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下旬以来,湖北在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全国新闻界给予了关注,在社会上也引起一定反响。为什么要开展这场大讨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新闻工作者必须搞清楚“我是谁”
新形势、新挑战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有点烦”、“有点乱”、“有点晕”。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有点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些人出现失衡失序的心理反应。人们对社会进步的期望,并不因为快速进步的现实而满足,反而催生了更高的期望值。这就是所谓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市场压力和收入差距的形成,使部分社会成员有躁动,有不安,甚至还有不满。这个“烦”从整体上看,是进步的尴尬和成长的烦恼。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感同身受,会感染社会情绪。同时,记者自身的身份也很复杂,有事业编制的比重较小,多数是聘用的,工作不稳定、竞争有压力,也容易直接产生负面情绪,容易形成负面视角和负面思维。
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有点乱”。进入全媒体时代,多数青年人利用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在互联网面前,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重要技术手段,但由于我们对它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准备不足,目前管理明显滞后。互联网上发表的意见,或者举报的问题,有的是事实,有的未必是事实;有的是理性的,有的未必是理性的;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未必是有序的。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让人感觉“有点乱”。有的媒体和媒体人自觉不自觉地跟着网络走,跟着感觉走。
在职业自信和社会依赖环境中“有点晕”。新闻工作是一个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职业。一个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机关,分配到研究单位,要以自己的名义写篇文章发表,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分配到新闻单位就不一样了,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就可以参与新闻报道,还没有拿到记者证,就可以见习记者的名义在所供职的媒体上发表新闻报道。同时,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是一份让人们羡慕的职业。因为大家都非常在意宣传。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单位和个人都希望呈现给外界和社会的形象是正面的,是完美的,希望借助媒体和记者的帮助,实现他们的愿望。从反面讲,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团体都不希望家丑外扬,都不希望把负面的形象和负面的消息呈现给社会,因此,不希望有负面报道。在这样一种职业自信和社会依赖的条件下,新闻工作者容易飘飘然,出现自我迷失,往往接受“无冕之王”的称谓,认为可以指点一切,主导一切。
“三有”带来“三个突出问题”。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在“有点烦”的社会情绪、“有点乱”的舆论氛围和“有点晕”的自我感觉中,容易出现市场压力下“腿子发软”,网络裹挟下“迷失盲从”,同时也会出现被社会看重和推崇中的“自我失忆”。有的新闻工作者以“无冕之王”自居,指点江山;有的把自己当成“黄鹤楼上看翻船”的看客、“打酱油”的新闻民工,置身事外看热闹;有的偏好“唱衰”、习惯“扒粪”、热衷“猎奇、猎艳”,对正面新闻不感兴趣,遇到负面消息蜂拥而上;甚至个别人为了吸引眼球,不惜传播、编造假新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氛围中,青年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新闻院系的师生,还比较容易被西方新闻观所惑。
因此,搞清楚“我是谁”很有必要。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出了偏差。因此,有必要以“我是建设者”为主题在湖北新闻界组织开展一场大讨论,引导新闻工作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通过参与讨论,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样的记者,什么样的报道?
在讨论中,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生产一线的建设者提出了三个问题,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体、需要什么样的记者、需要什么样的报道。这三个问题涉及媒体的性质、记者的身份和新闻报道的功能。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工具,这一点非常明确,现在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政府政策主张的工具,是党和政府实施领导、推进工作的工具,还是展示党和政府形象的工具;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决策、获取权威信息、反映诉求愿望的工具。早在1980年初,邓小平同志就要求媒体发挥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作用。
因此,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记者,回答顺理成章,即是具有建设者主体意识的记者。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中的一员,处在建设者的行列之中,不能站在党和政府的对立面;不能飘飘然,居高临下;也不能置身事外,充当旁观者。
要以建设者的主人翁姿态服务社会进步。要在新闻宣传中,体现思想引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宣传“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被事实证明了的历史”。通过新闻宣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要在新闻宣传中彰显时代进步的主流和本质,要正确区分主流和支流、整体与个别、本质与表象。要深刻认识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更加依赖新闻宣传提供精神力量,更加依赖新闻宣传提供健康向上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更加依赖主流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在很多情况下,民众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对媒体信息非常依赖。多数社会成员厌恶众声喧哗的无序非理性的舆论氛围。引起不安或对预期担忧的舆论,不仅与总体社会现实不符,而且社会成员也不欢迎。
要以建设者的视角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不少,有些问题还必须抓紧解决。但如果我们用建设者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就会本着正确积极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过程中的、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而不至于对党和政府正在解决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至于遇到某些具体问题就否定道路、理论和制度。以建设者的视角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更能唤起我们的责任感。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分担,有责任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品头论足,一味地贬损抱怨。
要以建设者的态度开展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发现问题,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在本质上要求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有建设者的态度,舆论监督的出发点、舆论监督的方式和途径、舆论监督的结果和成效都必须具有建设性。新闻工作者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开展舆论监督,或者说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监督,为了炒作而监督,为了宣泄不满而监督,为了博得某些唱衰中国的势力喝彩而监督,甚至是为了敲诈而监督。着眼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就会理性和客观地反映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甚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不至于听信传言、似是而非;就会区别哪些适合公开报道,哪些适用于内参反映,哪些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哪些需要直送主管负责人和机关,而不至于不计后果地将其作为热点大肆炒作,引爆非理性的社会情绪。
建设者的价值在于建设,要在建设中体现使命担当
通过“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有利于新闻工作者从虚幻的、迷失的自我感觉中回到现实,回到人民中来,回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来。但是回来不是目的,确立建设者主体意识的价值在于建设。建设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当前,作为建设者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内容建设、阵地建设、能力建设上有所作为。
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新闻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引用马克思不同时期有关报纸的具体结论。要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和中国国情的学习和认识中增强自信;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形势,看待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成绩与不足;要坚持党性原则,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办新闻网站;要强化群众观点,把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作风建设要在转变工作作风、端正学风和改进文风上下功夫。要虚功实做,深入“走转改”。要密切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实际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开展新闻宣传。要破除“虚华之风”、“冗长之风”、“浅表之风”和“媚俗之风”,大力倡导“短”、“实”、“新”、“深”、“活”,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平实表达,平等沟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容建设要在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水平和工作创新上取得新成效。要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要在平实论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上下功夫。要实施新媒体内容建设工程,像重视党报党刊党台那样,投入资源和精力,建设新媒体内容平台;要积极有效地实施主题宣传网络表达改造工程。
阵地建设要重点在主导网上舆论问题中取得实质性突破。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既要勇于担当,又要充满信心,既要积极运用,又要敢于并有效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引导,在组织运用中也可以体现引导。要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融合中体现引领。对新闻网站的从业人员要视同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有“门槛”、有标准,同时要动员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在网上传递正能量。
能力建设要重点解决不适应和“本领恐慌”的问题。既为建设者,就要有能力和本领以适应思想舆论的新变化,不能用垄断经营的思维和新闻官僚的观念对待新挑战、新考验。要善于运用和驾驭新工具、新手段,要成为行家里手。新闻工作者要在业务素质上强起来,要真正练就“几把刷子”。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的成效要以新闻队伍建设的成果、以服务社会进步的成果来体现。
大讨论还将深入下去,它将进一步净化我省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心灵,将进一步改变我省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我们充满信心地期待着……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邓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