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考察归来话未来

——从美国报业的全媒体实践看纸媒的出路

杨晓东 《 新闻战线 》(

    2012年10月3日至24日,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十多名采编骨干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考察,这是自2011年以来,嘉报集团第二次派员赴美。赴美期间,我们近距离接触到美国同行有关纸媒发展的“只言片语”,感受了美国报业通过发展新媒体以抵御报业寒流的“零星碎片”。听到最多的词汇是“纸媒消亡”,感受最多的做法是“媒介融合”,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网络优先”。作为全世界报纸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正在经历着纸媒衰退甚至消亡的困境,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紧迫。

    纸媒消亡,真的吗?

    让我们设想一下未来——

    某一天清晨,我们醒来,阳光依旧明媚,空气依旧清新,生活依旧精彩与平淡……早茶过后,我们手捧着一张智能纸,指尖在“纸”上不断地舞动,图片上的人物在“纸”上真实地跃动,新闻信息和各类资讯扑面而来……

    这是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未来传播中心主任迈克尔·麦金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报纸的样子,而这样的神奇场景,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生在我们身边。

    实际上,关于纸媒消亡的说法,早在十多年前,国内这种声音就不绝于耳。当时总以为“狼来了”,总觉得有些“危言耸听”。

    “在中国,报纸仍然是很发达的;这是美国媒体人非常羡慕和嫉妒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凯伦·米歇尔教授这样说。的确,中国报纸近年来一直平稳发展,而美国的报纸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衰退期了,如今,美国报纸的发行量更是创下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新低。原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罪魁祸首”就是网络,任何人无法阻挡网络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闻仍在那里,只是人们阅读新闻的方式变化了,报纸只出现在45岁以上人群的手中,而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首选。据国内一家权威机构调查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8年时间,中国报纸的读者已经下降了6.3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但读者结构的变化却很大,年轻读者和高学历读者的减少程度更为严重。那么,报纸的读者流失到哪里去了——网络。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人数上升幅度惊人,尤其是年轻人和高学历受众。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这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2年7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目前,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增至3.88亿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

    去美国之前,我一直担心上网,昂贵的流量费用让人如何承受?能不能微博?能不能QQ?到了美国才知道,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强大的无线网络覆盖,使移动终端上网成了我培训访问的一部分。买了之后就几乎闲置的iPad,在这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能。美国移动终端的发展得益于无线网络的覆盖,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国内目前尚不发达的无线网络覆盖,也成为人们改变阅读新闻习惯的障碍和瓶颈。未来,随着还有阅读纸媒习惯的人们一天天老去,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指尖轻轻一划,一切都搞定了。因为触屏可以直接快速地与受众进行交流,也让新闻变得更加有趣,让受众更加愉悦。

    媒介融合,咋实现?

    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晚报都市化的快速成长期相比,目前国内的报业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如果不尽快调整心态和步伐,报纸必将丧失自己的地位和影响,最终消失在读者的视野中。而道路只有一条——媒介融合。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全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如今,该院新闻专业毕业生在美国同样面临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该学院教授艾米·西蒙斯曾经担任芝加哥论坛报电子新闻执行编辑。他谈到,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开设了媒介融合系,该系历年的招生和就业情况都很好,之所以开设媒介融合系,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好的新闻内容,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图表等共同完成的。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到读者,更好地传播新闻,同时通过触摸屏增强读者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采编大厅里,我们总能看到一大块地方被隔离出来,用于现场新闻记者电视采访、现场播报和视频音频的录制,他们除了满足自己纸媒网站的需要外,常常把好的新闻资讯卖给电视台或者与电视台实现资源共享,全媒体的报道手段已经成为美国同行进行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以此实现新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使纸媒占领未来制高点。在这里,广播、电视、纸媒、网站等不同功能的工作间“济济一堂”,资源共享,体现着媒介融合的先进性。比如,报纸的记者抢发稿件,可以第一时间发网站和广播,然后走进新闻演播室,作为电视嘉宾讲述一下刚刚发生的新闻。美国最潮的摄影记者正在流行创作这样的视觉作品:一段视频,穿插一张张凝固的黑白照片,有旁白,有人物对话,讲述一个新闻故事。视频和音频成为辅助新闻组照充分表达的一种手段,这些摄影记者称自己为“视觉新闻讲述者”。

    未来,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传播形式的媒体将缺少竞争力。综合运用文字+视频、文字+音频、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漫画等多种传播手段将成为主导;而一个记者也可能身兼多职,文字、摄影、摄像的活都要干。新闻发生了,赶到现场的将是一些身兼文字、摄影和摄像的人,采访回来后,整合到所属的各类媒体,甚至还有可能要到集团内兄弟媒体的演播室里做个访谈。

    媒介融合的管理架构,必须建立在网络意识之上。以前报纸运作周期为24小时,报社员工习惯了上午采访、下午编前会,晚上定稿排版这种按部就班的慢节奏。媒介融合后则要求灵活机动,当新闻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价值做出判断,包括呈现方式的确定、采编和发布人员的调度、网络和报纸内容发布的审核与区分。媒体将不再有截稿时间,每天随时随地滚动播出。

    纸媒未来,在何方?

    今天美国纸质媒体的境况,为中国的纸媒提了个醒儿。尽管中国目前的网络媒体还不具备完全颠覆传统纸质媒体的能力,但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转移,都为今日的传统纸质媒体敲响了警钟,“狼来了”不再是虚惊一场。 

    我们所访问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太阳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这些有影响的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点——美国的纸媒非常重视网络新闻的发布。

    在谈到芝加哥太阳时报网站运营时,主管卡西尔说,“网站优先”已成为一种规范。他们要求记者第一时间先给网站写稿,再给报纸写稿;网站抢时效,纸媒求深入;网站随着新闻事件的不断发展实时更新,并配以视频、图片、音频等,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使浏览量加大,访问者停留时间增长,广告量也随之增加。 

    华盛顿邮报关于网络发稿的做法更加体现了网络优先的理念。即使记者的新闻报道只写了一部分,也要在第一时间上传至网站。用该报健康科技和环境新闻部主任查理媞·布朗女士的话说,“一个小时前,这个报道可能只有三段;而现在打开就可能有六段了。”他们要求记者边写边发,网站随时更新。而纽约时报的做法更直截了当,以前有突发新闻,先报后网,现在是先网后报。纽约时报网站是2011年3月开始付费阅读的,创立纽约时报网站的史蒂文·米勒先生说,刚刚开始的时候,读者不接受,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问题了,最初他们预计只要有25万人付费阅读就已经很成功了,没有想到一个月时间就拥有订户40万人。报纸网站的内容源于纸媒,但远远比纸媒丰富得多,这才是读者付费阅读的理由。

    “网络优先”的理念,已经在美国报界同仁内心根深蒂固了,他们对网络新闻的重视似乎在告诉着我们什么。

    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嘉报集团视觉中心对城市新图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强化全媒体的呈现力度,成立“全媒体记者小分队”,配备具有先进视频拍摄功能的相机和用于全媒体编辑的专业电脑等硬件。2012年上半年,我们开始改变摄影记者的传统观念,让“网络优先”的理念在摄影记者的脑子里“扎根”,要求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将照片上传至报社网站和城市新图网。在每天发表“最好的新闻照片”的基础上再加一条——每天发表“最快的新闻照片”。今后,对于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图片报道更要实时进行,配备相关的无线传输设备,让网络成为新闻事件的第一呈现者,报纸随后跟进做深、做厚,让读者对新闻事件保持恒久的“热度”。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影响着纸媒的发展。美国在几十年前就已完成了城市化,而我们还处在城市化的上升阶段,城市化不够成熟,也是目前纸媒还能相对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纸媒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进程。因为未来将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不重视网络媒体,必将被淘汰。

    也许,“纸”将不复存在,而“报”仍在。因为人类获取新闻、了解资讯、提供服务和享受互动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新闻内容不死,而只是选择了一种新的载体呈现。

    发展全媒体,占据制高点。即使报纸消亡的一天真的来临,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准备好了。”

    (作者系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编委、视觉总监)

考察归来话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