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 顾华宁 周图伽 《 新闻战线 》(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类大学生如何培养媒介素养,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面对新技术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教育内容亟待紧跟传播载体的变化、大学生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调整,使学生熟悉最新的软件,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了解媒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3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首次开展合作,指导10个省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签署共建协议,旨在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以及新闻传播等活动的一个概括性看法。在今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完善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信念、理想、责任”为主题的思想,为高校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媒介素养的涵义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目前已发展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媒介素养在其演进过程之中出现过很多的称谓,如文化素养、图像素养等,仅从名称来看,其概念在不断地拓展,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判断并使用信息到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再到信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历程。

    尽管已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在媒介素养的定义上,依然众说纷纭。媒介学者P.玛莎瑞斯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正确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大众传播研究者J.刘易斯则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技术的诸多力量的强制作用”。不难看出,其实前者是在强调信息的传播,而后者是在强调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虽然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学界还是较为赞成它是属于一种公众获取、解读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大众传媒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推进,大众媒介已从一个单纯的事业化管理转型为一个“事业性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并向企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并逐步渗透到大众生活。网络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且传播的力量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客观认知与主观判断。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主力军,如对媒介信息没有筛选和判断,极可能造成认知上的偏差。虽然大众媒介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机构并受到严格监管,不过,对于媒介所传递的不良信息采用“堵”的政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但却忽视了大众对于不良信息的自我警觉和判断,简而言之,就是缺乏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思考。因此,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媒介素养将成为他们走向社会,认知社会的一门必备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所有大学生都必须面临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而媒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先期的预备过程。这是因为媒介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正好与社会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对应,无论是从知识技能还是到生活习惯、观念的养成,媒介都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化的养成辅助作用,也对大学生是否能对媒介所传递的复杂信息进行正确抉择和判断提出了挑战,因此可以说大众传媒在为大学生社会化过渡中提供了必要的养成辅助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化养成更为复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又缺乏较强的辨别判断能力,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足的原因

    政府机构对于媒介素养不够重视。政府在媒介议程的设置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带头者和提倡者。但是我国政府对待媒介的处理,大多停留于围追堵截的状态。近年来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力度开始加大,但从目前的社会效果来看,还是显得有些薄弱。政府机构的角色在于引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但是媒介素养在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是离不开法律法规以及职业准则的规范。进一步加强我国媒介市场环境的管理,对于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大管理力度,才可能让媒介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社会服务。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们从翻译西方媒介素养理论到逐步结合我国国情,将媒介素养理论本土化。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这表明我国对于媒介素养及其教育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开始增加,但大多还停留在梳理国外理论,总结相关材料的层面上。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作出实证研究的案例还较少,这使得我国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缺乏对于我国媒介环境考查的基础性材料,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我国具体受众的媒介素养状况,不能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对应之策。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及其实践课程较少。我国首次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2004年,虽然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次重大突破,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传统教育体制的保守和局限性使得媒介教育所强调的批判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挑战。相应的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配备也还不够完善。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当中举步艰难,使得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失去了最根本的实证调研。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

    将课程设置作为重要手段。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首要途径,他们通过大学的学习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要加入到高校课程设置当中去。可以在新闻传播专业或者有相关研究师资力量的非新闻专业中设置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将新闻事件或者当时期的特定媒介话题作为焦点,引领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老师通过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使学生树立起理性的批判媒介意识,在现实真实与媒介真实中做出区分。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媒介产品本质特征上存在的主观诉求和现实真实之间的差别。新闻偏见甚至是假新闻始终存在,要让学生能够用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去看待媒介信息。同时,大学生除了要能够带有理性批判去接受信息之外,自己在制作、传递信息时也要规范和专业,从自己做起,区分不良媒介信息的同时,也能不传播不良信息。

    利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如专题讲座、学生社团等,还有形势与政策课,传媒界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能够将传媒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传媒工作者的经验总结、知识积累、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互动,不仅能够解决课程设置上的枯燥性,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有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理解。同时,传媒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传媒工作者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掌握我国未来的受众群体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的真正需求。

    除了从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是强项,但是文化涵养以及道德素养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大学生对不良思想文化的辨别能力不足,这和我国专业教育功利导向过重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媒介信息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道德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写照。因此,要建立起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媒介素养,综合性的人文、道德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关于新闻传播的哲学思考
论《救国时报》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报道
音乐传媒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公共危机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论高校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电视广告中的少数民族符号表征及审美接受
传媒伦理道德“课程观”的重构
论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
体育新闻传播的人文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