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激情燃烧的岁月

● 詹国枢 《 新闻战线 》(

    我以为,记者是一个需要激情,且需要将激情随时燃烧起来的职业。

    通读辞海

    1982年春,从复旦毕业,分到北京。有妻亦有子,却远在四川。于是,与6位小青年合住单位宿舍。每日清晨,6点必起,乘早班公共汽车到报社,用餐毕,即有一个钟头自由时间。晚5点下班,亦留报社,乘晚11点末班车回家,又获5个钟头自由时间。每天6个钟头,用来干些什么?那时挺傻,也很执著。心想,这辈子就吃笔杆子这碗饭了,手下可用将士,无非数千汉字而已,不把弟兄们脾性都摸清楚,到时咋派用场,如何游刃有余?于是通读辞海。厚厚一大本,得一百多万字吧?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读到最后一页!遇到弄不懂的,反复琢磨几遍。看见有意思的,本子记录下来。第二年,承蒙领导关怀,妻儿调到北京。家人团聚之时,“辞海进修班”已然毕业,记录亦有三大本矣。

    追踪特务

    刚进经济日报社,分到国内政治部,首次任务,在北京采访一台湾特务。特务已抓走,我们见不着,只由市公安局一位处长,向记者通报情况。倘若发个通稿,材料已有富余,但心有不甘,千方百计,打听到特务住在前门附近。于是,晚饭后几番询问,来到前门,找到小院,屋里坐一老太,矮小干瘦,就是特务妻子。连聊天带采访,倒也十分顺利。蹊跷的是,小院门口,随时有人影晃来晃去。回家路上,总觉得后面有人跟踪。想起电影镜头,不由十分刺激。于是,匆匆前行,戛然而止,盯梢者躲闪不及,有些尴尬。也不说穿,继续前行。第二天到了报社,领导问我,昨天是不是去了前门?我说你怎么知道?领导说,你呀你,捅娄子了!公安局批评我们,要我们写检讨呢!

    背诵通讯

    时隔未久,又派下一任务,到河北沧州,采访一位勇于改革的厂长王宏烈。这位王厂长,那可了不得,读过大学,划过右派,下过农村,当过犯人。改革开放大潮涌起,“扑通”一声跳下海去,如鱼得水,把工厂搞得有声有色,成了河北一面旗帜。见到王宏烈,听不完的故事,聊不完的话题。五天后回到京城,怀中已揣6000字长篇通讯矣。回京当晚,还有些亢奋,迟迟不能入睡。屋里早已关灯,怕影响别人,只在心中默默背诵通讯。从第一段开始,直到全文结束。遇到哪里觉得不妥,立即起身,悄悄打开电筒,将文章改好,这又小心躺下,重新背诵全文。要说那时记性可真好,倘若去做演员,背台词肯定不成问题。

    “没得问题”

    到秦皇岛采访,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手摔断了!表链扯在一边,手腕成了S型!那个疼哟,满头大汗,浑身湿透!立即送到市医院,由外科主任亲自处理。主任说,马上复位!不打麻药,效果最好,受得了吗?我说,没得问题!主任喊来报社驻河北站长小雷,二位大汉,一人拽手腕,一人拉胳膊,嘿的一声,拔河一般,硬生生将S型拉成了一字型!当晚住在宾馆,手肿得像小腿,疼得一夜不能合眼,眼看着夕阳落下,又看着朝阳升起。次日清晨,小雷说,回北京吧老詹,车就在外面。我说那怎么行?不是今天约好采访吗?咱们走吧,没得问题!两个月后,取掉夹板,手恢复原状,几乎看不出来。据此写成散文一篇,取名《断手》,发在内部刊物《经济报人》,感叹曰,人生多一番体验,即多一份精彩也。

    登台演讲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传媒界,充满激情与活力。为提高业务水平,报社决定搞一次演讲比赛。此时已担任工交部主任,年过不惑,却仍是激情满怀,与年轻人一道报了名。演讲题目《第二种翻译》。我说,记者采访写作,其实就是在做第二种翻译,将比较复杂、深奥,人们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感兴趣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努力,翻译成为简单、明白,人们既看得懂也喜欢看的信息。比如,采写《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就是以简单明白的生活现象,解释复杂深奥的经济道理。采写《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也是以简单明白的话语,说清楚并不简单的道理。演讲完毕,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我竟然得了第一!当场兑现现金300元整,台上台下,掌声如雷。

    保定挂职

    1991年初,为培养年轻干部,报社决定,派我和记者部副主任庹震到河北挂职,我任保定副市长,他在涿州也任此职。说是副市长,因为迟早要走,人家不可能把一摊事全交给你,于是安排协助另一位副市长工作。我们心里明白,自己实际职务,应该是“副市长助理”。认清定位,便全心全意,踏踏实实,跟着这位副市长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值党的十四大即将召开,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内部讲话提出,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可是一大突破,重大新闻!于是激动不已,找资料,查文件,赶写出一篇激情洋溢的上万字述评,取名《市场赋》,完稿立即给报社寄了回去。当天晚上,接到总编范敬宜电话,小詹,十四大就要开幕,能否写一篇分析评述市场经济的文章呀?我说老范您放心吧,文章已经写好,寄回报社了。

    河南采访

    2005年,经济日报领导班子调整,人民日报副总编徐如俊调来担任社长,年轻的副总编庹震提拔当了总编辑。新班子一成立,便出一主意,由社领导和部主任带队,到各省市区实地采访,反映改革开放全新面貌,每省跑一个月,天天都要发稿,全部登在一版!几位副总编中,我第一个报了名,带着4位年轻记者奔赴河南。整整一个月时间,30篇稿子,每篇从立意到写稿到改成,几乎篇篇过问。报道结束,须写一篇总结性大稿,自告奋勇,殚精竭虑,写出述评《一个农业大省的转型之路》,8000字长文,熬了几个通宵。发表后社内外反映不错,省委书记徐光春特地来信,表示感谢。回家后,老伴见我又黑又瘦,非叫称一称体重!好家伙,竟瘦了整整八斤!

    现场直播

    2006年,调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第二年正遇两会换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没多久便参加两会,应人民网、新浪网之邀,在《代表委员》专栏发稿。后又赶时髦开了微博。微博一大好处是可用手机随时发稿。于是便想,何不来个两会现场直播呢?3月5日,人大开幕,从清晨起床,便开始用手机“直播”委员各种活动,吃饭,上车,出发,到达,进入大会堂,领取政府工作报告,大厅喝茶,入席就座,领导入场,开始报告……一边发消息,一边配评论,干得津津有味,好不过瘾!看到旁边BBC、美联社若干同行又是架机子又是抢镜头,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心想,俺一个人也能搞现场直播嘛,速度不比你们慢,效率,还比你们高呢!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