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纷纷出台了进一步改进文风的实施方案。作为基层和覆盖面广泛的地市党报,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和地市党报特点,贯彻落实好“规定”,深化“走转改”呢?
策划让新闻出新出彩
新闻策划是改进文风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一直以来,芜湖日报就重视新闻策划工作,并将新闻策划贯穿到采编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努力使新闻和版面出新出彩。
政务报道求突破。做好时政报道是地方党报的必修课。毋庸置疑,地方党报改进文风,必须在时政新闻上多动心思、多花工夫,努力以全球视野和百姓的视角报道政务新闻,更多地从会议和政务活动中获取并发布群众生产生活中关心关注的有效信息。通过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简化会议活动新闻报道形式,丰富新闻报道内容,让时政报道新闻化。
经济报道做深度。作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芜湖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我们强化经济报道的宣传,将二版新辟为经济版,每周一开设经济聚焦专版,就经济热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品味,也引发了企业、商业、金融界对党报的信任和认可,扩大了党报的受众面和社会影响。今年4月份刊发的《创新创业激发江城民营经济春潮涌动》经济聚焦专版,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认为该稿件通过深入采访20余家民营企业,从“团队、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品牌、执着、企业文化”等关键词入手,生动地描绘出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径。
新闻热线解难题。《芜湖日报》的《党报热线》专栏2012年被评为安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成为报纸的一张名片。我们充分发挥这个名专栏的作用,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市民在咨询医保、教育划片等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党报热线》,这无疑提升了报纸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我们开设《曝光台》专栏,通过公布热线号码,对提供新闻线索的市民给予奖励,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如针对农村带电电线屋檐田间绕着穿行,存在电击安全隐患的现象,刊发了《百余户村民打响“农电安全保卫战”》的报道,稿件见报后,供电部门立即着手整改,消除了隐患,基层群众对党报记者办实事充满了感情。
言论立报提高度。坚持办好“时评”专版,在一版开设《江声》、《中江时评》专栏,紧扣社会实际和人们关心的热点设置题目,并组织评论员座谈,发展一批特约评论员队伍,提高了评论、言论稿件的质量。为在各级切实兴起调查研究之风,《芜湖日报》将《理论与实践》专版改为《调查研究》专版,刊登的调研文章紧扣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突出新观点、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
实用信息和精美版面加分
做好实用信息。党报要给受众带来实用的资讯和信息,要适应受众新的阅读需求,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芜湖日报》一版头条一般不超过1000字,消息控制在800字以内,其它版头条一般控制在1200字以内,领导的一般性活动控制在300字左右。这样就腾出了大量版面,让位于实用新闻。要闻、新闻版稿件总量(含图片、图表、链接、资料、短评等)一般情况下整版不少于12条,其中图片和图表不少于2幅;专刊和周刊的稿件总量一般不少于6条,其中图片和图表不少于2幅。此外,我们打破以前头版基本无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的惯例,把《曝光台》专栏隔三岔五地出现在头版,以增强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创新语言风格。语言要精炼、朴实、清新、通俗,不拖泥带水。 多用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语言,少用空洞乏味的数字;杜绝抄录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善于将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做到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精心美化版面。在标题、图片和版面上下工夫,让报纸可读,让新闻耐读。标题制作简洁明快,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不做虚夸花哨、不知所云的标题。消息标题的主题字数一般不超过13个字,通讯标题的主题字数一般不超过15个字,副题不超过两行。标题力求新颖,体现新观点、新思维,使用新语言,做到令人难忘、引人入胜。在提高新闻图片质量上,我们提倡抓拍,忌摆拍,力求鲜活生动,表现有力,体现拍摄者的思想和观点。撰写图片说明时,要求准确、简洁,杜绝笼统模糊的表述。版面风格做到“端庄、大方,简洁、大气”。图文并茂,布局均衡,不用超粗黑标题;新闻版力求有一个好头条、一篇好言论、一张好图片、数条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奖惩机制打造好新闻
围绕报纸内容和形式,芜湖日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文风的实施方案。从树立正确理念、改进工作作风、改进报道形式、优化报道内容、完善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对新闻采编行为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业务绩效考核和新闻评奖办法,在制度上为改进文风提供机制保障。相继制定完善了《芜湖日报采编管理流程及出版管理规定》《芜湖日报绩效考核分配办法》《芜湖日报夜班管理规定》《芜湖日报编前会制度》等。在计分制评定方面,向“短、新、实”稿件倾斜。记者仅凭材料写稿的不给计分,而对于深入现场采写的“活鱼”,给予正常稿件的5倍乃至10倍计分,鼓励记者由“写得多”向“写得好”转变。此外,对于出现新闻事实差错等行为,坚决给予处罚,进一步规范采编人员的采编行为。
编辑部还出台了即评即奖办法,对获得省、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表扬的给予奖励。参加全国及全省各类好新闻评比时,只推荐“短新实”和符合“走转改”精神的稿件,鼓励和提倡写鲜活的稿件,用政策导向激励记者转作风改文风。去年,在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芜湖日报》刊发的《医药分开“芜湖模式”探路“二次改革”》被评为(报纸通讯类)二等奖。这是《芜湖日报》自创刊以来获得的新闻作品最高奖项,也是芜湖市新闻史上第一次获得此项大奖。
针对近几年新进人员较多的现状,我们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队伍建设,继续巩固“走转改”成果,媒体、部门负责人,编辑、记者纷纷建立基层联系点,定期到联系点蹲点采访。媒体、部门负责人每年深入基层调研采访总计不少于两个月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1天时间。鼓励采编人员深入社会民生第一线,多开展参与式、体验式采访,多反映群众的感人故事、动人事迹和催人奋进的典型事例,从群众角度和实际出发,真正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杜绝空洞乏味的报道。
(作者系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芜湖日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