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字正腔圆,持证上岗”

——一次规范“公众人物”语言的集中行动

田聪明 《 新闻战线 》(

    “字正腔圆,持证上岗”是1994年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期节目的题目,说的是那年广电部为规范全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汉语普通话而集中进行的一项工作。

    我1990年底到国家广电部任分管电影工作的副部长后,首先听到的是对有些电影演员在饰演角色中使用不标准汉语言,包括随意使用方言等的批评意见。有人特别强调影视演员是“公众人物”,面对的是全国各民族、各地方的观众,应当使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译制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也应使用规范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学校推广汉语普通话印象深刻。记得在上初中时,突然听到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师在讲课和公众场合操着一口并“不好听”的话后,有点“不舒服”的感觉。后来才听说是上面要求推广普通话,每个学校都抽调老师参加培训,还要逐步推开。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要推广汉语普通话。上高中了,语文老师祖籍甘肃,内蒙古师院(现内蒙古师大)毕业。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的普通话水平很一般,但他要求学生却很认真。如同学在课堂上回答提问,不管普通话说得如何,只要说就加10分,而不说就扣10分。我曾多次被扣分,因我不只是不会说,还很不好意思说。上大学了,我们班44个同学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5个民族,有的同学的话听起来十分费劲,这才理解了那位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就理解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

    所以,我赞成影视剧演员是“公众人物”的观点,也赞成他们在剧中应该使用汉语普通话的意见。于是就找广电部电影局问情况。大家都说存在这个问题,并说曾规定除饰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的特型演员可以使用方言外,其他演员必须用汉语普通话,说不了普通话的演员就要配音,但执行得不够好。同时,他们也反映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这方面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当时有一种盲目模仿“港台腔”的倾向。

    我当时认为电影方面的规定和意见是有道理的,为了做工作就找广播电视方面的同志了解情况,大家也都认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对规范汉语普通话的意见完全一致。这方面的工作属于部人事司的职能范围,正好人事司也是我分管,就找他们来谈。

    人事司的同志反映,他们也了解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准备向部党组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经了解,当时全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使用汉语普通话的主要情况,一是过去曾有过规定,汉语普通话的水平也有测定标准,最高是一级甲等;二是规定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一级甲等水平;三是现在的确有些在岗播音员、主持人汉语普通话不具备一级甲等水平,特别是省级及以下电台、电视台的比例更大;四是授予汉语普通话水平的等级,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外,须经有资质的汉语语言文字专家测评认定;五是现在各省区市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测评条件;等等。

    据此,我和人事司同志商量后就提出依托广播学院(当时属广电部主管)播音系,集中强化培训,并测评定等级、发证件,持证上岗。当时提出首先对未经测评或未获得一级甲等证书的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在岗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评,达标的发给证书,不达标的就集中到广播学院播音系进行强化培训,然后再测评。但经与人事司、广播学院同志商量,认为还须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系,以取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国家语委得知此事后,认为多年来还没有哪个部门主动提出抓这件事,是好事,表示尽力支持。

    快到年中了,这项工作就这么定下来了。但我深知具体实施起来还会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参加培训测评的人应具备什么条件?一共有多少人需集中培训测评?还有参加培训和测评人员的食宿问题、测评师资和设备及具体安排等。我就叮嘱部人事司抓紧与中央三台和各省区市广电部门联系,弄清楚需要测评和集中培训的人员的情况等。而我则去到广播学院,从食宿到培训场所、师资等,一一做了实地考察。

    情况基本清楚了,比我原来预想的要好。

    一是国家语委、广播学院和各省区市广电部门都认为这是对他们工作的支持,特别省级电台、电视台认为是多年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问题,表示积极配合工作。

    二是现岗位上的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数很积极,已达标的认为这有利于提升整个播音员、主持人群体的声誉和形象;而未测评或未达标者则认为这是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极好机会,表示全力以赴。

    但快要开始测评时发生了一件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个资深播音员突然来找我,说他们不是广播学院毕业,因而没有经过汉语普通话测试,也就没有汉语普通话水平的等级。但他们在下面广播电台及中央台播音多年,而且已有了高级专业职称,问我还要考吗?一下把我问住了,就与他们具体聊,很快聊清楚了,就嘱他们回去,表示一定会处理好的。

    我随后就同人事司的同志商量,认为人数不是很多,但这确实是个问题。包括中央电视台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他们没有经过测评,也就没有资质证件,可他们又有播音高级职称,且有的还是公认的名播音员。他们如不参加测评还是拿不到证,如果参加测评万一考不好怎么办?而且这种情况的形成不能怪人家,是我们很长时间没有抓过这件事。经摸清情况和反复研究,决定凡有播音指导职称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经台领导讨论同意,可根据其正高职称发给上岗证件,不再参加测评和培训。

    三是时任国家语委主任、广播学院播音系主要业务的主管,都是以事业为重的专业干部,且都是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是我的学长和老校友,所以工作中的沟通、协调非常顺畅。

    四是正好广播学院即将放暑假,便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利用学校假期的各种设备、设施进行培训、测评。当时估计一个假期大多数需要培训、测评的人员可以办完,如还有少数人可以插空进行培训、测评。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广播学院有一部分播音系教师及后勤工作人员要牺牲暑期休息。尽管当时有点福利补贴,但在我心里总是一个事。我就到包括食堂等部门,当面向炊事员等服务人员说明情况和意见,以求得大家理解。在培训、测评期间,我又几次去广播学院看望大家,了解情况,为大家服务。

    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参加培训、测评汉语普通话等级的各级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大概有几百人,更重要的是与国家语委等部门商量,确定了今后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汉语普通话水平的测评机制——从中央和省级开始,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实行持证上岗。为此,在大多数省区市建立了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汉语普通话等级测评点。

    大约到了1994年11月,估计部人事司和国家语委、广播学院的有关工作都结束了,也做完总结了,人事司对我说中央电视台要做一期《焦点访谈》节目,并说还要采访我。做《焦点访谈》节目我同意,但采访我特别是电视采访,人们都知道我的一个习惯,也是一个原则,因为我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在电视媒体上露面,能不露的就不露,能少露就少露。但他们说记者和几家单位的同志都希望我能讲几句,给大家工作以肯定。

    当时我在部里分管电影和人事、教育、党务、办公厅等,工作确实很忙,采访的时候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讲了一段话,嘱记者根据主题剪辑即可,也没有问那期《焦点访谈》的题目。那时,没有特别的事,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焦点访谈》栏目创办不久,关注的人更多。令我没想到的是,节目刚播完,就接到中学同学从内蒙古打来电话,一边笑一边说:“按照你那个普通话的标准,我们很多人的普通话早就‘字正腔圆’了,也可以‘持证上岗’了。”这虽是玩笑话,但冷静下来想想,作为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管理者,说不好普通话,也不能不说是个欠缺。

    (作者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字正腔圆,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