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追求卓越新闻——普利策新闻奖之魅

● 黄 煜 徐 来 《 新闻战线 》(

    1903年,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新闻学院。1917年,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依据其遗嘱正式设立,成为美国一项重要的以新闻为主兼顾文化艺术的奖项。该奖自设立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延续至今,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被全球媒体从业者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成为美国新闻工作者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

    美国新闻界年度盛事

    被一般人认为只是一个新闻奖项的普利策奖,实际上由三个奖项组成,即新闻奖、文学奖和音乐奖。目前,普利策新闻奖共有14项,即公众服务奖、现场新闻报道奖、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专题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包括联合国在内)、特稿写作奖、评论奖、文艺批评奖、社论写作奖、评论性漫画奖、现场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第二部分是文学奖,共有6个奖项,分别为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第三部分是音乐奖,只有一个奖项。但缘于普利策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新闻领域,因此一般人通常认为普利策奖就是指普利策新闻奖。

    2007年2月,为筹办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我专程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拜访普利策奖秘书长西格·吉斯勒(Sig Gissler)教授,围绕普利策新闻奖进行探讨和请教。

    一头银发、眼神柔和的吉斯勒教授一身浅色西装,风度偏偏。有着40年记者工作经验的他,1994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97年担任学院副院长。由于哥大与普利策奖的天然渊源,2002年吉斯勒教授接受了普利策评奖委员会方面的邀请,从教学岗位转到普利策委员会,接替纽约时报前主编西摩·托平(Seymour Topping) 出任委员会秘书长一职。

    “在美国新闻界最高的地位莫过于担任普利策奖委员会的委员了”,吉斯勒教授笑称。的确,近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年度传统盛事,每年通过它的甄选和奖励,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重要讯息:通过以人为本、精确、客观、深度和公正的报道,反映大众的生活,追求社会公义以及捍卫新闻报道的纯洁性和为公众服务的理念。

    恪守这一理念,普利策奖评选出了众多不朽佳作。这些作品既有揭示真相、反映国内外重大发展、影响深远的报道,亦有展示困苦和胜利时刻的动人心弦的影像,还有歌颂美德和人与人之间特殊联系的动人故事。这些作品所展现的价值观,彰显了新闻的高贵特质和获奖者的新闻专业主见。为提升新闻教育及媒介专业水平,促进文化交流,2007年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在亚洲地区首创工作坊形式,每年邀请5~7位普利策奖得主到香港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共邀请30多名获奖者进行经验分享。其中有享誉国际,历任美联社、CNN、NBC等重要媒体战地记者达半个世纪的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t),也有来自马来西亚的记者方凤美;有专于调查性报道的资深记者斯蒂夫·斯戴克罗(Steve Stecklow),也有用照片和文字深入展示美国年轻人面貌、获奖无数的摄影高手约翰·卡普兰(John Kaplan);有善于从零开始建构新闻,在报道美国医疗、安全、福利等社会政策及反恐万象方面成就卓著的艾美·高斯坦(Amy Goldstein),也有全球唯一以华人身份摘取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刘香成……2012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工作坊活动,我们还邀请到迄今普利策新闻奖最年轻女得主、24岁的莎拉·加尼姆(Sara Ganim)。

    无论是与吉斯勒教授的促膝而谈,还是与历届新闻奖得主的经验分享,无不让人体会到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的权威与公允、执著与创新。

    评奖机构权威,过程客观公允

    普利策始终强调自由、独立和可靠的传播让社会更趋美好,主张新闻专业主义,为美国新闻确立了影响至今的价值标准,以其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正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传播载体。

    首先,普利策奖的公信力源于其评奖机构的权威地位和公平公正的机制设置。普利策奖实行两级评审制。初选委员会评委中新闻奖共有77名评委,主要由社会各界专家和新闻学者组成。终评委员会即评审团为18人,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奖项评选之前,都会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对评委名单进行审核。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任何人的领导,与参选人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这种评选机制决定了这个奖项在专业主义方面的纯粹性,奠定了普利策新闻奖的权威地位。

    每年年初,普利策评选委员会会发出邀请函,请各报社、媒体机构以及个人,将他们认为比较重要和高素质的作品寄到评奖办公室以备甄选。与普利策奖的其他奖项不同,新闻奖获奖人无须具备美国国籍,但参赛作品必须发表在每周至少出版一次的美国报纸或网络上。随后评选委员会将分两个步骤进行评选:首先,初选委员会在3天里阅读、评审逾千件作品,每个奖项选出3件备选作品。然后,由知名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家和自由撰稿人组成的评审团会被邀请至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召开两天“美国新闻界一年中最活跃的讨论”,通过投票决定获奖名单,并在每年4月召开记者会向全世界公布结果。近一个世纪来,评选委员会一直按照这一传统评选获奖作品,整个过程公平、严格、程序化。每个新闻单项奖的奖金为一万美金,文学奖和音乐奖的奖金数额与此相同,至于荣获公众服务奖的报社则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奖金数额并不大,精神和荣誉的奖励才是普利策新闻奖的精髓所在,并以此彰显对新闻正义的汲汲追求。

    “乌鸦式”报道和主流新闻价值观

    如普利策所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奖历届作品秉承了这一职责。从报道题材来看,获奖作品集中于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商家富豪之巧取豪夺,挖掘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等新闻题材。据研究,普利策获奖作品以揭露性报道为主,在1917年~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报道。而在2013年评出的14项获奖作品中,属于负面报道的就有10项,占总数的71.4% 。虽然“揭露性”负面新闻往往能摘得桂冠,但这并不代表普利策奖对现实社会持否定消极的态度;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被打上了美国社会主流道德伦理观的深刻烙印。这些“乌鸦式”的报道凸显了美国社会对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政府信用、媒体监督权、社会正义与同情心等传统主流价值的追求。与此同时,普利策奖的价值判断准则也随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现在的普利策奖接纳更广泛的题材,例如同性恋、艾滋病和女权主义等在上世纪60年代前曾被列为禁区的题材。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利策新闻奖折射着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秉持着美国新闻界及其鼻祖普利策的理想和追求,坚持通过“长鸣丧钟”来推动社会发展。

    考虑到网络报道的日趋重要,普利策奖近年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是,自2006年起将奖项评比延伸至网络报道(online journalism)领域,即“只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基于文本的报纸和新闻机构”。2010年,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即凭借“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医疗中心争议性死亡事件的深度调查报告获得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成为网络媒体获普利策委员会认可的一个里程碑。今年4月,第97届普利策新闻奖将年度特稿写作奖颁给了融合多媒体和文本报道形式的新闻特稿《雪崩》(Snow Fall)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评审委员会在获奖理由中写道:“《雪崩》对雪崩遇难者及解释灾难的科学叙事使事件呼之欲出,灵活的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使得报道叙事更加如虎添翼。”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这篇率先在网络推出的特稿,点击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幅的雪山风起的动态画面,伴随着画面的“呼啸”北风(视频音效),营造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表现滑雪者逃生时,网页上亦出现根据真实资料模拟的雪崩现场动画。为了方便读者,在每位采访对象出现后,就会在网页右边出现以该人物头像为标志的背景信息框,点击可以了解人物详细信息。此外,新闻网页还会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慢,自动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这种多媒体融合的创新吸引了许多读者,亦得到了普利策奖的认同。

    相信新闻可以更出色

    诚然,普利策新闻奖选择与时俱进,但如吉斯勒教授所强调的,在网络技术的条件下,普利策奖所提倡的对高素质新闻报道的追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得以彰显。其奖项宗旨是:新闻事业是一项公众事业,高素质的新闻报道正好体现了为公众服务的本质。尽管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公众可以获得的信息越发繁杂,但这并不等同于高素质的、关乎公众利益的报道也随之呈正比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普利策新闻奖所追求的,就是要回到新闻学经典的专业传统,向公众提供全面、深入和精确的新闻报道,让公众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容易获取有意义的重要信息。

    纵观这些年来的深度、调查报道不难发现,在全球变迁中,读者所获取的有素质的报道似乎非但没有增加,在一些地方情况甚至相反。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是要向人们提倡一种卓越的新闻报道传统和经验,为公众提供有素质和有意义的讯息。因此,尽管科技发展迅速,传递信息的方式便捷快速,但普利策奖所倡导的新闻事业的核心,即维护新闻专业主义、服务社会、促进社会正义的理念并没有随之变质。吉斯勒教授强调,现在记者的素质越来越好,他们能更全面地掌握报道技巧,也拥有更高的语言水平,由此我们应该相信新闻报道可以更为出色。总之,在任何时代,追求卓越新闻都是普利策新闻奖始终坚持的理念,这也是它多年来享誉业界、激励同仁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黄煜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召集人;徐来系该院博士研究生)

追求卓越新闻——普利策新闻奖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