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首次组成全媒体矩阵,在“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会后综合,矩阵各方的读者、粉丝、用户数,首次超过了1000万!更重要的是,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今后如何加快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步伐、构建更为科学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实现向现代报业的历史性跨越尤具战略意义。中宣部副部长吴恒权高度评价新华报业此次的全媒体联动“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
全媒体直播两会——既做改革创新的报道者,也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今年的两会是一次例会,但越是例会报道,越不能例行公事,越需要创新思维。更何况,今年两会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传递出更多的新观念新精神。新华报业为此建成全媒体报道矩阵,在“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三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全媒体融合:以三个“所有”、五个“统一”为抓手
新华报业集团目前拥有14报、8刊以及网站、手机报等一批新媒体。如何在重要会议报道中更好地统筹全集团力量,加快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步伐?
首次以三个“所有”打破阻隔促进融合。过去,集团下属各媒体常常各自为战,甚至相互竞争。此次全国两会报道,新华报业以三个“所有”打破阻隔——“给集团所有媒体发稿”、“用所有手段发稿”、“在所有时段发稿”。为此,集团首次整合了旗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和中国江苏网、江苏手机报、微博微信群、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通过统一指挥调度、共建统一发稿平台,打造成由报纸、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群和移动客户端五种传播形式组成的全媒体矩阵,向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媒介手段的多样化、传播效应的最优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首次以五个“统一”彰显实力提升战斗力。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提升团队战斗力,集团对新华全媒体矩阵做出了五个“统一”部署——统一Logo:相关版面、网页,包括中国江苏网前方演播厅、转播车等,一律使用“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的同一标志。统一着装:参加两会报道的全媒体记者,全部身着黄色冲锋衣,发稿时在名字前面都标注“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统一指挥:专门成立了两会报道的全媒体领导小组,由集团领导挂帅,各媒体负责人协同参与。建立了专门的在线协作交流群,每天定时召开前后方视频会议,及时传递当日报道重点和会议精神。统一平台:打通集团旗下不同媒体的阻隔,共建统一的发稿平台。前方全媒体记者将稿件全部发送到同一平台上,各方编辑各取所需。统一考核:全媒体记者要给集团所有媒体供稿,因此,在考核机制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全方位出击:记者角色更多元,内容供给更多样
能否形成全方位联动,是实现报业全媒体融合的重要前提。此次全媒体直播,使我们的前方记者深有感悟:“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向纵深推进,传统记者的身份正在悄然发生嬗变——全新的全媒体记者开始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前方:十八般武艺齐上阵,记者角色更多元。由于两会的特殊性,并非所有记者都能亲临新闻第一现场。而全媒体记者的优势即在于全方位出击的能力,每人都掌握多项技能,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这也打破了传统的记者角色划分——在人民大会堂,文字记者在紧张记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编发微博,第一时间发出大会消息,真正体现了“直通大会堂”的效率;刘云山来到江苏团审议现场时,又是文字记者将手机高高举过头顶,拍摄的照片丝毫不逊于专业摄影记者;平时写惯了大文章的评论员,也不断从前方发来140字以内的两会“微评”,凝练而富深度;视频报道组更像是一个小型电视台,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的录音制作,都实现了两会新闻“立等可取”的高效、快捷。
后方:既协同合作,又彰显个性。各媒体后方编辑面对同一个发稿平台,按需取“菜”,再依照各自媒体“定位”,烹制出不同口味的“佳肴”,第一时间呈现在报纸、网站、手机报、客户端及“微”媒体上。可谓不同介质各尽其用、各擅其美,满足了不同读者和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多层次需求。
全时段播报:每天20小时不间断,不让直播耽误在“最后一公里”
两会报道期间,每天早晨7点,前方记者就开始多维度滚动发稿,后方编辑则随时跟进,一直到凌晨3点交版,每天20个小时新闻不间断,实现了两会新闻的全时段播报。前方记者感叹说:“工作量和强度大大增加,考验体力、智力和新闻素养。新闻发布会上信息庞杂,只有平时对新闻背景有积累,在编发微博时才会有准确判断和爆发力。”
为了便于新闻的传输,我们专门建了发稿群和集团全媒体直播两会QQ群。清晨至深夜,都可以看到新华报业各媒体客户端推送的即时资讯。扬子晚报微信还在晚间时段新增“扬眼看两会”图说两会专题,盘点当日亮点。为了不使全媒体直播的效果耽误在“最后一公里”,发行部同仁也个个绷紧了神经。此外,我们还采集了近百位代表委员的影像,并配以两会感言,以独特的瀑布流形式呈现,便于受众的全时段点播。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对新华报业打造全媒体矩阵倍加称赞:“有效放大了新闻资源,传递了正面的声音、良好的形象和强大的正能量,这既是对改革创新的报道,也是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江苏新闻媒体的战斗力和创新力。”
全集团保障助推全过程精彩——读者、粉丝、用户数合计超过1000万
全媒体直播两会,是对全集团上下的一次大考。而在一个个难题被攻克之时,我们也无不感受着创新带来的活力与欢欣。
全集团保障,实现前后方沟通无障碍
“喂,你好!”
“嗨,听见。”
这是北京报道组和南京编辑部每日都要进行的对话。北京南京因技术而“无线牵”,前方后方因沟通而“无障碍”。两会期间,为确保高效的策划统筹和前后方联动,包括技术装备部在内的全集团上下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直播两会的北京演播厅也凝聚了前后方的智慧。两会临近尾声时,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一行来到全媒体演播厅,看望问候前方记者的同时,还通过视频慰问了后方编辑。领导一行到来之际,演播厅内图文并茂的巨幅背景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由后方的版面编辑连夜设计,然后传输到北京,再请人喷绘赶制出来的。展板上,全媒体报道矩阵的鲜明Logo,两会报道的重要文、图都被放大重现。展板对面的5块水牌,记录、更新各家媒体两会新闻的报道数量。6块电子触摸屏则展现集团两会报道的五种传播形态。
全过程精彩,“江苏经验”被传播得更远
两会期间,新华报业以立体化的传播平台,自觉担负起对外传播江苏经验、对内传递两会精神的主流媒体功能,重塑报业集团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的自信和实力。
在江苏团开放日,我们抢抓时机,提前策划,及时将《新华日报》特刊、《扬子晚报》特刊送进了大会堂。满纸精彩的“江苏经验”不仅令江苏代表委员心生自豪,更吸引了众多外媒的眼光,将“江苏经验”传播得更远更广。
今年两会,新华全媒体记者两人“中签”,被部长点到提问,更给全媒体之行增添了一段佳话和一抹亮色。3月6日石小磊被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点到提问,在记者QQ群里,她立即成了大家伙儿打趣的对象:“被财神爷点到,马上发财!”3月8日,王晓映也抓住时机,向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提出“环保投入”问题,获得充分回答后第一时间供稿给后方,新媒体第一时间扩散,充分彰显了新华报业全媒体队伍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新华报业全媒体直播两会,以其及时性、原创性和互动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两会议题。如新华日报官方微博粉丝量激增到43万多,其中3万是两会新粉丝。扬子晚报官方微博对发稿效果进行了监测:两会报道发布200余条微博,平均每条转发次数为219.89。而综合集团旗下各报发行量、网站点击率、手机报订户数以及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的订购转发量等等,读者、粉丝、用户数合计超过1000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都得到了成倍放大。
全媒体矩阵的常态化构想——加快融合步伐,亟须克服认识误区
全天候滚动播发,多终端丰富呈现,多介质深度融合,新华全媒体直播两会有效提升了影响力。但我们深知,这只是一个开端,距报业集团全媒体格局的建成,依然任重道远。在推动报业全媒体联动的常态化过程中,亟待克服认识误区:
在全媒体扩张中,很容易产生“喜新厌旧”心理,变“全媒体发展”为“新媒体发展”,忽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
对于报业集团而言,尽快搭建一个多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是顺应媒介融合大势,对自身的一次逆境重建。但全力拓展新媒体,并非报业全媒体发展的全部内涵。全媒体发展之道,在于结合传统报业的优势和新兴媒体的强项,进行资源、渠道的整合,以实现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益最大。而其中尤要注意一点,报业的全媒体发展,不能忽略传统媒体的建设,否则,就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和根本。
但因为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产品构成更多样、产业流程更复杂,技术难度也更大,报业在全媒体扩张阶段,很容易顾此失彼,产生“喜新厌旧”心理,将“全媒体发展”片面理解为“新媒体发展”,而忽略了报业集团的自身定位及发展的特殊性。这无疑是一种方向性的迷失。有鉴于此,我们在全力开拓新用户群的同时,兼重固有读者群。如全媒体矩阵各方播报的两会热点亮点,由网络新闻部精编后,刊发在次日新华、扬子和晨报等纸媒的《昨日亮点速览》专栏,体现了我们对“全媒体融合”的深刻理解——它既是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融合,也是新媒体向传统媒体的融合。
为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我们还进行了内容、渠道的细分。如为了适应政治素养较高、渴望深度阅读的读者需求,《新华日报》着力打造了“向两会报告”、“向人民汇报”等厚重大气的特刊特稿,推出多个品牌栏目,刊发系列深度言论。两会是政治会议,为使报道不至于沉闷枯燥,有媒体不断挖掘娱乐元素,甚至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新华全媒体报道组却独辟蹊径,约请到代表委员中的著名书画家,分别请他们“书写”两会、“画说”两会。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应邀日书一字,题写了“实干兴邦勇毅笃行”八个遒劲的大字,并配以精短解说。著名画家高云委员则细腻勾勒了《守望两会》《谁是两会最美的人》等一组发生在会议现场的动人瞬间或是趣闻轶事。此外,《新华日报》还推出《“漫话”两会》专栏,读来轻松幽默。以代表委员的身份观察体悟,用书画的艺术形式还原摹写,不仅使两会报道变得生动鲜活,更因其个性化视角和纯手工方式,使新闻版面富有原创的艺术魅力,因而广受代表委员和外省媒体的赞誉;在延伸阅读上,新华报业集团各客户端持续呈现在旗下各媒体的门面版,读者可以登录新闻网站下载APP,扫描二维码,便于随时随地获取新鲜资讯。
对全媒体记者队伍的培养,很容易陷入“全才全能”的怪圈,以至于出现为保量而难以保质的现象
两会期间,身着黄色冲锋衣的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一个个奔走活跃在人民大会堂和代表委员驻地,以手中的电脑、相机、手机、录音笔、传统纸笔等采写摄录,快速高效地向集团统一发稿平台提供文稿、视频……从表面上看,“全媒体记者”似乎就是要求记者对各种采编技能都要熟稔于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应付裕如。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精通全部的采编、传播技能。因此,我们应当从“全才全能”的误区中走出来。
“全媒体记者”不等于“全才记者”。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是对传统的文、图报道形式和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形态的融合,因此,人们很容易对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也寄予了能够适应不同介质传播的全功能想象。于是,“全媒体记者”又常被人们戏称为“全能记者”、“背包记者”。实际上,再优秀的记者也不可能担负起如此全面的采访任务。对记者个体片面追求传播形态的多样,极易出现难以保质的现象。在今年两会期间,新华全媒体记者也曾出现过有人发了5条微博最终只被采用1条的情形。发稿量远远大于用稿量,造成了时间、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应当成为今后探索的重点。
“全媒体”的关键是记者的意识。我们的理解是,“全媒体记者”之“全”,并非是指个人的“全媒介技能”,而是要具备“全媒体意识”。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但他一定要具备全媒体视野,在熟练掌握几种技能的基础上,能以较强的新闻敏感及媒体融合意识,积极融入全媒体矩阵,协同集体完成全方位出击的任务,最终实现全时段播报的传播效应。
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发展较容易偏重新闻资源的整合,而对经营资源的整合,步子迈得不够大,手段意识相对弱
与新闻资源的多介质融合相比,报业集团对经营资源的整合创新方面,手段意识都显得相对贫乏。近期,我们将着重利用媒体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新闻、经营资源的全方位融合。
进一步加快《新华日报》与中国江苏网的融合步伐。《新华日报》是江苏省级党报,是集团的核心大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广告经营收入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省级党报前三;中国江苏网则是江苏省最大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是新兴的省级主流媒体,是综合性、多媒体的江苏第一门户网站。近期,在构建集团的全媒体格局中,我们加快了两者融合的步伐,今后每一位记者走出去时都将一身兼二职,既是“新华日报记者”,也是“中国江苏网记者”。业务考核也将随之做出较大调整。随着一系列举措的推出,集团的全媒体意识、全媒体常态化运营都将得到明显强化。
在集团内部打造相对独立的扬子晚报全媒体发布平台。《扬子晚报》一直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拳头产品,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集报、刊、网、移动媒体、户外屏于一体的强大阵营。为了进一步挖掘品牌价值,全方位扩展品牌效应,集团将《精品阅读》和《精品健康》两刊交由扬子晚报重新打造、运营,由此建成集团内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全媒体发布平台,作为推动集团整体发展的试点。
2014年对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是一个重要的年头,投资10亿元、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新闻传媒中心建筑群将在今年投入使用;在建的中央信息厨房,将为集团各类介质媒体提供统一的共享信息数据平台;将着手建设江苏新闻音视频数据库……新华报业正在依靠自身的品牌效应逐步完善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将稳步实现从实体媒体向品牌媒体、从区域传播向跨区域传播的跃升,并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传媒集团。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