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是一名战士时刻应该保持的姿态。而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本质上说就是一名军事新闻战线的战士。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我穿上海军蓝,开始在碧海蓝天间不停地奔跑,一晃已有10多年了。其间流淌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把那个曾经羸弱、有些小资的书生,淬炼成一名真正的战士。回望走过的新闻路,其中的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
首批护航
2008年12月26日,海南三亚。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开启了一段崭新的航程——远赴丁亚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作为首批特派记者,在踏上军舰甲板的那一刻,我还没有完全懂得此行的历史意义。
晕船,是对一名海军的起码考验。“一言不发,两眼发呆,三餐不进,四肢无力,无(五)精打彩,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是对晕船最形象的写照。作为海军记者,出海是少不了的。以前每次出海,基本上都要晕船,吐得一塌糊涂。知道护航任务要三四个月,当时最大的担心不是海盗,而是晕船。
在和战友挥别之后,我赶紧往舱室跑,抢发稿子。可是,军舰已经开始摇晃,我感到阵阵恶心,浑身直冒虚汗,在舱室狭窄的过道里,我抓着扶手,一步一步缓慢地往前挪动,渐渐地两眼开始发黑,视线有些模糊。大概是前一晚连夜赶稿,熬了个通宵,造成体力透支,再加上晕船,迷迷糊糊间,我倒在了过道里。出师未捷身先倒!等我醒来时,发现已经被战友扶到舱室床上。我勉强坐起来,强打精神赶完稿子,请求负责新闻联络的干事赶紧发回报社。接下来,我连续36个小时没敢下床,直到身体逐步适应。
和平时期,缺少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人们对战地记者的特殊价值认识不深。在抵达亚丁湾前夕,负责此次护航宣传任务的新闻官召集所有随舰记者开会,主题只有一个:如果与海盗交火,记者的战位在哪里?怎样搞好报道?我突然意识到,编队即将进入战斗状态,从现在开始,我不仅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斗队员。随后,他们拿出舰上专门为记者准备的头盔和防弹背心,告诉大家,明后天记者将与舰上反恐、防海盗战斗演练一起合练,熟悉自己的战位和动作。那一刻,我才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离战争如此之近。在随后的护航行动中,我们与特战队员一起登战机、爬小艇、上商船,参加紧急救援、随船护卫、临检拿捕……凡是有危险的地方就有记者的身影。
海上过年怎么过? 2009年1月25日,农历大年三十。当地时间晚上6时55分,匆匆吃过年夜饭,我便穿着作训服来到武汉舰后甲板。为了让连续执勤1个月的战士们能在除夕夜吃一顿安稳饭,睡一个囫囵觉,我主动申请值班。挎上子弹袋,背上冲锋枪,戴上钢盔,转瞬间我成了一名全副武装的护航战士。但无边的黑夜,很快吞噬了我心中的兴奋之情。除了头顶上的点点繁星,眼前看不见一丝光亮,更无法判断远处海与天的界限,只有呼呼的海风伴着螺旋桨搅动波浪的声音在耳畔回响。说实话,这样漆黑的夜晚,在摇晃的露天甲板上站岗,多少有点害怕。然而,手握钢枪,肩上像是重了很多,想到一家不圆万家圆的使命,我便立刻把眼睛瞪大,用夜视仪巡视着海面,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抗震救灾
军人,与使命同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3000多名海军将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他们穿梭于危楼废墟,跋涉在绝地险境,与死神展开了生命争夺战。在同一个战场,一群穿着海洋迷彩的特殊战士,他们戴着口罩,拿着笔和相机,与海军抗震救灾勇士们并肩战斗。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尽管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抵达灾区后,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到处是残垣断壁,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真有天塌地陷的感觉。震后的灾区,危险无处不在,危楼、斜墙、余震、泥石流……置身灾区,军人的血性和激情瞬间迸发,个人安危早已抛诸脑后。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那段时间,在灾区采访的记者,几乎人人都有过惊心动魄的经历,但是,没有一个人胆怯和退缩,同事郭益科一周内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仍然乐观顽强地冲锋在一线。
在绵竹市东北镇二环路边两公里长的一片空地上,整齐地搭建起百余顶野战帐篷,海军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和参战主力部队营地就临时驻扎在这里。一个标号为A01的帐篷,成为海军报社抗震救灾前线编辑部,里面住着10个人。灾区高温炎热,最高温度达到45摄氏度,人在帐篷里如同蒸桑拿。虽然环境恶劣,我们早已顾不上计较,大家白天忙着采访,晚上把脸盆倒扣在行军床上,然后放上笔记本电脑,就开始写作。想到灾区群众的苦难,想到救灾官兵的勇敢,我们常常边写边哭,泪水混杂着汗水。每天夜里,当所有帐篷的灯熄灭时,前线编辑部仍然灯火通明。由于连续奋战,每天平均只睡三四个小时,健康严重透支,不少同事身体都出现了问题,报社领导要求部分同志立刻返回,但大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的一手输液一手写稿。那段时间,《人民海军》报几乎成了抗震救灾专刊。
实弹攻潜
参加实兵演习,是每个军事记者的家常便饭。如何在演练中发现独家新闻,则是军事记者的看家本领。
2006年7月31日,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团举行新型反潜直升机海上实弹攻潜演练。作为分管军事训练报道的记者,得知消息后,我一阵兴奋。反潜作战,被称为世界海战五大难题之一。在茫茫大海搜索一艘潜艇,无异于海底捞针。一旦演练成功,则标志着我海军反潜作战能力取得新突破。知道此次演练的重要性,我主动请缨跟随战机参加演练,采写现场亲历式报道。
社领导很重视,同意了我的申请。与东航新闻干事王朝武联系时,他一口答应,表示登机没有问题。于是,我兴冲冲地做好相关准备直奔东航。到了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告诉我天气不好,可能飞不了。接着,又告诉我可能不让记者跟随飞行。经过打听,原来是领导考虑安全问题,不同意记者上机。
千里迢迢而来,难道就这样悻悻而归?我很不甘心,反复催促王干事再去协调。在焦急等待中,王干事带来了好消息。于是,我们飞快地跑向团训练场。只见战鹰列阵,旋翼飞转,似乎一场大战即将打响。此时,离战机起飞只剩下10分钟,演练进入倒计时。
在巨大的噪音包裹中,直升机呼啸着,利箭般冲进海天之间。虽然戴上了专用耳机,耳膜还是被震得隐隐作痛。这是我第一次跟随战斗机参加实弹攻击演练,既紧张又兴奋,心里犹如野马狂奔,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用记者的职业敏感,仔细观察并记录着机舱里的一切。
经过一番艰苦搜索,直升机发现了海上“猎物”。“战斗警报”“锁定目标”“攻击”……刹那间,深水炸弹倾泻而下,如天女散花,海面上轰隆隆的爆炸声远远传来,狡猾的“敌”潜艇被击沉海底。整个战斗过程虽然只有半个小时,我却已浑身湿透。
根据这场演练写就的新闻特写《雄鹰猎鲨》,获得了该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奖项并不能说明什么,镌刻在军事记者心中的追求,才是最可珍贵的。
(作者系人民海军报社政治文化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