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早产”的出版物们

李伟明 《 新闻战线 》(

    最近,接连收到几本新书,欣喜之余,习惯性地看看版权页。没想到,来自不同出版社的这几本书,出版时间居然都是几个月以后的日子。我当然明白,这不是“穿越”,而是出版物的“早产”症传染到图书了。

    “早产”在出版界早已不是新鲜事。大约在十多年前,不知道是哪个聪明蛋的首创,一些出版物悄然提前出版,并很快蔓延成风。最典型的是期刊,标注的出版日期与实际上市日期经常相差甚远。比如说,这本刊物按规定应该在11月推出,可事实上,编辑部在两三个月前就把这期刊物送到市场了,而出版时间仍然写的是11月。为什么要这样?当然是利益使然。由于期刊的销售存在时效性,有一定的周期,按照读者的心理,过了这个时间段,这本杂志就是旧刊了,就未必有兴趣阅读了。为了提前占领市场,延长销售时间,杂志经营者就采取提前出版的方式,蒙一下不知情的读者。而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杂志看到人家这样做,当然不甘落后,也不敢落后,甚至后来居上,把时间提得更前。

    报纸的情况,比杂志要好些,但到了后来,也出现了效仿者。每天都要出刊的报纸,受限于新闻规律,在这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可一些不以即时新闻取胜的报纸(特别是文摘类的)却完全按这个模式出版了。

    形势逼人,如今连图书也不例外。以前,我觉得好书什么时候读都有价值,比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之类,千百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因为写作时间久远而无人问津,相反,经过时间大浪淘沙式的检验,反而更被人看重。所以,在图书出版时间上做文章,应该没什么价值,也没这个必要。但现在的事实却说明,我这个观点只是迂腐的书生之见。出版商本质上不是文人是商人,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把握远胜于我辈普通读书人。从最近收到的这一批图书来看,“早产”已是书市潮流,势不可挡。看来,不少读者看书购书,是越来越讲究“时效性”了。这是否也意味着阅读的急功近利趋势越来越明显呢?

    报刊、图书纷纷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了,在时间上一片乱象,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出版秩序,更给读者尤其是后人造成若干困惑。

跑偏的校园新闻
《开讲啦》:中国思想好声音
“早产”的出版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