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多动”的烦恼

文/ 本刊记者 韩超 《 新安全 》(

    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不讨老师喜欢的课堂表现。刚刚度过假期的孩子们,进入处处受约束的课堂,需要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新学期开学已有一个月,北京永安中医儿童医院的医生表示:“开学前后,来看多动症的孩子太多了。不是来就诊的,就是来开药复查的。”

    对于孩子来说,假期意味着没有老师的约束,可以无节制地睡懒觉、吃东西、看电视、打游戏,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计划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开学伊始,疯玩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一时难以适应新学期生活,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多动症症状悄然袭来。

    多动症离我们并不远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卫生又称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今年8月,美国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因抑郁症自杀,再度引起人们对精神疾病这一“心灵感冒”的关注。精神领域所指非常广泛,就像“郁闷”“不高兴”一度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诉说或体验着“焦虑”。

    不同年龄段的人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儿童也会因遭受欺负、家庭不幸、身体状况等各种原因造成精神压力,出现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甚至孤独症、多动症、抽动症等问题。“要知道,8岁的小孩也有患精神分裂症的,十几岁的学生也有自杀倾向。”一位心理学的老师这样跟记者说。

    据统计,美国有3%至7%的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而在中国,针对7项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患病率为4.31%~5.83%,也就是大约每20个学龄儿童就有一人患病。多动症患者如此普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多动症你了解多少

    通常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很多家长都会陷入一些误区,如让孩子上补习班、吃保健品,或采取严加教育、等待观望等态度,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家长可能没有想过,孩子学习困难,或许是疾病惹的祸。

    学习困难是一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得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例如,有的孩子有视觉通道障碍,常常把相近的字或字母混淆,如分不清“上”和“下”、“王”和“玉”、“b”和“d”、“J”和“L”等等,多动症是导致儿童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的首要病症。

    多动症是什么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出现的,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造成学习困难及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去曾被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近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又称其为“注意力不足症”。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出现违法行为、教育困难、病态人格等精神障碍的可能性仍高于常人。

    据北京永安中医儿童医院的专家介绍,多动症在我国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在1.3%~13.4%之间。其起病始于学龄前,但能确诊者多为学龄期儿童,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多于女,比例为4:1至9:1。

    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不能仅仅根据其字面意思来断定。一般情况的多动症都会表现为好动,也有极少数特例,比如多动症女孩。许多女孩患多动症并不好动,但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能力很差,社交能力很弱。这种情况往往更棘手,因为更不容易察觉出来,有可能会耽误治疗。所以,小孩是否患有多动症不仅仅是看其是否好动,应主要看其所受的功能损害,即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否遭到损害。

    多动症儿童多在6岁左右发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患儿的表现各不相同,家长及早识别,孩子才能及早开始治疗。那么不同时期儿童多动症的表现是什么呢?

    1、新生儿期:新生儿患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出生后易兴奋、急哭、易惊醒、夜哭,要抱着睡或嗜睡。

    2、婴儿期:在婴儿期,多动症患儿主要表现为多动、抱在怀里乱动,难以安静,好哭、容易激惹、发脾气,家人感到孩子难带。

    3、幼儿期:此时患儿主要在幼儿园表现出多动、难管教,不能静坐,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和其他小朋友不和,常被老师惩罚。

    4、小学期:这是多动症患儿一生当中表现最为明显、最突出的时期,对患儿的成长发展影响也最大。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活泼好动:表现为小动作多、话多,东张西望、好招惹人,甚至乱走动,发出奇怪声音,影响课堂纪律。做事心神不定,心慌意乱,有头无尾,杂乱无章。有的儿童因慑于老师的威严只是悄悄进行各种小动作,如咬铅笔、切橡皮、嚼衣角、啃指甲等。这是最易识别的多动症表现,以下三点是较易被忽视的症状,更需要引起注意。

    (2)学习困难:在学校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有时候看上去在安静听讲,但老师讲的内容全然不知,甚至对要求都记不住;在家要在父母的督促下完成作业,经常分神、拖拉,小动做不断。据统计,约有60%左右的多动症患儿有学习困难。

    案例分析:小叶子上小学一年级了,妈妈发现她做作业、复习功课时总是心不在焉,周围稍有动静都会分心,而且作业也是错误百出。妈妈跟班主任交流后发现,原来叶子在学校上课时,虽然很守纪律,似乎也很认真地在听课,但往往回答问题时,却总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妈妈担心她身体有什么不适,便带去医院检查,儿童神经科的医生检查后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专家提醒: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过于活泼好动就是多动症,实际上,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俗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亚型”、“多动/冲动亚型”、“混合型”。冲动型和混合型的多动症比较容易发现,而患注意力缺陷亚型的孩子则因为看上去较为“文静”而常常被家长忽略。特别是女孩子,许多人认为女孩子文静是正常的,因此更难发现。

    (3)冲动任性:多动症儿童在情绪和意志方面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表现为难以自控的性情急躁、好发脾气、冲动任性;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往往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甚至逃学说谎、偷窃、出走、犯罪或自杀。

    案例分析:今年10岁的强强,在重庆南岸区某小学读书,在同学中有个外号,叫做“小霸王”。因为从上学开始,他就很好强好斗,和同学相处时总是容易闹矛盾、发脾气,甚至打架。在老师的建议下,强强被家人送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强强智商处于正常水平,好斗只是患有多动症的表现。

    专家提醒:儿童多动症一般都有品行障碍,通常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等,或伴有离家出走等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纵火、偷盗、抢劫等。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难管教,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4)睡眠问题:2014年6月《睡眠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将近50%的多动症儿童存在短暂睡眠问题,10%的患儿存在长期睡眠问题。多动症引发的睡眠问题有四类特点:一是入睡困难、睡眠昼夜节律的改变,即白天容易睡觉而夜晚不容易入睡,睡眠时间减少;二是睡眠中的不自主运动增多、周期性肢体的翻动增多;三是睡眠中容易出现惊醒、多梦、尿床等;四是睡眠障碍,睡行症和夜惊症。

    案例分析:2014年新华网报道了一篇文章,一名7岁儿童频繁失眠长达3年之久,家长带其尝尽各种治疗办法后依然难以入眠。日前,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失眠“谜底”终于揭开:小男孩被确诊为俗称的“多动症”。

    专家提醒:有些多动症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行为障碍,反而可能是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孩子有以上睡眠质量问题的家长要多注意观察,表现较持久的可以寻求医生帮助。

    5、少年期:患儿的多动现象好转,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上自卑,厌学;性格压抑,社交能力差,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发生少年犯罪。

    多动症的成因

    关于多动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种假说,真正病因仍不能完全确认,但多数学者确信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综合引起的。其中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中各有侧重,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产生作用。以下四点是比较常见的多动症成因。

    首先,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诱因之一。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0%左右。

    其次,神经递质紊乱引起。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肌细胞或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机体内生分子。神经递质按照作用后果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类。其中离子型受体按照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类。神经递质紊乱就是大脑在传导兴奋的时候,突触前膜却产生了抑制递质,反之亦然。

    第三,母亲孕期用药引起。英国《每日邮报》在2014年8月26日发布的报道称,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怀孕时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会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第四,社会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四种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诱发多动症: 

    1、放任型: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使得子女缺乏应有的管教,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失衡、行为过激、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2、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儿童在家中或学校经常受到指责、打驾,导致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诱发多动症。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使其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4、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漏目染、潜移默化地诱使儿童发生多动行为。

    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动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第五,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比如,铅中毒可使大脑兴奋抑制功能紊乱,致使儿童有多动倾向。

    治疗多动症从何做起

    由于多动症的成因较复杂,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因此在治疗中也需多管齐下。对于多动症的治疗,国内外一些专家已经达成儿童多动症治疗遵循“三步走”的共识。第一步:由于多动症是一种慢性心理疾病,需要长期综合治疗。第二步:多动症治疗的手段包括多种,比如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治疗,还有一些学校方面的干预。第三步:多动症的治疗应由多方面共同配合,比如家长、儿童、医生、学校几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因此,记者就此问题采访相关专家老师,对通过不同方式治疗多动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药物治疗篇

    虽然多动症属于心理上的障碍,通过一些药物控制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提高学习注意力,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药物治疗不能忽视。但是根据多动症成因的不同,需进行针对性用药,于是发现孩子具有多动症倾向,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家庭护理篇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对于儿童而言,静与动是守恒的,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多带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能把过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但在安排活动时,应注意安全。

    3、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孩子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4、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的原因之一,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

    5、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饮食营养篇

    1、不吃富含水杨酸盐类的食物。有些食物,如番茄、苹果、橘子和杏子等含甲基水杨酸盐类较多,尽量避免给多动症患儿食用。

    2、限用某些调味品。科学家研究发现,限制患儿食用胡椒油等调味品和酒石黄等食用色素后,大多数患儿的多动症状逐渐消失。恢复吃含这些色素食品和调品后,患儿的多动症状又重新出现。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在患儿的饮食中加胡椒油等调味品和用酒石黄着色的食物。

    3、不吃含酷氨酸食品。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护孩子消化道的正常功能。不要给患儿吃含酷氨酸的挂面、糕点,以及乳制品等富含酷氨酸的食物。

    4、减少对铅的摄入。不要给多动症患儿使用含铅的食器,不让患儿吃可能受铅污染的食物和含铅量高的食物,如贝类、大红虾、向日葵、莴苣、甘蓝、皮蛋、爆米花,或在冶炼厂周围种植的蔬菜、以及含酒精的饮料等。

    5、保持营养均衡,多食牛奶、鸡蛋、豆制品及果仁食物。另外,根据学龄儿童上午课程多,需消耗较多脑力和体力的特点,一定要重视早餐。早餐提供的热量应占三餐中的30%,若少吃、不吃或仅吃米面等淀粉类食物,势必引起体内血糖过低,使大脑热量来源不足,造成孩子头晕疲乏、精神不振、上课思想不集中。

    课堂教育篇

    1、切合实际实施教育。多动症患儿的老师要了解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分散,课程安排时要考虑到给予患者充分的活动时间。在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切合实际,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在其能力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否则在多动症儿童多次面临失败之后,可能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再配合老师的教育。

    2、培养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本着关心、爱护的态度,耐心、细致地进行治疗教育和管理,不应厌烦、责骂或体罚。在班级中向同学们介绍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与苦恼,让大家多了解、关心、帮助多动症儿童。

    好的教育可以减轻多动症症状,不适的教育也可加重病症,面对多动症儿童时,有时候宽容比严厉更重要。

“多动”的烦恼
我们为什么需要友情?