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生活点滴中发现正能量

——央视《走基层》栏目带给电视民生新闻的思考

● 梁 晶 史笑吟 原 野 《 新闻战线 》(

    面对新媒体的强势来袭,电视媒体要想吸引观众,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必须努力创办精品栏目,发挥电视媒体的责任,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真正的价值所在。近年来,民生新闻日益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也顺应潮流,开办了多个民生栏目。央视创办的《走基层》根植于人民群众,从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好评。

    特色鲜明

    201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电视台根据活动安排推出了央视记者《走基层》栏目。

    栏目内容。央视《走基层》栏目是“走转改”活动的深化和延续,中央电视台高度重视,栏目陆续派出200多名记者,分80多路走入基层,深入到基层中去,把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在第一现场了解民意,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关切群众疾苦,沟通政府与民众。走基层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开辟专栏,在《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推出相关专题,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专题宣传。央视在新闻频道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走基层:第一手调查”“走基层:温暖”“走基层:在岗位”“走基层:春耕调查”“走基层:抗旱日记”等特别栏目;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走基层:边疆行”特别节目;军事频道推出了“走基层:中国藏之南”特别节目。财经频道推出了“走基层:边疆行”“走基层:百县行”。

    《走基层》栏目与以往民生栏目的区别。民生新闻的本质是“以民为本”,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群众的距离。

    当前民生栏目备受人们的追捧,也让很多电视台看到其中潜在的“商机”,纷纷开办了各种类型的民生栏目。然而,这些民生栏目的起点低、视角俗,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是将焦点集中于一些婚恋问题、邻里矛盾,采访过程中,低俗、不雅的镜头也在新闻媒体上展现出来,并没有体现出民生栏目的价值所在。

    央视推出的《走基层》栏目与上述类型的民生栏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走基层》属于系列报道栏目,围绕一个主题,以先进的理念为支撑,以精良的制作为保障,透过小小镜头,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切入点,将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现出来,搭建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走基层》栏目不仅拉近了媒体与百姓的距离,更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拓展了新思路,通过电视新闻媒体的呼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走基层》栏目目标锁定明确:基层的普通百姓、一线的干部职工、边疆的各族人民。《走基层》栏目把记者的采访地点更多的锁定在农村山区,边境地区,栏目组记者不畏路途遥远,真切地走到我们的最基层。镜头对准这些采访人物,展现他们的鲜活形象,落实栏目的真实原则,让观众体会到最真实的基层百姓的生活、思想,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走基层》栏目的社会反响。《走基层》栏目在央视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2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播放“新春走基层”节目后,收视率上升了0.5个百分点,涨幅达到12.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走基层》栏目的关注度。而《走基层》栏目之所以获得了这样的成功,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的精准定位,每一个鲜活的案例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央视记者真正“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走基层》栏目存在的问题

    一些媒体跟风现象严重。各个地方媒体为了配合中央中共宣传部的“走转改”活动,提升地方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借鉴与模仿了央视的《走基层》栏目,纷纷创办了自己的《走基层》栏目。这些《走基层》栏目虽然也将栏目定位于民生栏目,遵循“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但在采访过程中并没有将节目的理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跟风现象。央视《走基层》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基层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电视媒体,劳民伤财。而其报道内容、关注焦点与央视没有本质区别,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些媒体并没有真正理解“走基层”的含义,以为到山区采访就是“走基层”,采访基层民众就是“走基层”,急急忙忙地走一趟,就以为完成了“走基层”的工作,“走基层”的意义也就消失殆尽。

    报道多集中于正面报道。央视《走基层》报道的问题在于多是正面、积极的报道,向人们展现出的基层百姓的勤劳、坚守、智慧的一面,并没有向人们展现基层百姓背后的悲伤、痛苦、困难与无奈。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发现存在于百姓之中的“真善美”,并将其放大传播出去,为社会增添正能量,这本无可厚非,也是电视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责任的体现。然而,作为人们所关注的民生栏目,《走基层》的思想定位是“以民为本”,对于百姓生活中不如意事情也应如实报道,这并非是散播消极舆论信息,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向人们展示百姓生活中的不同滋味,向人们传达更为全面的社会信息,还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让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让《走基层》栏目富有生命力

    让“走基层”成为一种常态。“走基层”就要切切实实地走下去,不仅在栏目创办期间,鼓励新闻记者走入基层,还要让“走基层”成为新闻记者的一种常态行为。对于《走基层》这样的民生栏目而言,记者只有亲自走到基层百姓的中间,将切身的体验与感受传递给观众,才会产生社会效应。因此,要鼓励记者对每一则新闻报道,都以自身的切实体验为基础,这样的报道才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共鸣,并且被相关部门重视。

    提升栏目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影响着新闻采访与报道的效果。《走基层》作为一档民生栏目,它所关注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新闻工作者要从这些看似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新闻价值之所在,并将其进行加工并传播,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传递社会正能量。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独具慧眼,从点点滴滴,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中发现新闻价值,而且要熟悉群众的新闻口味,选取的采访视角不偏颇、不造作,真实、全面、详细地将新闻内容呈现出来。

    完善新闻监管制度。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还应进一步完善新闻监管制度。首先,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工作者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发布不真实的报道,不捏造新闻,不编纂新闻,有着诚挚的敬业精神,认真工作,明辨是非,自身廉洁,向观众呈现出优质的新闻报道。其次,建立举报机制。向社会提供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举报的渠道,进一步约束记者不良行为;最后,建立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对新闻内容定期进行审查,对新闻记者进行定期考核,加强新闻记者的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策划公益活动 践行“走转改”
生活点滴中发现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