晚报。起初我们想做与大运会相关内容的延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与其是大运会的相关内容,不如做成一个普及知识的网站。因为人最容易犯常识性错误,不是因为知识不丰富,就是被冲晕了头脑。这个世界上,道理就那么几条,有用的话就那么几句,其他的都是打酱油,都是在注水。所以大运网就成为了深圳人的维基百科,健身又健脑。另外微博、微信也在探索中前行着,现在看来微信的影响力要更大些。移动媒体这方面,我们的手机客户端很早就开始做了,《深圳晚报》的APP,效果也很不错。

    记者:这样看来,《深圳晚报》是要以全方位、立体式的效果来扩大影响力。在您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丁时照:我觉得对于报纸来说,发行量不一定就等于影响力,想提升影响力就要全方位地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上的舆论斗争是我们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纸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间形成巨大错位,主战场上没阵地,主阵地上没敌人。纸质媒体面对的东西都是在夹缝里生存,所以传统媒体不能用冷战思维来对待互联网,它是新的操作系统,更是基因改造工程。我觉得如果把它当做工具来利用,那它跟我们就不是对立的;如果把它当做一种媒体,那么它就要吃掉我们。只有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融合在一起。因此像互联网的联动、传统媒体的联动、户外媒体的联动、移动客户端的联动、个人的联动,整合在一起就是影响力,我们的目标是影响力遍布全网。

    记者:您是更倾向于把互联网、新媒体这类新兴产业看做是一种技术,一种让传统媒体走得更好的技术。那既然说到影响力,就不得不说《深圳晚报》的影响力工程,这也是《深圳晚报》发行量和广告量持续上升的筹码之一。

    丁时照:《深圳晚报》影响力工程由基因改造工程和操作系统工程构成,这就促使我们要跟互联网、新媒体进行融合。但在融合中,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媒体,依然要手挽手一起做活动,我们跟电台、电视台、同类的报纸合作,就是最基础的连接点。再者我认为由于版权等因素,门户网站和报纸的合作会成为一种新趋势,他们需要内容,而我们需要传播路径,从而扩大影响力。最后就是建立微信、微博,通过这种社区式传播,朋友式分享,裂变式推送,扩大影响力。就好像《致敬伟大的小孩》,到目前为止有将近5亿人看过这篇报道,当天的微博转发量达到1.9万次,各大网站连续两天摆在头条位置,阅读量也还在持续上升。7月份的中国好人榜,这个孩子高票当选,这都说明了影响力的作用,同时也把《深圳晚报》带到全国。

    我觉得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鸿沟。人与人,国与国,教派与教派,媒体与媒体之间都有鸿沟,填平这个鸿沟是所有媒体努力的方向,也是本职责任。如果能把鸿沟填平,大家互相理解,就是和而不同。纸质媒体和互联网比较起来级别不一样,纸质媒体是百万级,百万发行量、百万读者、百万广告。而互联网是什么,是亿级,用户以亿来计算,收入以亿来计算,那么这两者中间缺“千万”,这就是鸿沟,我们就是要填平这个鸿沟。

    说实话,我认为纸媒和互联网比较起来,从来没有真正地大众过,即使在最鼎盛的时期都是如此。互联网仅中国就有以亿为计量单位的用户,纸媒发行量再高,相对于互联网也只是小众读物。现在纸质媒体的发行量下降,广告量下降,都是正常的回落。现在大家觉得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纸媒带来如此强烈的冲击,在我看来其实很一般,因为我们正好处在媒体的极寒天气,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受不了,就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纸媒人应具有三种能力”

    记者:在《新闻魔鬼定律》中您曾提到一个观点:如今媒体江湖竞争惨烈,各使奇招。媒体圈又是一个没有专利可言的市场,你今天推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版式,隔天之后满世界都是;今天你用超粗黑字体做主标题,明天大家都采纳……还有策划当道,评论前置,大家基本都是一个路数。基于此,那您认为媒体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丁时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绝对是第一位的,有了人,特别是能干的人,万事皆有可能。这个世界的图景都是先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然后才呈现出来,除了自然界的景观以外,你见到人造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产生的。但我现在最大的忧虑就是很多媒体人从传统媒体撤离,而媒体行业的兴旺太需要一批有理想的人在这里坚守。现在看来,报业集团的调整可能是避免不了的,要调整,要保留,要淘汰,但是不要急于把大家灭掉,还是先守住阵地再说。在媒体江湖上行走,我们的看家本领是什么?过去能写稿,会拍照,能编版,就是老报人的极致。光能写,你已经可以独步天下,如果加上会拍,你就是全国十佳。现在,谁不会写?谁不会拍?用老话说就叫做:“人人有麦克风,人人有笔杆子,人人有摄像头,人人有枪有炮”。

    同时要增强纸媒人的看家本领,应该形成三种能力:一是话题生产能力,二是舆论形成能力,三是热词制造能力。三种能力其实就是资源的整合能力。这三种能力直观地看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叫做“效率倍增”。纸媒人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坚守中不停地探索,把这个时期当做强身健体的阶段,经此一役,可能就把《东京梦华录》中虚华的东西给漂白掉了,剩下的个个都是钢筋铁骨,是新闻界的栋梁,那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这种历练可能是魔鬼般的,也可能是地狱般的,但我们无需恐惧,总有一帮人在这里面脱颖而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因时因事因势而变,保持住自己的信念不变,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记者: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一语道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我们自知处于极寒天气,但依旧想听听您对这个时代的看法。

    丁时照:纸媒人要找到时代的方位感。此时此地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时代?有人说是“汽车时代”,有人说是“手机时代”。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从过去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一直到信息时代,当下我们处在什么时代?如果从另外一种社会形态来看,我们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那么我们此时此地处在什么时代?又或者从生产方式来看,从游牧时代、农耕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到商业时代,此时此地又是什么时代?

    无论是从生产力还是从生产关系的方面来判断,我们当下处在“情感时代”。所有的纠结,所有的不安,都和情感有关,都是情感的紧张或舒缓造成的。互联网虽然兴盛,但远没有传统媒体的坚守厉害。以电台为例,曾经以为电台必死无疑,但汽车时代的到来不仅让它起死回生,而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因而,手机时代的来临,或许能给纸媒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入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经说过一句话,大致说的是,传统媒体如果能及时捕捉到世界的变化,早行动,世界会是另外一番景象。是我们自己错失良机,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纸质媒体真的是横着走,人家求你做广告,帮忙安排版面。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极盛时期,也埋下了衰落的种子。相反,在极衰的时候,重新兴盛的种子也埋下了,只是我们还没有看到,需要有人不停地探索。

    “演讲、写作的三不讲原则”

    记者:与您精彩的对话,在我们的内心点起了一股小火苗,内容生动、言辞活泼、思维活跃,您似乎是一个极好玩的人。

    丁时照:我很少一本正经,说错了也就拉倒了。学新闻的都这样,思维不活跃不行,我一直都做新闻,跨越两个城市,武汉到深圳;服务过三张报纸,《湖北日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经历简单,也没有大的起伏,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其实我演讲、写作有一个三不讲原则——教科书上有的不讲,红头文件上有的不讲,陈词滥调的东西不讲。第三个我觉得是最难的,但是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像现在我仍然坚持写点东西,大概每年见报的稿子有10万字左右,跟记者工作量不相上下。每星期读一本书,写一份书评,这些我也准备成书,叫做“说书”或者“评书”。不写东西的媒体人,思维一定会僵化、老化,应该时刻保持敏感。

    记者:现在特别想听听您对行业后辈有什么箴言益语。

    丁时照:其实说不上箴言,就是年轻人要找好观点,找好角度,阳光激情地面对现在,积极乐观地看待未来,这才是正道。我总结了一个新闻的“推敲定律”,说的是:你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最后还是别人说了算,就好像记者写稿子,是记者说了算吗,他后面还有记者部主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值班老总等。尽管权力最大的值班老总签字才能付印,那就说明是他说了算吗?不是,是读者说了算。就是这样,这既是业务的道理,也是生活的道理,不要以为你是一名普通的编辑记者或者是普通的员工,你就自卑,因为你是这些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缺失了你真的不行;但是你也别骄傲自大,你说了也不算,这就让你特别平和,既不趾高气扬,也不垂头丧气。这样的风骨或者叫气度,正是这个时代亟需的。不急不躁,气定神闲才能出大智慧。

逆生长,给生活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