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扬弃一成不变的审视模式

● 张宝富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值得从业者深入思考。当某一新闻人物或新闻事物突然涌现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跟风而上,围追堵截,将其“炒”得沸沸扬扬。这些报道大多观点相似,角度相近,读者阅读后获得的只是内容雷同的信息。只有极少数媒介打破思维定势,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探求不一样的信息,使受众觉得过瘾,读得“解渴”。

    时代的新潮流,要求新闻工作者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报道方式,改变单一的写作模式,扬弃一成不变的审视世界的观察点。要把新闻业务改革深入发展下去,就必须摆脱单一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单维转向多维,从平面转向立体。

    三种“思维定势”

    心理学上有三种思维定势:

    书本定势。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另一面,很多事例表明,书本知识越多,不等于创新能力越强。之所以如此,书本定势也。新闻界有一个现象,许多名记者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有的学历也不高,可能他们的条条框框要少些。所以,就新闻采编人员而言,我们学的东西都是科学,但一定要灵活运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否则就会成为创新的桎梏。

    权威定势。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样可以说,一部科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推翻、否定权威的过程。被称为“学问之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质量小的快,人人都深信无疑。唯独伽利略怀疑,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试验,使科学得到了发展。

    经验定势。空城计中的司马懿之所以中计,就是因为经验定势。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嘛。而他的儿子司马昭虽然年轻,但在这个问题上是正确的。经验定势,妨碍创新,做新闻工作也是如此。

    从事新闻行业,首要的不是去写作,而是怎样去思维。思维创新是个大课题,它是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制胜的“法宝”,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想禁锢的实现途径。

    怎样进行思维创新 

    这里应具备三个特性。

    连贯。指思维活动畅通无阻,连贯有序,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较多的概念。今年3月20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应邀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一般的地市级媒体认为这个新闻事件离自己较远,关注程度只限于转载新华社的消息。而在扬州时报记者眼中,这则新闻与扬州密不可分——当天媒体曝光的家宴菜单中,作为淮扬菜代表佳肴之一的扬州炒饭,与三鲜饺子、老北京炸酱面、透亮素包子一起,成为当晚四道主食,而这些都是米歇尔一行精挑细选出来的。“米歇尔为什么钟爱扬州炒饭?”思维沿着这个方向发散出去,几个要点相继闪现:选定扬州炒饭有历史渊源、炒饭是欧美华人的饮食主流、“美食之都”要有世界口味,等等。这个思维过程,是一个连贯丰富的量的扩张过程。经过查询资料,采访专家,《米歇尔缘何青睐扬州炒饭?》一文刊出,“小炒饭”做出了“大文章”。

    求变。指不受思维定势制约,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转换到其它方向,从而形成立体式思维,织成思维之网。求变性是思维创新的较高级层次。

    中国青年报记者马役军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上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条等级最高、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显然这是一条重要新闻。按照常规写一篇成就性报道就可以了。但马役军没有这样想,他想的是,我的报道怎样才能区别于人,怎样才能更有深度?渐渐地,很多别人看到听到却没有引起注意的情况,被他收进了脑海。在他眼里,出现了一个更值得梳理的新闻事实,这就是“路与人的反差”、“路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反差”。经过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他写出了《中国第一路》这一名篇,不仅写了成就,也写出了一条路背后的思考。

    独特。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凡在报道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记者,大都具有思维的独特性的特点。

    历年中国新闻奖作品中,有不少都是记者思维创新的产物,是思维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如第1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河北省交通图五年七变》,从一张小小交通图的变化来折射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稿子发出后,许多记者陷入沉思,说这件事就在自己身边,怎么就想不到写个稿子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思维方式上。在绝大多数人的常规思维中,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是独立的、鸡毛蒜皮的、熟视无睹的。获奖的这位记者却能在交通图的前后对比变化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意义,以一个奇巧的角度反映出来,其思维创新的程度让人叹服。

    思维创新的表现形式

    提炼思维。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归纳、分析、概括,理头绪,剪枝蔓,使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使表象的上升为普遍的,从而使新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提炼是一个“高级思维”的过程,它是一个凸透镜,可以使问题聚焦,使思想升华,使经验更具典型性;它是一双神奇的手,可以把闪光的金子从沙石中筛淘出来。

    第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灾区欢迎三种人》,就是作者经过精心提炼而写成的新闻精品。1998年,洪魔肆虐鄂湘赣三省,中国新闻社记者章郭华、陈建前往灾区采访。写作中,他们没有将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进行罗列,而是以“绿色长城”、“白衣天使”、“无冕之王”为小标题,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军人、医生、记者这三种人在灾区最受欢迎。这从另一个角度歌颂了抗洪勇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崇高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通讯播发后,以其提炼出的鲜明主题和简洁的文字,受到众多新闻媒体的青睐,港澳台、美、澳等地十几家华文报纸也采用了此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立体思维。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其思维轨迹表现为非线性的经纬网络曲线,思维方向呈多向或全方位的,思维结构为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立体形态。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塞、单一和枯竭。

    种植牡丹是山东菏泽的一大特色,但媒体对牡丹的报道几乎是“连篇累牍”、“众口一词”地歌颂和赞扬,很少触及经营管理上的弊病。一次牡丹花会采访,菏泽日报记者偶然结识了有名的牡丹经营大户孙爱珍,得知当地牡丹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绝大多数花农和集体花木企业受到严重损失。后来,记者又采访了多位花农和相关人士,回来后写成了通讯——《是谁折了牡丹的身价》,促成了当地牡丹商会的很快成立。时隔半年,正当牡丹开始移栽和销售的关口,记者再次深入那里的村村寨寨,相继发表了《菏泽牡丹:特色在哪里》《催花,别搞成“摧花”》《日本牡丹:告诉我们什么》三篇文章,针对牡丹经营、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的弊病发声,再次在社会上掀起层层涟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报道促进了当地牡丹经营朝着健康、规范和特色经营的良性机制转变。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对象、同一个问题,从而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新鲜事物,或者找到别人不曾采用过的表达方式。就其实质而言,逆向思维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晚,中新社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和杜远即抵达成都,并冒雨前往汶川采访。5月13日凌晨,他们抵达当时尚未有救援队伍进入的汉旺镇,目睹了当地灾后惨状。面对“采访还是救人”的新闻道德伦理问题,他们选择了“救人”,以至于没有完成计划中的采访。事后,在前后方的沟通过程中,后方编辑意识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本身就是新闻,于是建议就此写出报道。这篇840个字的短通讯,以第一人称的表述方式,较完整地记录了中新社记者勇闯灾区,竭尽所能运送、救助伤员的“拯救生命”的过程,被评为第19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之所以获奖,一方面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另一方面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找到了新闻切入点,在报道大地震的新闻资讯中跳跃而出,成为亮点。                  

    (作者系廊坊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扬弃一成不变的审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