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闻,永远的敬畏

——孙晓青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综述

● 肖 飞 杨朝钊 《 新闻战线 》(

    十月的南京,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办的“孙晓青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于10月13日举行。来自解放军总政治部、南京军区、中国记协的领导,来自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新华社军分社、《新闻战线》杂志等新闻单位的业界专家,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政治学院、武警政治学院等高校的学者4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孙晓青以《我的新闻生涯片段回放》为题,讲述了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与感悟。与会代表分析探讨了孙晓青军事新闻作品的特色和风格,还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实践及军事新闻改革现实问题进行了学理性、对策性探讨,在充分的信息交汇和观点交流中形成了一批兼具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

    作品即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优秀感人的新闻作品源于正直高尚的精神品质。从云南国有农场的知青到思茅军分区的报道员,从总政办公厅的年轻秘书到解放军报的体育记者,从军报的普通一员成长为总编辑、社长,孙晓青的新闻事业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但他那真诚坦荡的为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却贯穿始终。与会代表中有不少与孙晓青同事多年、相交至深,大家从孙晓青的文品与人品中总结了他的成才经验。

    “与晓青同志相识的人,都对他真诚无私、正直大义、爱憎分明的性情由衷称赞”。南京军区副政委吴刚在主题发言中对孙晓青的道德操守给予了高度评价:细细品读孙晓青的作品,从他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那一份超然脱俗、那一种精神坚守,从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不趋利、不媚俗、不粉饰、不摆布”的品格。

    解放军报社总编辑谭健与孙晓青是数十年的老同事、老战友,他对孙晓青的新闻情怀深有感触。他认为,孙晓青不但具备新闻天赋和不同寻常的新闻敏感,更重要的是拥有与众不同的新闻情怀,“他能够敬畏新闻、崇拜新闻、为新闻献身”,“他把新闻当饭吃,但绝不把新闻当饭碗”。无论职位多高,孙晓青永远把自己当记者、当编辑,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保持着对世界的新奇。

    曾在解放报社长期工作的武警政治学院院长李吟回忆说,“晓青对新闻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可以用当年他的坐骑——一辆军用三轮挎斗摩托来佐证”,“只要听到摩托轰鸣声,就知道他采访回来了;听到轰鸣震耳的发动机声远去了,就知道他又出去采访了”。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孙继炼在回忆与孙晓青的交往时谈到,即使担任社领导之后,孙晓青仍然保持着不到现场采访不写稿,不亲自动笔不署名的新闻品格,在年近花甲之际仍然坚持奔波在采访第一线,这种亲历亲为的文品和“脚底板下写新闻”的踏实作风赢得了同行和后辈的敬重。

    肇始于激情,贯穿于责任

    孙晓青曾这样说,助我走上新闻之路的原始本钱是朝气,也就是洋溢着理想、张扬着青春的一种激情。在8年的体育记者生涯里,他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出彩,留下了《留在体坛的记忆》《飘过军营的号声》《撼动王座的旋风》等3部新闻作品选。肇始于激情,贯穿于责任,孙晓青的新闻之路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面对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孙晓青组织推出《评“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系列评论,赢得各界同声叫好,并获2000年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

    当上社领导后,他的行走仍旧一刻也没有停歇。从中俄、中蒙边境到南国哨所、南沙岛礁,从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到唐古拉山无人区,从重走长征路到行走川藏线,他的足迹遍布大漠高原、边关海岛,写下了《走向和平的边界》《游弋南中国海的视觉日记》《巡逻在天路上的忠诚》《今夜,甘巴拉瞪大眼睛》等一篇篇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周涛体会到孙晓青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掌舵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他以《评“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系列评论为例,指出孙晓青执著而坚定地为国家和军队的利益鼓与呼,尤其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上,他不仅时刻保持警惕,看得准,而且能及时发出声音,反应快。

    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程关生认为,“一个人思想的田野,有了真理的占领才不会杂草丛生”。孙晓青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因而坚持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职业操守,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感召人。

    “我们在开拓与探索世界过程中需要一个社会地图,记者和媒介在很大程度上起的就是这样的指引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从“历史坐标的高度”切入,对孙晓青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将孙晓青的军事新闻作品喻为重大事件的拼图,作为我军“历史见证人”、“新闻发言人”和“形象代言人”的孙晓青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书写、传播了人民军队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文学借鉴新闻,创造出一种纪实风格;新闻借鉴文学,便有了对情节和细节的自觉追求。”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李鑫从新闻“文学化”的角度分析了孙晓青新闻作品的文学魅力。他认为,孙晓青既是新闻“文学化”的坚定举旗者、积极践行者,又是深受推崇的集大成者。由于有机地融入了文学基因,使他的文章读来有一种曲径通幽、起伏自然和亲切清新之感,其新闻作品也达到了新、准、美的统一,从而拥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主任记者白瑞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邓利平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孙晓青的边防新闻作品。他们认为,孙晓青边防新闻作品通过对意象的精心营造和选择,实现了“言不能尽”的“意”与“立象以尽意”的“象”之间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边海防几十年间的发展变迁,塑造了忠诚奉献、卫国戍边的边关军人的英雄群像。这些由“山河意象”和“生命意象”为主体的意象群包含了关于边关的集体意象,具有传播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建构价值。 

    “没有人会拒绝美,应把美学有机地融于新闻之中。”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副教授刘大勇则对孙晓青通讯作品的美学意蕴做了学理性探析。他认为,孙晓青的通讯作品恰当地把握“心理距离”,适当地运用“心理格式搭桥”,巧妙地设置“心理暗示”,给受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空间、创造了强烈的审美意境、留下了绵长的审美蕴含,对军事新闻业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永远在路上

    “基于效果的传播”这一理念,孙晓青为此撰写的论文《追求军事新闻的有效传播》在《新闻战线》刊登,荣获2008年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一等奖。基于这理念,他推行“适度变脸,有限转身”的新闻改革,尽可能通过有效阅读实现报纸的软指导。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顾勇华高度评价了孙晓青的新闻实践和改革历程:他以永远在路上的新闻理念自勉,足迹遍及边海关、边海防、边海港。担任解放军报社领导后,他直接主持策划推动了新闻改革。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注重追求报道的创新,在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新闻战线》执行主编祝晓虎认为,孙晓青对军事新闻理论的研究和军事新闻的传播实践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他撰写的理论文章以及理性思维和创新观念在军事新闻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基于效果的传播是孙晓青诸多新闻思想观点中最为闪光之处,也是贯穿在其改革创新实践中的一条内线”,南京政治学院训练部原部长、教授蔡惠福与军事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曾嘉归纳出孙晓青这一新闻理念。他们认为,孙晓青常怀传播效果不足之忧,探索出了军事新闻传播效果要体现在上头满意与下头满意的高度统一、体现在直接指导与以文“化”人的互为作用、体现在主导功能与多元功能的全面兼顾这三个方面,对于军事新闻宣传事业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陈龙十分认同孙晓青的基于效果传播这一新闻理念。他认为,作为军队媒体的管理者,孙晓青从军队媒体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传播力这一现实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体现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和高屋建瓴的思想层次。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刘开骅以孙晓青的军事新闻改革理念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了孙晓青“强化读者意识,以传播效果牵引报纸改革”、“推进报网融合,借‘二次创业’向全媒体进军”、“着力内容提升,以制作特色精品新闻文本为业务追求”和“契合岗位任职需要,适时提出‘再造记者’这一时代课题”等四方面的军事新闻改革理念。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对孙晓青的新闻理念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她认为,孙晓青在新闻理论方面的建树主要具有三个特色:第一,源于实践,孙晓青的新闻思想从未脱离新闻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二,高于实践,孙晓青有关新闻工作的思考没有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学理层面;第三,付诸实践,从孙晓青领导军报工作的经历来看,他的新闻理念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了《解放军报》的改革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民武警报社总编辑张建军把关注点落在了孙晓青的改革实践上。他认为,孙晓青推进“报网融合”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报网合一,理念先行”、“技术突破,平台创新”、“瞄准受众,内容为王”、“面向全媒,人才为本”四个方面。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创新有效传播的措施,持续、科学推进军事新闻改革。

    《军事记者》主编朱金平从孙晓青领导军事新闻摄影的改革实践谈起,具体讲述了孙晓青通过抓军报版面用图的示范、子报子刊摄影的创新和军事摄影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军事新闻摄影事业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与会专家学者不满足于只对孙晓青的新闻改革理念和实践进行探讨,他们更深刻挖掘了孙晓青改革实践背后的深层次追求。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凌认为,孙晓青的实践及理论既反映了军事新闻改革创新的成果,又代表了部队新闻工作者传播强军梦的思索和探索。他认为,孙晓青带领下的军报人始终把传播、践行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作为行动自觉,进一步扩大了强军梦的舆论影响力,为强军梦的实现发挥了服务保证作用。中国军工报社总编辑唐秀颖通过孙晓青的军事新闻工作实践,感悟出了“围绕强军目标打造我军软实力,军事新闻媒体大有可为”的重要观点。她认为,军队媒体要强化做大做强的阵地意识,决不能放松对话语权的争夺。要强化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要强化做深做活的责任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要强化求实求效的受众意识,真正实现新闻有效传播,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媒体影响力,为打造我军软实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新闻,永远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