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德国的“善良教育”

《 新安全 》(

    近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强调“拒绝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我们仍不时看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人之初,性本善,可如今的孩子却动辄就把“矛头”指向同学或亲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学校善良教育的弱化,另一方面反映了不良社会现象尤其是暴力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和侵蚀。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当将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孩子的“善良和爱心”的品质培养上,这样,校园暴力事件也会相应地减少很多。

    在培养孩子善良之心的教育上,我们不妨看看德国是如何做的。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善良教育”。

    爱护小动物

    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他们甚至认为,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或许还会有暴力倾向。因此,德国人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

    孩子从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会为其买来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性情温顺的小动物,耐心地教孩子喂养,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恤弱小。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老师会安排大家轮流喂养幼儿园的小动物,并定期组织评比,把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评为“饲养明星”,给予适当的表彰。德国的中小学,更是将“善良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中,经常开展诸如“善待生命”、“我与小动物”等讨论。很多学校还在作文课中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开展“善待生命作文大赛”,鼓励孩子用自己平日里的观察,或者饲养动物的心得,去捕捉、记录那些善待生命的事例。优秀作文会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诵,并在学校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

    此外,德国的家长和学校还鼓励孩子节省自己的零用钱,将它积蓄起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者捐献给有关部门,拯救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逐渐培养孩子的善念和爱心。

    帮助弱者

    同情和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德国,家长们会定期带孩子到“养老院”“贫民区”去,鼓励孩子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为生活相对贫困的人们购买礼物、接济食物等,以此引导孩子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还有很多“协管员”和老年志愿者,他们引导、教育孩子帮助盲人过马路,为老人领路等。

    唾弃暴力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同时,德国人也善于进行反面教育。

    一些学校开展“反面教育”,对那些在家中专横跋扈、在学校恃强欺弱的“刺头学生”“霸王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并送交“不良少年管教营”。每次开除学生,学校都要召开家长、社会人士、学生三方代表“公示大会”,把要开除的学生在家庭中、学校里的种种不良表现公布于众,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被开除的学生本人受到警示,让家长代表受到震撼,让学生代表受到教育,进而收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此外,对于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暴力镜头,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虽然德国有举世闻名的武器制造技术,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

    (来源:搜狐教育)

德国的“善良教育”
日本如何把好幼儿教师这道关
香港的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