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晚报》休刊意味着什么?

《 新闻战线 》(

    张远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研究生):近日,新挂牌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宣布旗下《新闻晚报》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休刊,引来媒体人几多唏嘘和感慨。请问《新闻晚报》休刊对上海报业集团优化媒介生态有什么意义?上海报业集团的“抱团取暖”对中国报业的发展走向有什么启示呢?

    林凌(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放眼全国都市报,《新闻晚报》的营收和传播影响力都属于尚可继续生存发展的行列,并没有陷入难以维系、必须立马休刊的境地。因此,《新闻晚报》休刊可以理解为媒介文化市场、媒介生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后,上海报业集团主动实施的媒介资源市场化重组及发展方向的选择,具体包含了集团内部媒介资源优化和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等两个层面的发展策略。

    组建上海报业集团是继世纪之交的报业集团化之后的新一轮报业改革,是为了真正实现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因此,新一轮报业改革必须解决为照顾旗下子报利益而放任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上海报业集团组建后,旗下有《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等。从报纸内容、发行时间窗口及潜在受众群体看,《新闻晚报》和《新民晚报》存在同质化竞争,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容纳两个同质化报纸不仅降低办报效益,而且容易引发内部的恶性竞争;从广告营收看,除了《外滩画报》《申江服务导报》外,其余6家日报、早报、晚报是上海地区发行和广告份额的主要分享者,同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广告格局。《新民晚报》历史悠久,报纸传播影响力大,其发行量和广告营收曾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晚报之首,如果对《新闻晚报》的广告营收具有替代性和转移性,即《新闻晚报》休刊后广告营收自然转移到《新民晚报》,那么,《新闻晚报》休刊不失为报业集团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理性选择。

    最近有研究报告称,2013年是社交媒体崛起和传统媒体转型相遇的一年。一方面,来自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基础数据都表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传媒产业的技术格局与市场格局,上网(还不包括移动上网)已超过听广播、读报纸,成为仅次于看电视的媒介消费行为。另一方面,部分纸质媒体从印刷界彻底消失,一些纸媒在纸质版与电子化之间辗转。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和报业发展重镇,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绝非如何保护现有报纸生存,而是通过深化改革为我国报业发展闯出一条市场化发展新路。可以集中集团内部资源大力发展网络媒体和融合媒介,为年轻受众群提供个性化服务,合理配置集团内部各种媒介资源比例,提升集团传播影响力和文化市场竞争力。

    从现有媒介生态看,《新闻晚报》休刊很难立马产生新一轮报业改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但我相信,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为面临文化市场和新媒体双重夹击的传统媒体仍然提供了诸多启示。新一轮报业改革序幕已经悄然拉开,如果说政府强势介入和推动上一轮报业改革,为报业集团化发展留下诸多非文化市场因素,使报业集团在文化市场和政府行政管理之间寻求平衡和发展,那么,新一轮报业改革必须坚定地以文化市场为主导,用市场规律和市场力量为报业发展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及其新的营收、传播影响力增长点。从报业经营策略看,虽然追求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时代报业的竞争优势,但是,报业必须提高有效服务读者的途径和方法,变报纸和读者间互动为报纸为读者服务,变绝对订阅数量为追求有效读者数量,主动关停那些传播影响力小和营收低效的报纸,把异质读者群作为报业巩固和扩大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目标,主动采用传播新技术,积极推进媒介融合,走跨媒介、跨地域的媒介发展道路,用文化市场的力量推动和保障报业不断创新,永葆勃勃生机。

    报业改革困难重重,改革未必一定成功,但不改革注定会失败。 

《新闻晚报》休刊意味着什么?
原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